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育儿知识大全建议
聪明之举1:培养吃饭能力
2-3岁的宝宝即将入园,面临着步入“社会”的挑战,锻炼好吃
饭能力就显得非常紧迫了。
如若不然,入园后宝宝在吃饭能力上的
落后必然影响到身体发育。
良好的进食习惯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
指进餐的规律性,即能否做到定时定量。
对于2岁以上的宝宝,每
天应安排好三餐三点(即早、午、晚餐,早、午、晚点);二是指食物
的内容,即是否有挑食、偏食、零食的习惯,饮食结构是否均衡合理。
除了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还要锻炼宝宝自己动手的能力,放手让宝宝自己尝试用勺、碗吃饭。
让宝宝知道,错过适当的时候可口
的食物就会不见了,如果不自己吃饱,别人不会替你操心。
聪明之举2:吃水果
聪明之举3:吃粗粮
然而,粗粮并没有广泛地进入家庭餐桌,许多妈咪分不清高粱米、薏仁米,也不知道用大豆、小米和白米一起蒸饭能大大提高营养价值。
其实家中常备多种粗粮杂豆,利用煮粥、蒸饭的机会洒上一把,这是吃粗粮最简便的方法。
聪明之举4:预防缺锌
聪明之举5:预防铅中毒
这个时期孩子的语言特点是:
其三、还慢慢学会了用语言来描述人和物的相互关系。
如“这是我的皮球,这是你的小汽车。
”“这是我的,不给你。
”等等。
其四、还学会了用语言来评介人和事。
如看到某个小朋友不听话、瞎闹,他会说:“不乖,不是好孩子。
”等。
总之,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语言训练的重点任务,是尽早诱导孩子在活动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句式扩展的能力。
具体方法为:
方法一教孩子学习语言复述
方法二教孩子学习场景提问
方法三教孩子学习时间概念
教婴幼儿学习时间概念,首先要从孩子的实际生活的经历中教他领悟,如逐步告诉孩子:天亮了,我们起床的时候叫“早上”;吃完
早餐到吃中餐之间叫“上午”;吃完中餐到吃晚餐之间叫“下午”;
吃完晚餐以后叫“晚上”。
等孩子慢慢领悟了这些概念后,可以问
孩子:“吃完早餐你去玩皮球的时候,是上午还是下午?”“吃完中
餐你睡觉了,是上午还是下午?”“现在是下午还是晚上?”’。
方法四继续教孩子背儿歌和小古诗
这个时期应该教孩子背诵完整的儿歌和小古诗,能与看到的实景联系起来学和背就更好了。
如背了一首“秋天到,秋天到;红树叶,
黄树叶,片片落下像蝴蝶。
”的儿歌,若在户外看到了秋天的落叶,就要诱导孩子边看边背这首儿歌,这样孩子背的儿歌或古诗就更有
意境了。
方法五教孩子学习简单的复合句
孩子在能说完整简单句的基础上,可以教他说由两个简单句或三个简单句组成的复合句。
如“我先吃一口饭,再吃一口菜。
”“爸
爸看书,我和妈妈玩。
”“太阳起床了,月亮就睡觉了。
”“我喜
欢妈妈,也喜欢爸爸,还喜欢奶奶。
”等等,这种句子说得越多越好。
方法七教孩子简单复述故事中的情节
两、三岁的孩子一般都喜欢听故事,大人可以引导孩子简单复述故事中的部分或全部情节,只要能说出个大意,哪怕是几句话都要
热情鼓励和称赞。
刚开始孩子不知道怎么复述,大人可以根据故事
过程用提问的方式加以引导。
如《龟兔赛跑》的故事,可以这样问:“有一天谁和谁在什么地方赛跑?”引导孩子说出“有一天,乌龟和
小白兔来到草地上赛跑”的话,大人接着可以边听边附和着问:
“后来呢?…嗯!后来呢?”直到孩子讲完。
当然这种训练难度较大,
可以在孩子3岁左右进行。
一、父母“以身作则”,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
2~3岁的孩子不但运用直接模仿的方式学习,还开始出现比其
更高一级的延迟模仿,也就是说他们逐渐会将父母的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因此,作为家庭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以身作则,为
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只有家庭关系和睦,成员之间关系协调,具有
互敬互爱互帮互让的高尚情操,才能使家庭成员的良好关系得到进
一步深化和发展,也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平等、和谐、愉悦的家庭
教养环境,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允许孩子“实际动手”,不要“包办代替”
孩子从2、3岁起就喜欢自己做事情,什么都想“自己来”。
这
是由于幼儿有很强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但由于年龄小,小肌肉发育
不完备,动作的协调性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原因,使得愿望和能力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时甚至是越帮越忙。
家长要知道孩子从不会到会有个学习、练习的过程,不能因怕麻烦
而代替孩子去做,更不能因出错而斥责、批评孩子,对孩子做事的
结果不要期望太高,应重在过程,重在参与。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不但能使幼儿全身的骨骼、肌肉、筋腱发育良好,而且能促进
幼儿情绪和智力的发展。
同时,允许孩子实际动手,不仅培养了孩
子生活自理的能力,而且能使孩子接触更多的事物,扩展了知识,
发展了认识能力,还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促进独立能力的发展。
三、要“极度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2~3岁的孩子使用工具动作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以及比较高
级的认识活动等都处在萌芽时期,父母对此要耐心地扶植和爱护。
要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促进其发展。
但是,处在人生“第一反
抗期”年龄的孩子,会在多方面表现出任性不听话,因此为避免因矛盾冲突造成孩子的不良性格父母一定要对孩子极度耐心,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那么,对待2~3岁的孩子应当在哪些方面多加引导呢?
1、帮助孩子发展动作。
2~3岁的孩子喜欢做事,但又做不好。
父母应懂得这个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提出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要求,采取多种寓教于乐的形式,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大胆操作,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
2、理解幼儿的语言所要表达的意图。
2~3岁的孩子由于刚学会说话,还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作为父母,一定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善于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理解孩子的意图,另外还要鼓励并指导孩子说出完整的句子,而且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对话情境,才能使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3、耐心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教孩子掌握简单的行为规则。
四、积极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
1、建立儿童对自身的认同感。
自身认同感的建立就是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身体总是属于自己并受自己支配。
为此,父母就要经常不断地训练儿童,及早让他们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并有意识地训练儿童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扔皮球,拾东西放到自己手里,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2、积极支持儿童合理的自主欲。
自主欲是自我意识的一个显著特征。
儿童一般在2~3岁时开始出现强烈的自我主张和迫切的自我表现欲望。
为此,父母不仅要理解儿童心理上的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意识地注意和接受他们合理的要求和探索行为。
对于儿童不合理的自主欲,例如任性、胡闹、打
人等,父母要加以限制和制止,并给予及时的教育纠正,这有利于他们形成简单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我意识。
父母要抓住各种机会来提高儿童自我评价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例如在儿童表现出某种行为后,诱导他们自己判断是对还是错,并努力使他们把表现出来的行为与“自我”联系起来。
这样,他们就会逐步摆脱外力的推动而经常自觉地对自己做出各种各样的评价,并向着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