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信息技术方面的试题

地理信息技术方面的试题

2000年秋季高考地理第35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4分)
1999年,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

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测绘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了地球圈层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问题进行广泛研究。

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

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计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的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1)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参考答案: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监测预报气候变化,旱涝、长势、产量预测,提高抗灾能力;农业污染环境状况监测与预报,提出解决措施等。

]
(2)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参考答案: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等。

]
该题在命制的过程中,假设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教材中这部分内容。

因此,试题的形式以提供一段介绍这一新技术有关方面的材料的面貌出现,考查目标定位在主要考查学生学习、理解新知识的能力。

第(1)题考生只要对试题提供的材料加以理解和消化,就能正确回答。

第(2)题要求考生能够把平时学习的地理知识正确地迁移到目前的试题中,如需要全球范围内进行监测和预报的项目,天气、地形、矿产、生态等。

考后分析,当年该题的通过率不高,为0.28。

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第(2)题中考生未理解题中要求的是全球性问题的研究。

2001年在2000年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主题不变、试题形式不变、分值也不变;试题的难度略微降低。

2001年上海市秋季高考地理第35题:
不同物体和物体的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电磁特性,卫星传感器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物体自身发射的电磁波,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律把电磁辐射转换成图像,经过处理,提取物体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和物体的状态,这就是遥感工作的基本原理。

例如,森林发生火灾时,着火树木的温度比没有着火树木的温度高,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未着火树木更多的能量,卫星拍摄到的影像上,着火的森林比没有着火的森林显示更亮的浅色调。

据此原理,森林管理部门就建立森林火灾实时监测预报系统,全天候对森林遥感信息进行监控。

如出现火情,就能对火灾面积、蔓延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以做出相应的
防灾措施。

遥感系统同样对水体的不同情况有分辨功能。

根据以上文字材料,请你设计用遥感技术对我国太湖流域水质状况监测的方案,并提出治理的措施。

[参考答案:方案A:获得太湖水质状况遥感影像资料(或建立太湖水质遥感监测预报系统)。

方案B:对水质出现的异常状况进行分析,提出预报(或根据遥感信息对水质状况监测分析,提出防治措施)。

措施A:防止工业三废(或农田废水/污染河水/其他废弃物)直接排入湖中。

措施B:保护太湖周遍生态环境;对已污染水体进行(人工或生化方法)治理。

]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新知识和迁移能力。

试题例举了信息技术在森林火灾的预报和防治过程中的作用,请考生依葫芦画瓢,对太湖流域的水质监测和治理提出想法。

考后的分析当年该题的通过率为0.47,考生的适应能力也有所提高。

2002年上海市秋季高考对该主题的表现又回到了1999年的状态。

2002年上海市秋季高考地理第(三)题
(三)我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

读相关资料,回答:
资料一:在过去的2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600多次。

1977年以前的5 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资料二:今年从3月18日傍晚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达100小时,甘肃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20日一天内便给北京“输送”了3万吨沙土,北京人均分摊3千克。

资料三: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34.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填灾害区名称)。

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________________灾害。

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

我国通过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营造防护林等改善________________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

35.试分析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减轻沙尘暴天气的危害,可采取哪些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目前水平处于()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根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发生时间、强度和演变加以控制
37.简要说明高科技在这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34.东部平原区;地质地貌;治河(或治水);生态环境。

35.自然原因:西部有大片荒漠半荒漠区,气候异常,干旱少雨,冬春常出现强劲西风和西北季风人为原因: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土地沙化
对策: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轮牧等
36.C
37.提供图象数据资料,跟踪监测、预报等]
该题中,地理信息技术与其他内容相混合。

试题题面量很大,但是与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不多,主要集中在37题。

该题再次强调了考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的理解和掌握。

试题比较简单,目标层次也比较低。

但是考生的试卷表现依然不理想,当年的通过率为0.48。

从2000年开始的这一主题如何继续下去?即考查的内容和难度可以让考生能够有所发挥,而试题又有新意?这对命题教师是一种挑战。

三、再次探索阶段
首先,2003年春季高考对这一主题的命题指导思想还是从广度和应用着手,而不强调深度。

其次,试题可以结合考查学生归纳和归类的能力。

第三,试题也可以结合研究型学习的形式,提出要求。

如:200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综合第38题
38.卫星航天遥感技术几乎应用到地理学的所有研究领域。

请拟出与下列三个应用领域相关的课题名称。

(共3分)
应用领域课题名称
例:防灾减灾长江流域洪水动态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