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佛线地铁1标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广佛线地铁1标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广佛线1标季华园站~同济路站~祖庙站盾构区间第四次补充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广州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二○○九年三月广佛线1标季华园站~同济路站~祖庙站盾构区间第四次补充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项目经理:程明明报告编写:汪令明报告审核:温京总工程师:黄以光总经理:黄奕芳广州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二○○九年三月目录1 概述 (1)任务依据 (1)工程概况 (1)勘察目的和要求 (1)2 勘察工作布置 (1)勘察依据 (1)勘察钻孔布置和编号 (1)勘察方法和完成工作量 (2)有关说明 (2)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地形与地貌特征 (3)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3)岩土分界线 (4)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 (4)4 水文地质条件 (5)地下水的赋存与补给 (5)地下水的腐蚀性 (6)5 土石方可挖性分级和隧道围岩分类 (6)6 隧道洞身经过围岩类别 (6)隧道洞身主要围岩类别 (6)隧道洞身岩石抗压强度 (6)7 施工勘察建议 (7)附表1、钻孔数据一览表………………………………………………………………………1张2、土工试验统计表………………………………………………………………………1张3、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1张4、标准贯入试验方法判别砂土地震液化情况表………………………………………1张附图1、图例……………………………………………………………………………………1张2、钻孔平面布置图……………………………………………………………………3张3、工程地质线路纵断面图……………………………………………………………6张4、钻孔柱状图…………………………………………………………………………14孔5、土工试验报告…………………………………………………………………………1张6、岩石抗压强度试验报告………………………………………………………………1张7、岩芯照片1 概述任务依据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工程招投标,承担了广佛线1标段【魁奇路站~祖庙站盾构区间】工程施工任务。

受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广州地质勘察基础工程公司于我公司于2009年2月17日至2月25日对华园站~同济路站~祖庙站盾构区间场地进行了第四次补充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以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广佛线1标段【同济路站~祖庙站盾构区间】工程施工、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工程概况1.2.1 【魁奇路站~祖庙站盾构区间】属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广州至佛山段,项目地处佛山市汾江南路至建新路,沿汾江路行进。

线路出魁奇站后,沿汾江路一直向北行进,过季华园站和同济站后,线路转东下穿密集房屋后,向东转入建新路到达祖庙站。

1.2.2 本次补充勘察范围季华园站~同济路站~祖庙站区间,里程约为YDK2+700~YDK3+700,但于佛山市禅城区汾江南路,道路宽畅笔直,交通流量很大,交通十分便利。

1.2.3 本次补充勘察范围季华园站~同济路站~祖庙站区间地质补充勘察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有关规定,建筑物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属于二级,勘察等级为甲级。

勘察目的和任务本次勘察为施工设计阶段勘察,勘察的目的如下:(1)详细查明勘察范围的地层分布、地层层序、地质年代、岩层接触关系。

(2)详细查明岩土特征、岩土分布、岩土界面,划分和描述岩土层,提出土石可挖性分级,尤其应注意划分和描述同一时代的岩层但工程特征差别大的岩性。

(3)详细查明勘察范围内及其附近特殊性土和不良工程地质单元(淤泥、砂层)的特征和分布,其中对软土的固结状态以及砂层的富水性、液化特征要专门描述。

(4)进一步查明含水层的渗透性、埋藏条件、涌水量。

(5)详细查明软土的分布范围与厚度,地下硬土层和基岩的埋深与起伏。

(6)详细查明勘察范围内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2 勘察工作布置勘察依据本次勘察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据合同规定及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如下:(1)国家标准《地下铁道、轻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07-1999);(2)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3)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4)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15-31-2003);(5)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6)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 99:98)。

钻孔布置和编号2.2.1 钻孔布置和编号因线路已进行过详细勘察,本次主要针对盾构隧道施工的特殊地段来进行。

(1)对特殊部位(密集建筑群、桥梁等)和需加固的部位沿其周边布置。

(2)应尽可能避开原有勘探孔的位置和沿隧道上方布置。

(3)本次补充勘察按照上述原则共布置钻孔14个,钻孔编号采用GF1-BK-**型式,GF1代表广佛1标,BK 代表补充钻孔,**为勘探孔序号。

2.2.2 钻孔深度与位置钻孔深度根据线路类型、结构底板埋深、地面特征等确定。

各钻孔深度与位置规定如下表:勘察方法与完成工作量2.3.1 勘察方法本次勘察钻孔放点依发包单位提供的钻孔布置平面图,按钻孔实际里程沿线路测量定位;钻探设备采用XY-100A 型钻机2台,开孔直径为110mm ,终孔直径为91mm ,第四系土层及风化岩采用硬质合金钻头全面取芯钻进;标准贯入试验采用自由落锤式标准贯入器;取土样采用厚壁取土器静压法或重锤少击法取得;土工试验委托广东省工程勘察院试验室完成。

