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词语成语熟语练习4

高中语文总复习语言文字运用词语成语熟语练习4

成语熟语(4)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文化建设并没有取得与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国际影响。

究其原因,这与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模糊有关。

B.纵然食品安全早已是风声鹤唳,善良的中国民众却还是怀有信心,抱着“贵的总还是质量可靠”的心态,寄希望于通过牺牲经济利益来确保个人的食品安全。

C.运河开通,伴随着船舶的南北往来,运河之畔文化名城群星璀璨,一座座城市,似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运河两岸,形成了浓郁的运河文化和地方特色。

D.连环画是一种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读物,在中国出版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一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出版形式。

2.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美国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抛出对台军售案。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B.他对着镜子,发现自己越来越精神了,不由想起“人逢喜事精神爽”的话语,禁不住顾影自怜起来。

C.“五严”禁令的实施,让中小学生节假日可以泡图书馆,进实验室,这正是为渊驱鱼,把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D.世博会开幕式上,很多外国艺术家通过绘声绘色的演出,向全世界观众奉献了一场丰富的艺术盛宴。

3.下面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对因为历史的原因失散了三十多年的姐妹,竟然能在云南丽江边萍水相逢,两人相拥而泣,相互讲述着失散后的种种经历,回忆失散前一起生活的各种温馨的事情。

B.高考越考越细,为迎合高考,一部分教师也越教越碎,其后果是肢解一篇完整的美文。

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C.这几年,大多企业陷入了外贸出口不甚景气的困境,要改变这一困境就该迅速转变产型,开发新产品,不这样做就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最终难逃倒闭的厄运。

D.鸟儿有高远的心,你有崇高的目标;鸟儿有强健的翅膀,你有毅力和意志的双翼。

努力放飞你的梦想吧,最后定可鹏程万里,到达成功的彼岸。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私立学校虽然缺乏教学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公办学校学习,可以在亦步亦趋的基础上,渐渐走出自己的路来。

B.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

C.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一律概莫能外。

D.“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云峰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

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B.一些“80后”的中国年轻人正被冠以一个新的称呼:“鸟巢一代。

”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地说现在的年轻人是“迷惘的一代”还是“鸟巢一代”。

C.那位致力于“诗歌以及海子的研究”的同学,提供给我们的只是视角飘忽不定而又刚愎自用、语言浅薄苍白的一堆不忍卒读的字符。

D.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他是个才思敏捷、勤于思考、喜欢钻研的学生,尤以理科见长,同学们一般都是按老师讲的解题方法做题,他却常常独树一帜,寻找到一些更加便捷的解题方法。

B.自古以来,埋头故纸堆中皓首穷经,两耳不闻窗外事,并以之为乐甚至以之为荣者多矣,但资先生却明确地表示要“感时”,即要关注我们的社会,关注时代生活。

C.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同学意外地在杭州西湖畔萍水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说起话来没完没了,别提多高兴了。

D.这是一个脏、乱、差的居住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不负责任,小区内非常混乱,闲杂人员随便出入,楼道里贴的像牛皮癣一样的各类小广告琳琅满目,业主们怨声载道。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WTA年终总决赛赛场旁边,李娜早早来到场地。

她神态淡然,与记者们谈笑风生,根本没有表现出大战在即的那份紧张感。

B.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婆婆面前,我是一个孝顺的媳妇,这么多年来与婆婆相敬如宾,从没有红过脸。

C.两宋词人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绘出了千姿百态的菊花,他们借菊咏怀、怡情、励志,把菊花当作自己心灵的客观对应物。

D.我晨练时有点轻飘飘的感觉,身上没有力量,有点像参加马拉松比赛跑到20千米后的样子,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快但快不了,想跑却跑不动。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必须重视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倘若天天让他们接触低俗文化,耳濡目染,他们的素质怎能提高?B.许多人不了解抑郁症的危害,又怕生了病殃及家庭、工作和声誉,文过饰非,心存侥幸,以致延误病情。

C.他是热心人,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帮助邻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几年下来,他做的好事可谓擢发难数。

