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教学大纲

《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CE3004
课程名称: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英文名称: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System Design 学分/学时:2/32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信息安全、网络工程建议开设学期:4
先修课程: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C语言
开课单位:网络信息安全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微处理器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利用汇编和C语言进行微处理器系统的基本应用开发技巧。

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现实工程问题的动手能力。

以计算机思维方法为导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 熟练掌握微处理器系统的基本组成结构,掌握微处理器系统的存储结构与寻址。

2. 熟练掌握ARM系统的基本结构、寻址方式和指令。

3. 熟练掌握汇编程序的基本流程、堆栈、子程序以及软中断。

4. 熟练掌握与C语言混合编程。

5. 熟练利用汇编和C语言进行简单应用开发。

6. 熟练掌握微处理器系统的组成结构、总线结构、中断系统和DMA系统。

7. 熟练掌握系统总线及存储器和外部设备的接口设计与开发。

8. 熟练利用汇编语言和C语言进行设备驱动开发。

9. 熟练利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进行综合应用开发。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微处理器系统基础(1学时)
学习微处理器系统的基本构架及操作机制。

1. 基本要求
(1)掌握微处理器系统的基本构架和内部结构;
(2)掌握存储系统以及访问机制。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微处理器内部结构、系统总线、存储寻址
难点:存储寻址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学习:绘出微处理器系统的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二)ARM系统(1学时)
学习ARM处理系统基本构架及操作机制
1. 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ARM处理器基本构架;
(2)熟练掌握编程语言和调试平台。

2. 重点、难点
重点:寄存器、编程语言、调试平台
难点:存储器寻址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练习:练习编程和调试平台
(三)ARM存储系统访问(4学时)
学习ARM对存储系统的访问操作
1. 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存储系统访问指令及寻址方式;
(2)熟练掌握单寄存器和多寄存器的存储器访问操作;(3)熟练掌握堆栈与队列操作。

2. 重点、难点
重点:指令格式、寻址、堆栈操作
难点:堆栈操作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练习:练习存储系统的访问指令和操作。

(四)ARM数学逻辑运算(1学时)
学习ARM的基本数学逻辑运算指令
1.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移位等指令。

2. 重点、难点
重点:基本表达式、算术移位与逻辑移位。

难点:无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练习:练习数学逻辑运算指令。

(五)ARM转移控制(3学时)
学习比较、转移、分支结构、循环结构。

1. 基本要求
熟练掌握比较、转移、分支结构、循环结构。

2. 重点、难点
重点:条件判定、转移、分支、循环
难点:循环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练习:练习分支和循环结构。

(六)ARM子程序(3学时)
学习子程序调用指令及参数传递方式。

1. 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子过程定义和调用要求;
(2)熟练掌握三种参数传递方式;
(3)在过程中能够熟练应用堆栈;
2. 重点、难点
重点:子过程调用及参数传递、局部变量分配、过程调用
难点:参数传递、局部变量分配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练习:练习子过程调用。

(七)ARM异常机制(3学时)
学习ARM的异常机制基本原理及软中断应用
1. 基本要求
(1)理解ARM的异常机制基本原理和模式切换
(2)熟练掌握异常响应基本流程,主要是返回地址计算和返回时地址与状态字的获取;(3)熟练掌握软中断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设计软中断并应用。

2. 重点、难点
重点:异常处理基本原理、异常处理程序规范、软中断应用。

难点:软中断应用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练习:练习其异常产生及软中断处理。

(八)ARM输入输出(3学时)
学习基本的通用IO口及异步串口操作。

1. 基本要求
(1)熟练应用通用IO口进行输入输出操作;
(2)熟练应用异步串口进行数据通信操作;
2.重点、难点
重点:基本结构、操作流程、驱动
难点:驱动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练习:练习通用IO口和串口操作。

(九)ARM外部中断系统(3学时)
学习ARM外部中断的应用。

1. 基本要求
(1)理解ARM的外部中断控制器基本操作原理;
(2)熟练掌握中断处理程序编写规范;
(3)熟练应用外部中断进行数据传输和处理。

2. 重点、难点
重点:中断控制器基本原理、中断管理、外部中断应用
难点:外部中断应用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练习:练习串口接收中断应用
(十)ARM系统启动(2学时)
学习ARM系统启动时基本操作。

1. 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ARM系统结构及空间分配策略;
(2)理解ARM系统启动流程;能够对系统初始化参数进行必要的改动;
(3)理解存储映射原理,并能够简单应用。

2. 重点、难点
重点:代码和数据空间的分配、基本初始化、存储地址的映射。

难点:存储地址映射及初始化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练习:练习基本初始化操作。

(十一)ARM C语言程序设计(16学时)
通过前面的理论学习,系统的介绍了微机原理及应用系统设计中所应考虑的相关技术。

C语言是应用系统设计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开发环境。

本实验环节希望通过C语言程序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掌握基于C语言环境的ARM开发技能,实现与ARM汇编的混合编程,从而一方面提高开发效率,另一方面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开发能力。

1. 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C语言的不同变量在汇编中的含义及分配规则;
(2)熟练掌握C语言的子程序的参数传递在汇编中的分配规则;
(3)掌握混合编程基本方法。

2. 重点、难点
重点:变量和参数传递的分配规则、混合编程
难点:变量和参数传递的分配规则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课外练习:练习C程序与汇编的混合编程。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总学时32学时,其中:讲授24学时,实验16学时。

注:教学方式填写“讲授、实验或实践、上机、综合练习、多种形式”。

四、本课程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贡献点
本课程是网络与信息安全及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对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对毕业要求各指标点的达成主要贡献如下: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最终成绩由期末成绩和上机成绩等组合而成。

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期末考试成绩:70%。

主要考核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书面考试形式。

上机成绩:30%。

主要考核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任课教师提出的题目完成相应设计和必要的仿真,最后撰写设计小论文最后评定课程设计成绩。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微型计算机原理(第四版)》,姚燕南,薛钧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冯博琴吴宁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ARM嵌入式系统基础教程》(第二版),周立功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3.《操作系统》(第二版),[美] 贾德博尔(Godbole.A.S.),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七、说明
(一)与相关课程的分工衔接
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数字逻辑电路与C语言程序设计的相关基础。

具有识别基本数字单元电路和进行简单电路功能分析的能力,能够进行C语言环境的简单编程。

通过本课程进一步完善微机系统基础理论,掌握基于系统功能和特性进行硬件、软件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流程,为后续的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嵌入式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安全等课程鉴定必要的软硬件知识基础。

(二)其他说明

2017年 4月 24 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