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业分析框架(1)

行业分析框架(1)

中国连锁零售市场 也成为外资连锁巨 头的最大目标
连锁业态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亚洲各国和地区传统零售业态和现代零售业态市场份额对比
行业分析框架(1)
需求分析:长期的短 缺经济造成国内企业 的惰性心理,忽视需 求分析环节 组织货源:地域优势 和长期合作使得国内 企业具有一定优势, 但这种优势很难持续 市场推广和销售服务 :与国外企业有一个 互相学习的过程 物流配送:长期单店 经营使得国内企业没 有建立现代物流配体 系 财会结算和人力资源 :具有一定的本土优 势,但同样难以长期 保持
n 世界上最大的14家零 售企业中有10家定位 于连锁超市或连锁仓 储店
n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 100家连锁企业最佳 门店的统计结果表明, 这些经营业绩较好的 门店的业态集中在超 级市场和便利店两个 方面
n 这些事实都从不同角 度证明了业态选择的 重要性
友谊股份、华联超市和第一百货主要经营效率水平 比较
n 主要竞争要素的归属(核心竞争力掌握在何种企业之手)
行业分析框架(1)
行业特征与竞争特点
供方议价能力
供应商
潜在进入者
新进入者的威胁
行业竞争对手
现有公司间的竞争
买方议价能力
购买者
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
行业分析框架(1)
第三部分 进入行业的外资战略分析
行业分析框架(1)
外资进入战略分析
n 外资进入动机分析 ã 市场动机——占领市场 ã 资源动机——利用当地资源 ã 效率动机——廉价劳动力
零售行业的价值链
需求分析
组织货源
市场推广
销售服务
物流配送体系 财务会计结算 人力资源分配
行业分析框架(1)
零售行业的需求特点与竞争特性
行业分析框架(1)
零售行业的需求特点和竞争要素
n 零售行业面对的是商 品的消费者,总体方 面的需求存在共同的 特点。但零售行业多 种不同的业态各自针 对的不同顾客群的需 求也还是稍有差别的

员列





店室


行业分析框架(1)
长期以来,百货店 一直占据我国零售 业态的主体地位。 在63家零售业上市 公司中,传统百货 业占61家
传统百货公司的衰落
第一百货和西单商场净利润率的下滑
2000年零售50强中 销售增长呈负数的 10家企业中有9家为 百货店。北京王府 井百货增长率为 28%。 上海第一百 货、北京燕莎、广 州友谊等都出现负 增长
企业 和 门店 数量
在以上各开放城市不超过2

