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综合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

【编者按】资源综合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和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产值将显著增长,预计年产值达1.2万亿元以上,每年可以带动5千亿元以上的直接投资。

在国家多项利好政策的鼓励下,资源综合利用这个利国利民的“双赢”产业,喷薄欲发。

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喷薄欲发——专访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秘书长王吉位文/本刊记者方蔓莉“资源综合利用是促进‘减量化、资源化、再制造’的基础和核心,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秘书长王吉位在接受《深圳循环经济》专访时表示,“可以说,资源综合利用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主要内容”。

“前50年看原生(资源),后50年看再生”,王吉位笑言。

他预测“十二五”期间资源综合利用产值将显著增长,年产值将达到1.2万亿元以上,约占当年GDP的3%-4%,就业人数预计达3000万人。

“整个产业会有巨大发展,初步预计每年可以带动5千亿元以上的直接投资,投资空间相当大”。

产业发展5年一大步《深圳循环经济》:请您谈谈近年来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所取得的进展。

王吉位:首先是对该行业的认识不断提高。

观念决定一切,“十一五”期间,国家从上到下都越来越重视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以前是被动地去消纳废弃物,现在则是主动地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其次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几年资源综合利用从投资到产值都不断扩大,近两年国家在安排4万亿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中就有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

据了解,2009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将近1万亿。

然后是资源综合利用量不断加大。

以粉煤灰和煤矸石为例,2009年综合利用分别约4亿吨和3.6亿吨,综合利用率均达到68%,比“十五”末相比分别增加约3个和8个百分点。

以脱硫石膏为例,据“十一五”后期数据计算,综合利用量也在稳步提升,到2009年综合利用约1900万吨,同比2008年增加了近百万吨的利用量。

再以再生有色金属为例,2009年主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约为633万吨,相当于1998年全国有色金属的总产量(616万吨),占当年10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4.3%左右,已经成为有色金属产业资源的重要补充。

再者,利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

从矿山尾矿到工业“3废”,从农林剩余物到城市生活垃圾,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最后,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一批工业企业正在实行经济转型,一些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已经形成,新兴的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正在建设。

可以说“十一五”期间是我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

《深圳循环经济》:“十一五”以来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有哪些具体政策支持?这些支持政策对促进该行业发展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王吉位:“十一五”期间,国家在发展方向、政策法规和财税优惠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首先,颁布的《“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中,制定了“十一五”期间资源综合利用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就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对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宏观全面的引导。

其次,一批新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保障。

再者,财税优惠政策也陆续公布,如《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等。

同时,在环保节能技术、设备改造,国家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财政奖励也给予了大幅度的支持,推动了一批先进项目立项,也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去年,国家发改委等4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该政策将使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融资较过去更加便利。

这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使资源综合利用规模日益扩大,成为资源供给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减少了原生资源的利用量和开采量以及废气、废水(液)、废渣的排放,保护了环境。

政策的落实促进了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和产业的整体发展。

如浸出法回收废有色金属技术等重点技术取得了突破,每年生产3000万m2脱硫石膏纸面石膏板的国产设备已广泛应用,已培育出年利用600万吨固废的大型综合利用企业,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新兴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正在规划建设。

与此同时,也造就了1批试点单位和区域,如第1批和第2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树立了典范,产业园区及省市试点的设立也对区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最为关键的是国家陆续出台支持政策,再通过舆论宣传,能大幅提升人们的资源综合利用意识。

《深圳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非常庞杂,可以说是千头万绪。

为推进重点领域的发展,协会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王吉位:一是抓住几个重要的资源综合利用领域。

除了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这3个大的固废领域之外,现在我们把尾矿处理也纳入进来了。

应该说尾矿危险性非常大,比如尾矿库坝体容易坍塌,而且对大气和水等自然环境也构成很大污染。

尾矿治理的最好方法就是再利用,变害为宝。

随着选矿技术的发展,尾矿利用率也越来越高。

以目前我国现存的尾矿而言,粗略估计能够提炼出300多吨黄金、几十万吨铜、几亿吨铁,这是非常大的资源量。

最近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对此进行研究。

另外,赤泥处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们对此进行了初见成效的探索利用。

二是抓住重点区域,如一些主要的矿产地。

我们已经与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以及山西省河津市等区域进行合作,建设多种尾矿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