D.这位护士的技术非常高超,给病人打针时往往能很快找到血管,然后一针见血,真令人佩服。

9.选出成语用得错误的一项()A.崔护听着那欲行且迟的脚步声,不觉想到那著粉衫的女子回眸一笑的样子,心里就像满山的桃花都开了,高兴得不得了。

B.李贺真是一位诗痴,每次出门,想到了好的句子,就写下来,装在布囊里。

正因为如此,他的诗句才有了钟鼓馔玉般的震撼力。

C.夏风冬雪,春花秋月,是林黛玉敏感灵魂的依托,也是她笔端纸上的音符。

D.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民族具有女娲补天精神的创举,它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一段时间,交通、生产、食品卫生等领域频频发生安全事故,一个个灾祸如影随形,我们不禁要问:谁能为逝去的生命买单?B.我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已是当务之急。

C.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掀起的“青春”冲击波余波未了,《小时代1》、《小时代2》、《中国合伙人》等“青春剧”又依次登台亮相,可谓蔚为大观。

D.学校组织春游,班主任要求同学尽量少带比较沉重的物品,一切轻车简从,这主要是让大家可以更轻松地去感受自然的美好。

参考答案:1.答案: B解析: A项,举世瞩目: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B项,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到了极点。

不合语境。

C 项,群星璀璨:形容美好的事物非常多,犹如很多星星闪耀一般。

D项,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2.答案: B解析: A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C为渊驱鱼: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

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D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B 顾影自怜:形容在孤独失意的时候自己怜惜自己,也指自我欣赏。

3.答案: D4.答案: A解析:(“亦步亦趋”: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贬义)5.答案: B解析: A、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指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C、不忍卒读:用于形容文章写得悲惨动人。

D、“略胜一筹”意为稍微强一点。

这里使用不合语境。

6.答案: B解析: A“独树一帜”:与众不同,自成一家或一派。

常形容见解和学术观点。

C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与句意不合。

D琳琅满目:形容眼前美好的东西很多。

与句意不合。

7.答案: B解析: A项,“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用于此处符合语境;B项,“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用于此处不当;C项,“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用于此处符合语境;D项,“心有余而力不足”形容心里很想做,但力量不够,用于此处符合语境。

8.答案: A解析: B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此处应用“讳疾忌医”。

C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

此处可用“数不胜数”。

D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此处用法属望文生义9.答案: B10.答案: B解析:当务之急: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A.如影随形:好像影子老是跟着身体一样,形容两个人常在一起,关系十分亲密,此处不合语境。

C.蔚为大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多指文物、景观等。

D.轻车简从:指有地位的人出门时,行装简单,跟随的人不多。

与“同学”的语境不符。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时长短、轻量化是短视频的突出特点,它们的长度往往是以秒计数的。

当下,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媒体发展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趋势,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使用成本的不断降低,都使得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大众迫切需要的是能够方便地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丰富的信息,而短视频恰恰能够极大地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

可以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给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受众基础。

当下,用户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这使得大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采用“微小”型的方式加以展现无疑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摘编自刘倩《传统媒体短视频新闻发展探析》,《视听》2017年第10期)材料二:(360公司副总裁、“北京时间”联席总裁陈朝华)北京前段时间在宣传西城区的红墙意识,找了几大央媒,也找了我们做了一些同题报道,最后中宣部包括西城区最满意的是“北京时间”的组合报道,其中有一个短视频系列,分8分钟、5分钟、3分钟的,主题是“春风十里不如红墙下的你”,领导认为很好。

我觉得时政主题报道用短视频来呈现会更加“柔软”,更加有说服力。

另外,短视频也让人物报道更加立体、更加有力度。

我们短视频也做得不错。

我们有牌照优势,有新闻敏感,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影响力。

用户在哪里我们就要到哪里去,年轻人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跟他们对话,这是我们运作时政短视频的小收获和具体操作手法。

短视频让很多时政报道能“柔软”起来,短视频接地气,确实可以挖掘很多细节,不管是人物还是故事,能够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

我们准备在7月份以“北京时间”为主,发起“世界是暖的短视频征集大赛”,用短视频来弘扬社会正气、挖掘人性之关的内容,能够让更多的人去关注、生产。

当然,新闻短视频还可以再细分,时政类短视频或者新闻类短视频在市场上能够持续供给的新媒体机构不算特别多,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伙伴参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