家;在北京、上海不超过4 取消数量限制 —

控股

比例

取消控股比例 —
限制
行业分析框架(1)
我国零售业的行业结构与价值链
行业分析框架(1)
零售行业的业态划分
传统业态
零售行业
新兴业态


仓Hale Waihona Puke 仓目减超型


折专便

储录





扣营利

会陈





店店店
行业分析框架(1)
第四部分 行业内主要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
行业分析框架(1)
行业内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比较
n 行业内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ã 市场的需求 ã 企业的市场地位 ã 企业的技术、产品、服务等(决定利润水平)
n 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比较 ã 综合技术实力 ã 管理水平 ã 市场机会 ã 销售能力 ã 产品竞争能力 ã 海外市场拓展能力 以上指标基本是都是来自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分析,
n 外资的中国战略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ã 分立式——比较独立 ã 整合全球价值链 ã 区域整合
n 外资进入方式 ã 绿地建设 ã 合资公司 ã 合作 ã 收购
n 外资进入对于行业的影响 ã 正面影响:带动技术升级、市场扩大 v 与外资构成上下游关系的内地企业在开放中将收益 v 掌握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最终将成为市场中的成功者 ã 负面影响:国内企业利润受到挤压
n 外资进入战略分析 ã 外资进入动机 ã 外资中国战略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ã 外资进入方式及进入程度
n 行业内上市公司综合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分析 ã 行业内企业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 ã 行业内主要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比较 ã 主要企业发展前景
n 决定投资策略
行业分析框架(1)
第一部分 宏观基础
行业分析框架(1)
ã 大盘走势判断 ã 公司目前的价位 ã 同等公司价位
行业分析框架(1)
综合案例:市场开放后中国零售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
行业分析框架(1)
内容提要
中国零售业的宏观产业环境 我国零售业的行业结构与价值链 零售行业的需求特点与竞争特性 进入中国零售市场的外资战略分析 中国零售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和应对战略 国内零售业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实力比较
行业特征与竞争特点
n 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 ã 根据需求分析:质量、价格、服务 ã 根据技术水平分析
n 价值链上的需求特点 ã 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影响
n 需求发展趋势 ã 需求的新特点——技术、消费习惯 ã 需求总量的变动 ã 需求结构变化——不同领域、链段上的企业差别很大(电信设备)
n 竞争形势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ã 各链段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 ã 主要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v 技术 v 产品 v 管理 v 成本控制 v 市场开拓
行业分析框架(1)
行业结构和价值链
n 行业结构和企业分布 ã 行业中的主要领域 ã 主要的产品和技术水平
n 行业价值链 ã 行业的增值过程,重点关注链段上增值幅度最大的节点
n 企业在行业结构和价值量上的分布 ã 各节点上企业的数量、增值空间、进入退出壁垒高低 ã 增值幅度大的节点上如果企业数量少,则重点关注
行业分析框架(1)
行业业绩考察 n 过去几年行业发展状况
ã 从行业状况、利润状况来看行业的发展是否良性 ã 利润的分布 n 主要参考指标 ã 总量指标:销售收入、毛利润、EBIT、净利润 ã 比率指标:销售毛利/销售收入、EBIT/销售收入
净利润/销售收入、EBIT/总资产、净利润/权益 ã 各项指标同经济总量的对比
上海联华超市公司 、上海农工商超市 和北京京客隆超市 公司的增长率均超 过了50%。北京物 美商城股份公司、 江苏苏果超市公司 的增长率超过100%
连锁经营业态包括: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便利店、专营店等
行业分析框架(1)
虽然近年来连锁零 售业态发展迅速, 但与亚洲其他国家 和地区相比,其市 场份额比例依然偏 小
行业分析框架(1)
传统百货公司衰落的原因
经营方式不能适应新的消费潮流和消费模 式
➢ 在电器、汽车、电脑、装璜上,专营 店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购物的便利性 成为消费者购物选择的重要条件
扩张能力有限 ➢ 品牌优势有地域性,跨地区扩张很少
成功 规模经济低下造成高成本 ➢ 固定成本折旧率高、单类商品进货成
行业分析框架(1)
我国零售业的产业政策逐步走向开放
n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 对零售行业一直采 取支持和保护政策, 不允许外资进入
n 从1992年开始, 中国零售市场逐渐 对外开放,政府通 过市场准入审批来 控制外资企业的数 量,且外资持股比 例不能大于51%
ã 实际上许多外 资企业通过地 方政府的批准 进入了国内零 售市场
国外电力改革进程
垂直一体化垄断
厂网分离
n 电力公司 垄断发电、 输电和配 电
发电厂剥离
厂网分开
竞价上网
在发电领域 形成竞争
电力批发 市场放开
输电环节 独立
降低批发 进入门槛
形成批发 领域竞争
电力零售 市场放开
配电和销 售分离
降低销售 进入门槛
形成零售 领域竞争
行业分析框架(1)
案例: 从发达国家电力改革看产业价值链变动
本高、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增加导致 百货店日常生活品价格比超市高出5 %-10% 在大中城市的过度竞争 ➢ A股百货业上市公司的地域集中度见 右图
行业分析框架(1)
超市公司占据越来 越多的市场份额
连锁业态的高速发展
中国连锁零售业的高速增长
上海联华以114亿的 销售总额成为中国 2000年最大的零售 商
成熟的市场 只为那些提 供衍生产品 或交叉交易 市场的交易 者予以回报
市场进入 壁垒低, 竞争激烈
客户具有 依附性, 给零售商 重新来过 的机会
从国外的改革来看,发电商在市场放开之后面临利润率下降的压力,如果能够及时进 入其他环节,比如贸易和零售领域,可以发现很多机会,五大集团要做好相应准备
行业分析框架(1)
行业分析框架(1)
零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n 我们进一步将零售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归结为: ã 明确清晰的业 态定位, ã 规模经济, ã 信息化的物流 配送系统, ã 自有商店品牌 和商品品牌。
行业分析框架(1)
明确清晰的业态定位
n 美、日两国超级市场 的销售额占社会零售 商品总额的70%到 80%,而在中国仅有 5%左右
宏观环境分析
n 行业在我们国家中的地位 ã 占GDP的比重 ã 出口创汇的能力 ã 未来的增长空间
n 我们国家对行业的政策 ã 扶持 ã 一般 ã 限制
n 行业对外资进入的政策(鼓励/限制)及外资进入状况 ã 鼓励 ã 限制
n 行业全球化的程度以及全球市场状况
行业分析框架(1)
第二部分 行业分析
可以根据行业的不同进行指标的创新 n 企业未来的盈利前景预测
行业分析框架(1)
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