目前,还有3、4个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商谈之中。

我们把行业专家的专业优势和当地资源结合起来,引进有优势技术的企业,使之与当地需求以及政府的扶持政策进行对接,搭建起1个行业发展平台。

对于这些区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我们会持续支持,目前这几个基地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三是抓住5大重点行业,分别是有色、煤炭、电力、钢铁、化工。

这5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资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业。

在这些行业内许多大企业在主业上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但是对资源综合利用比较陌生,缺乏专业的团队和技术。

我们首先每年选几个有技术优势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与这些行业的大企业进行合作,等到形成典型的合作模式,起到示范效应,然后请其他企业过来交流借鉴,在行业中进行推广。

另外,为了提高用户接受度,协会还和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建设“低碳、宜居家园”的试点,提倡从设计到建设到装修,都利用粉煤灰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

这个工程正在进行之中,已经完成了设计工作,希望能够以此引起地产行业和社会的关注,最终成为资源综合利用的示范工程,起到引领和辐射作用。

亟待实现“6大转变”《深圳循环经济》:现阶段我国资源综合利用行业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与国外相比有哪些差距?王吉位: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其发展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不断上升的地位。

但是由于我国资源地域辽阔、东西部差别较大、产业上下游对接受到行业限制,以及本身产业的技术水平还不够高、缺乏系统标准、用户接受度不够高等多种原因,使得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与国外相比尚存差距。

差距主要表现在:综合利用层次较低,高附加值的利用还不多;综合利用产品较粗放,产品不够精细;资源综合利用的规模普遍较小,技术落后,产品单一;人们的接受程度、思想意识等方面还没有上升到利用废弃物制品时尚、节约资源光荣的高度,因而在设计、施工等环节还是首选天然资源。

《深圳循环经济》:您对于解决这些掣肘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哪些建议?王吉位: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努力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6大转变:第一,对资源综合利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加强,要实现被动利用向主动利用转变。

当前,仍有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没有把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而仅仅作为被动处理废物的措施。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很低。

共伴生矿综合回收率在40%-70%的国有矿山企业不足40%,国有矿山完全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的占45%,全国20多万个集体、个体矿山基本上不进行综合利用。

我国现堆存尾矿约在80亿吨以上,每年新增近10亿吨,而平均利用率不到10%。

“十二五”期间应该转变企业观念,要认识到资源综合利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核心,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就是最好的节能减排,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所以要加强引导和示范,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格局。

第二,大宗、高附加值利用技术装备有待开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需要提高,要实现单一低值利用向多元高值利用转变。

目前我国综合利用途径较窄,产业化水平较低。

国内矿山固废和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情况,基本上是先进行有价元素再提炼,再用废渣铺路,生产建材等,利用途径较为单一,对大量的尾矿和工业废渣的整体综合利用造成很大难度。

“十二五”期间资源综合利用行业应该重点研发盈利水平高、能够大规模推广的原创性技术,开发适合我国资源特点、附加值高的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综合利用产品科技含量。

第三,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要实现传统技术向原创、集成技术方向转变。

目前,企业缺乏投资开发资源综合利用重大关键技术的动力和积极性,国家在资源综合利用的前瞻性技术开发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大多数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只停留在简单的技术上。

而且,许多综合利用产品还在使用传统建材行业的技术。

但实际上,今后应该鼓励原创性技术。

第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亟待调整,要实现分散利用向规模化利用转变。

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受地域、市场、政策、经济模式和发展观念影响很大,区域发展不平衡。

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等矿产资源匮乏的地区,脱硫石膏、粉煤灰等废弃物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是西北地区粉煤灰产量大,市场容量小,粉煤灰依然处于囤积过量、需要花费巨额资金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粉煤灰库的状态。

“十二五”期间应该因地制宜,将全国划分成几大综合利用区域,根据当地资源状况和产品市场前景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价格机制。

另外,就小区域而言,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的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力量和管理团队,同时受运输成本和运输半径的影响,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规模难以做大。

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布局分散等特性,造成了资源综合利用在每个行业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也给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十二五”期间应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研究机构技术支持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体系,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扶持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鼓励综合利用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

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地开展综合利用工作,推动区域内、行业间共同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原料——产品——服务——物流——信息一条龙发展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