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错题集

历史错题集

历史错题集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仅3次,聘(派手下卿大夫代为觐见天子)4次,朝见晋、楚等国国君却有32次,聘多达56次。

这反映出A.新的礼乐秩序取代周礼B.诸侯国之间发展不平衡C.晋、楚已成为春秋霸主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2.《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明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这种见面礼节反映了A.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B.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C.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D.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3.在英国光荣革命后,威廉和玛丽以女婿和女儿的身份同时继任英国国王.此后,一个不会说英语的德国人以外孙的身份接掌英国王位,是为乔治一世.这种在西方历史上司空见惯的现象在中国封建时代则鲜有其例,主耍原因是A.东西方王位继承的方式不同B.中国君主专制的束缚C.中国宗法制度的约束D.中国理学思想的禁锢4.罗马法规定: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这反映了罗马法A.注重交易的形式和程序B.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C.保护白由民的私有财产D.调解经济纠纷并保护贸易5.“在他们看来,抽签的整个过程,神都在显示着他的作用,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

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

”这一措施A.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B.保证了公民参政机会平等C.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D.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6.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这说明宗法制旨在A.强化专制集权B.巩固宗族团结C.稳定统治秩序D.维护社会和谐7.罗马法的发展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吸收了同罗马国家有贸易关系的其他民族的法律规范,在解决法律冲突中更能满足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

材料说明A.罗马法具有超民族的特色B.罗马法律持续发展与完善C.各民族对罗马法逐步认同D.罗马法维护公民平等权利8.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指出:罗马人民所适用的,一部分是自己特有的法律,另一部分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

罗马人民所适用的这两部分法律中A. 自然法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B. 万民法是罗马人民特有的法律C. 成文法是全人类共同的法律D. 市民法是罗马人民特有的法律9.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

”这说明古代罗马A.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B.注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C.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D.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10.公元前3世纪前后,罗马法已发展到万民法阶段,而同时期的汉代法律“夷三族是最高刑罚,晁错、李陵被诛之时,其父母妻儿同时被杀”。

这种做法违背了罗马法的A.自然法中公正合理原则B.万民法中人人平等原则C.法律至上不告不理原则D.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11.在西方法律史上,古希腊法是一种灵活和富有弹性的制度,但它始终没能与政治保持相当的距离。

在雅典,它既是捍卫民主最有力的武器,又是公众舆论的工具。

这表明A.希腊法是西方法律的源泉B.雅典推崇法律至上的原则C.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凸显D.雅典法律从属于民主政治12.雅典执政官和十将军原先是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公元前487年改革后,执政官的选举变为首先在享有资格的成员中抽签产生500名候选人,再进行第二轮抽签,从中选出9个执政官。

这一改革使得A.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巅峰B.城邦行政效率大为提高C.十将军委员会的地位提升D.公民大会权威逐渐下降13..光荣革命后,英国两党领袖在联合政府中争执不休。

1694年,威廉三世罢免了一批托利党大臣,建立了辉格党占优势的政府,其中由最受威廉三世宠爱的几个辉格党大臣组成内阁。

这一史实说明当时英国A.君主立宪制已名存实亡B.国王的行政权没有受到约束C.内阁是国王的秘书机构D.议会对王权仅起到有限制约14..英国首相制度出现以后,以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

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A.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可能B.反映出议会失去了立法权C.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D.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15.伊丽莎白在位时期(1558-1603年),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议会下院中的每个议员都比勋爵或主教有着更强的发言权,只需国王与其平民就可以维持议会”。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议会下院成为英国的权力中心B.议会上院的立法权明显衰落C.传统贵族已无法干预立法会议D.英国社会的等级意识已淡化16.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公民到狄奥尼索斯(“葡萄酒神”)剧场看戏不仅不用买票,还享有观剧津贴。

同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一样,该剧场还是雅典城邦主要的辩论场所之一。

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A.剧场成为新的政治机构B.城邦活动深受宗教影响C.公民生活具有政治色彩D.民主制度开始走向衰落1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

……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

‘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

政权逐步解放。

”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A. 军功爵B. 察举制C. 世卿世禄制D. 科举制18.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从中可看出清廷军机处的“廷寄”制度A.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军权B.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兵部办事效率C.成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D.便于皇帝控制全国军政大权19.《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稳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20.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21.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

这反映出“内阁”A.是皇权执行机构B.其阁员位卑权重C.有助于合理决策D.是中枢决议机构22.“明朝的内治,差不多始终为宦官把持”,涌现出了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臭名昭著的宦官。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明太祖废丞相B.内阁的设立需太监牵制C.君主专制的加强D.小农经济23.明永乐年间,内阁只是一个特命入值的朝臣辅佐皇帝办理机务的处所,六部等部院的政事都直接呈送皇帝。

但到宣德年间,明宣宗让阁臣兼任六部尚书并“票拟”皇帝谕旨,经由皇帝“批红”后再经内阁下达部院。

材料表明宣德年间A.内阁成为法定的行政机构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C.六部权力较明初大为下降D.六部不再直接听命于皇帝24.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

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映了A.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B.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C.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25.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行省所掌重要政务,“事从公议”,且常有“大事集议,众论不齐”等情况。

这一做法A.不利于强化集权B.具有原始民主性C.可减少决策失误D.削弱了行省职权26.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18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魏征(门下省正五品给事中)不肯属敕,导致此事以失败告终。

这说明A.皇帝的决策在三省运行机制之中B.皇帝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门下省是最高决策机构D.民主政治得到发展2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汉唐宋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B.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C.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D.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28.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俸禄)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俸禄)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

这种以卑临尊的“法制”A.提高了行政效率B.可提高秩卑官员的积极性C.加强了专制皇权D.能够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29.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位在公上”;封公孙弘为丞相,“无爵”;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朝廷荣之”。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B.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C.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D.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30.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记述:“(两汉社会的地方官吏)服官州郡的,称其官署为本朝。

长官死,僚属都为之持服(守孝、服丧)”。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官职礼仪尚不够健全B.沿袭了分封时期的诸侯观念C.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严重D.州郡地方官员权力普遍过大31.汉代丞相犯罪,依“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这是因为A.无为而治的推行B.重罪轻罚的传统C.丞相地位的尊崇D.官僚集团的庇护3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设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33.《史记》上说秦始皇“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造成秦始皇如此行为的根本原因是A.秦始皇个人性格使然B.皇帝制度的特点决定C.秦朝律例的规定导致D.法家思想的消极影响34.《左传·隐公三年》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偏重)于虢,郑伯(即郑庄公)怨王,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这一现象表明A.宗法制度趋向瓦解B.礼乐制度得以强化C.血缘纽带已被打破D.分封制度遭到挑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