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1)资料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1)资料

6.米泔制去燥性和中;7.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8.土制补中;
9.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
10.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11.蜜制甘缓增益元阳;12.黑芝麻制润燥益阴;
12.麦麸皮制抑酷性和胃(健胃);13.乌豆汤、甘草汤解毒缓性,14.矾汤制去辛烈减毒、安胃;
15.糯米制润燥而择土。
盐制—盐炙、盐蒸
2.工艺为纲辅料为目的分类方法
净制、切制、炒、炙、煅、蒸、煮、复制、发酵、发芽、制霜、提净、水飞等.
3.特点:反映本学科技术特点,较好体现炮制工艺的系统性、完整性、条理性、指导性
附:《药典》炮制通则分类
七、净洁药物,利于贮藏。
杀酶保苷、保存药效—黄芩、苦杏仁、芥子
八、矫臭矫味,利于服用。
酒蒸——紫河车
清炒——鸡内金
九、制成中药饮片,提高商品价值。
药材经炮制后,全面提高了药材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在其中加入了工人的劳动和辅料的价值,从而提高了商品价值。
2.中药炮制通过哪些途径影响药物理化性质?
第四章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
1.生清(泻)熟补:如地黄、甘草、何首乌;2.生峻熟缓:如大黄、麻黄、巴豆等;
3.生毒熟减:如乌头、附子;4.生行熟止:如蒲黄、益智仁、木香。
5.生升熟降(气厚味薄者):如莱服子;6.生降熟升(味厚气薄者):如苦寒药,大黄、黄连等。
1.如何理解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
组方用药的要素。依据整体观念及辩证施治的原则。
3.相畏(或相杀)为制:指用辅料或药物来制约毒副作用。如生姜、白矾制天南星降毒。
4.相恶为制:是中药配伍“相恶”的延伸应用。指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如米泔水制苍术缓和其燥烈性。
2.阐述中药炮制与疗效的关系。
3.举例叙述炮制对方剂的影响。
第三章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⑵简述中药炮制的起源及发展概况。
⑶我国古代炮制专著有几部?写出其成书年代及作者。
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
明·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清·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⑷中药炮制的相关法规有哪些?
方法理论:
1.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2.炒以缓其性,泡以剖其毒,浸能滋阴,炼可助阳;
3.炭药止血;4.煅者去坚性。
4、举例说明饮片生熟异用的理论。
生熟理论是总结生熟饮片性能变化、功效异同。
生品(生药):净制或切制的中药加工品;
熟品(熟药):加热、加辅料、发酵制霜等处理的加工品。
生熟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
五、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
1、醋制入肝:如柴胡、香附醋炙引药入肝
2、盐制入肾:小茴香、砂仁盐制引药入肾
六、便于调剂和制剂。
1、体长的药材——紫苏、藿香
2、个大的药材——葛根、乌药
3、质地坚硬的药材——羚羊角、珍珠、磁石、自然铜、龟甲、鳖甲等
《国家药品标准》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炮制规范》是中药饮片炮制必需遵循的法规。
第二章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1、叙述中药炮制的制则与制法。举例。
2、炮制对中药性能影响的内容有哪些?举例。
3、简述中药辅料作用的理论。
1.酒制升提;2.姜制发散;3.盐制肾软坚;4.醋制入肝住痛;5.童便制除劣性降下;
⑴中药炮制的目的有哪些?举例说明
一、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马钱子——砂炒、油炸,降毒。
二、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第一种
由寒转温生地黄地黄
由温转凉天南星制南星
第二种
缓和药性
麻黄蜜麻黄
三、增强药物疗效。
1、羊脂炙淫羊藿——增强补肾壮阳
2、醋制延胡索——增强活血止痛
(4)炙麻黄绒---作用更缓和,用于表解,体虚喘咳的病人
3)降低毒副作用,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
(1)半夏生品毒性大,多外。制后(净制除外)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3、简述传制药原则的内容。举例。
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如酒制黄连缓和其苦寒性。
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药效。如米炒党参增强补脾止泻作用。
火制
水制
水火共制
其他制法
四、药用部位的来源分类法
现今各<炮制规范>用此法分类,便于查阅。内容为:根及根茎类、果实种子类、花叶类、全草类、藤木类、皮类、动物类、矿物类等。
特点:方便查阅,未反映炮制工艺的系统性
五、工艺与辅料结合分类法
1.辅料为纲工艺为目的分类法
酒制—酒炙、酒炖、酒蒸
醋制—醋炙、醋煮、醋蒸
中炮复习思考题总结
第一章炮制绪论
⑴中药炮制、中药炮制学及中药饮片的释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今多用“炮制”和“炮炙”。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1、试述各种炮制分类方法的内容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一、雷公炮炙十七法出于明缪希雍《炮炙大法》
二、明·陈嘉谟《本草蒙筌》提出三类分类法
火制—煅、炮、炙、炒水制---渍、泡、洗水火共制---蒸、煮
特点:基本反映炮制工艺特色,但不够完整。
三、中药行业五类分类法
五类分类法:
修治特点:对炮制方法有较全面的概括。但未能体现各工艺技术特点。
综合考虑病情的性质、个体以及气候环境的差异。中药一药多效的药性作用特点。
2、炮制对中药性能影响的内容有哪些?举例。
1)根据病情需要,通过炮制对中药性能和作用进行调整,以适应临床治疗的要求。
(1)益智仁生品辛温燥烈,温脾止泻、摄涎唾(益智散)。
(2)盐炙后则主入肾经,温肾涩精、缩尿(缩泉丸)。
(3)生黄柏:苦寒,泻火解毒(黄连解毒汤)。
(4)酒黄柏—:引药上行,清上焦燥湿(上清丸)。
(5)盐黄柏—:引药下行,泻肾火,清下焦湿热,退虚热(大补阴丸)。
2)通过炮制来调整中药的性能以适应气候、环境及个体的差异
(1)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利水(冬季)
(2)炙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3)麻黄绒---作用较麻黄缓和,用于老人,虚人外感风寒(夏、秋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