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分类(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市场空间等(4)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GPS、RS、GIS主要任务:P2第二章名词解释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有中心县和外围县两部分组成。

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镇:镇和城市的总称。

城镇与乡村的区别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⑵城镇人口聚集规模大;⑶城镇比乡村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⑷城镇有便利的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物质构成上不同乡村;⑸职能上有别于乡村。

城市:商代货币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经营上的方便,市逐渐被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又是奴隶主贵族居住的城中,并有固定的位置,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才产生。

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称为城市。

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第三、四、五章名词解释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规模经济: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得地步。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得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每一个城市地域的扩大两个方面。

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推拉因模式:由于城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把农村人口拉了进来,成为城市化“拉因”;由于乡村破产使乡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成为城市化的“推因”。

郊区城市化:概念要点:由于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加上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城市中上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类型:◆中心市区衰落,郊区迅猛发展;◆中心市区停滞,郊区急速发展;◆中心市区与郊区同时发展。

共同点:郊区在发展因素:根本原因是特大城市人口爆炸性增长。

逆城市化:概念要点:20世纪70年代,国外一些大都市人口从市区和郊区,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人们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

后果:两种观点(1)导致城市衰退和危机:城市财政危机,城市经济萧条,社会问题增多。

(2)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城市财政收入类型改变,城市职能更新,经济基础转换。

动力:(1)产业结构调整;(2)交通通信技术高度发展;(3)中小城市良好居住环境吸引乡村城市化:概念:指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过程。

★我国乡村城市化的发展:50-70年代,停滞状态;80年代以来,步伐加快。

★8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城市化的要点:动力机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外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形式:转移实质:职业转移;空间转移形式:城镇、集镇、就地。

居民点形态:产业转变带来居民点形态转变。

简答题:1、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有哪些因素?经济: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开发潜力、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历史:发展有连续性、以以前发展为基础社会:人的创造力、精神文化素质(1)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更紧密,分布更规律性。

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2)区域经济地理条件1)矿产、水热、土壤、动植物等资源的丰度及其组合2)区域基础设施、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历史传统、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城市与区域的密切关系反映在城市与区域的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许多城市的区域性差异,除了历史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因外,只能从区域地理背景的差异中去寻找答案。

2、城市化的动力因素有哪些?(推进城市化)城市化的动力分为推力和拉力,在发达国家,拉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发展中国家,推力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城市的拉力有:1。

城市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2.其他非农业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3.城市生活方式和较高水平对农民的吸引力乡村的推力有:1。

人口增值超过土地开发,人地矛盾增加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在特定条件下的农业破产,农民流入城市4.农民寻找理想乐土的精神推力3、城市化的类型划分?按城市化性质分为:典型城市化(正规城市化)西欧、北美逆城市化:人口向中小城市或小城镇迁移假城市化(发展中国家):人口、产业集中了,但人的精神面貌没变郊区城市化(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处人口、产业向郊区、城乡结合部迁移乡村城市化(中国广东)1.按城市化的地域特点划分:(1)向心型(集中型)和离心型(分散型)的城市化这是从以大城市为中心来考察城市的发展。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如商业、金融、保险、企业公司总部等向城市中心集中为向心型,人口居住地和占地面积大,具有环境污染的大型企业自城市中心向外缘扩散的称为离心型。

(2)外延型和飞地型的城市化这是从建成区的扩展方式来考察城市的发展。

如果城市的离心扩散,一直保持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称外延型;如果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称飞地型(如卫星城镇),外延型比较常见,有时候两种类型同时出现在同一城市中(3)景观型和职能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这种城市化直接创造市区;职能型城市化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4)积极型和消极型城市化是由城市化的复杂性造成的。

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积极型,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称消极型2.按城市的动力划分(1)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的城市化产生这两种类型的城市化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自上而下型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自下而上型是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4、中国和世界城市化的现状和特点?现状: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了新的进程特点:1。

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2。

前30年的城市化水平很缓慢,80年代以来不算太慢,但总水平仍然很低3.反复性和曲折性世界少有,大起大落是我们的主要教训4.中国缓慢的城市化过程没有造成大城市人口的过分膨胀5.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而展开6.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明显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第六章名词解释:1、城市职能:是指具有标志意义的人、事物、机构所应有的作用。

因此城市职能就是城市所具有的作用。

(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和承载功能)2、城市功能:城市为人类社会活动提供的条件和机会包括:居住功能、工作功能、购物功能、游览功能等。

3、城市性质1、城市性质概念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和发展方向。

2、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关系:联系: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4、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部分: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5、基本/非基本比率: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6、城市发展乘数效应: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这样一种放大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简答题:1、城市的性质是如何确定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确定:(1)不要简单地把城市职能搬到城市性质中来,罗列一大堆职能,也不要完全脱离现状职能,理想化地确定城市性质。

关键是要深入分析城市职能,继承和发展其中合理的部分,抛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预计未来的可能变化。

(2)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观念。

要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城市对比的方法。

(3)城市性质对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上要适当,其繁简要看用于什么目的影响因素:工业,采掘业,地质勘探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机关团体,旅游业,其它第三产业,人口规模2、城市基本与非基本部分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于输出活动即基本部分的发展。

由于城市基本活动的建立和发展,从输出产品和劳务中获得的收入增加。

收入的一部分导致基本部分的职工对本地消费和服务需求的扩大,也导致了本地区非基本部分就业岗位的增加和收入的增加。

基本活动收入的另一部分则用于本身的扩大再生产,继续为城市从外部获得更多的收入~~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每一次增加都要引起当地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样反过来又增加本地区的需求和本地区的人口。

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

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

第七章名词解释:1、城市首位律:马克·杰斐逊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多,也在国家上发挥着异常突出的作用。

2、城市金字塔: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

城市规模越小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多。

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形成了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3、首位度:首位城市人口/第二位城市人口 S=P1/P2一个国家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S=P1/P24、位序—规模法则:考察体系的所有城市,分析位序与规模间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