本次勘察各孔高程根据现场实测采用广州市城建高程。

2.3.2 勘察进程本次外业钻探外业工作由2008年2月17日至2月25日完成;报告编写:2008年2月28日-3月4日。

2.3.3 完成工作量本次勘察完成勘察钻孔14个,完成工作量详见表。

有关说明本次勘察为施工阶段的补充岩土工程勘察,主要是在详勘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验证,报告的编制主要依据甲方要求和提供的有关资料,其它有关的岩土工程评价在本报告中不 再赘述。

报告编写参照《广州至佛山段(广佛线)A 标段详细勘察阶段绿景路-同济路区间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形与地貌特征本次勘察位于汾江南路,区内为冲积平原地貌特征,地质构造相对较为简单,基岩为第三系宝月组下段(E 2b 1)岩层。

场地地势开阔,地形相对平坦,勘察期间测得各勘探点地面标高~。

岩土分层及其特征根据甲方提供技术要求及沿线岩土层的成因类型、性质、工程特征、风化状态等,结合本次勘察区间的工程地质纵断面,各岩土层分别按岩土层代号、岩土名、时代成因、岩性等描述如下:3.2.1 人工填土层 (Q 4ml )<1>人工填土:由杂填土组成,杂填土呈灰、灰褐等杂色,由砼块、砖块、碎石、砂土及粉质粘土等堆填而成,稍湿,稍压实。

表层~0.30m 的砼路面。

层厚-4.40m ,平均3.17m 。

3.2.2海陆交互相沉积层该层共分为3个亚层,各亚层的特征及分布如下:<2-1>淤泥、淤泥质土(Q 4mc ):深灰、灰黑色,呈饱和,流塑~软塑状态,含少量有机质和腐殖质,多夹薄层粉细砂。

摇振无反应,光泽反应光滑,干强度及韧性较高。

该层分布广泛,场地内共11个孔有揭露,层厚~9.40m ,平均 5.31m ,顶面埋藏深度~9.30m ,顶面标高~4.20m 。

本层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3次,实测击数1~4击,平均击,取土样7个,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为:w =% ;e 0 = ;I l = ;a 1-2 = ;Es = ;标准值 C = ;标准值Φ =°。

<2-2>淤泥质粉细砂(Q 4mc ):深灰、灰黑等色,以淤泥质粉细砂为主,局部为细砂,含淤泥团块,呈饱和,松散状态,局部稍密,含少量有机质。

该层共13个孔有揭露,层厚~4.50m ,平均 2.59m ,顶面埋藏深度~6.30m ,顶面标高~5.10m 。

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3次,实测击数6~14击,平均击。

<2-3>粉质粘土(Q 4m ):灰黄、黄色,呈可塑状态,不均匀含少量粉细砂。

摇振无反应,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场地共有10个钻孔揭露,层厚~5.00m ,平均3.08m ,顶面埋藏深度~8.30m ,顶面标高~4.20m 。

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2次,实测击数7~14击,平均击。

3.2.3 上更新世冲洪洪积层(Q 3+4al+pl )该层共分为3个亚层,各亚层的特征及分布如下:<3-1>粉砂:灰色,呈饱和,稍密~中密状态,主要成分为石英质砂,含少量粘粒。

场地于GF1-BK-62、GF1-BK-63号钻孔揭露,层厚~2.40m ,平均2.05m ,顶面埋藏深度~15.90m ,顶面标高~-5.80m 。

进行标准贯入试验2次,实测击数21~24击,平均击。

<3-2>中粗砂:灰白、浅灰、灰等色,呈饱和,稍密~中密状态,级配良好,主要成分为石英质砂,含少量粘粒。

共有10个钻孔揭露,层厚~9.50m ,平均 4.82m ,顶面埋藏深度~13.70m ,顶面标高~-0.80m 。

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7次,实测击数13~30击,平均击。

<4-1>粉质粘土:青灰、灰、浅灰、灰黄等色,呈可塑~硬塑状态,不均匀含少量粉细砂。

摇振无反应,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共有8个钻孔揭露,层厚~4.20m ,平均1.96m ,顶面埋藏深度~17.10m ,顶面标高~-3.80m 。

进行标准贯入试验5次,实测击数13~25击,平均击,取土样3个,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为:w =% ;e 0 = ;I l = ;a 1-2 = ;Es = ; C = ;Φ =°。

3.2.4 残积土层(Q el)<5-2>残积类硬塑状粉质粘土:由泥灰岩风化残积形成,深灰、灰黑等色,硬塑,粘性一般,遇水强度易降低。

摇振无反应,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该层不连续分布于整个场地,共12个钻孔揭露,层厚~4.80m,平均1.80m,顶面埋藏深度~18.30m,顶面标高~-8.20m。

进行标准贯入试验2次,实测击数19~29击,平均击,取土样7个,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为:w =% ;e0 = ;Il= ;a1-2= ;Es = ; C = ;Φ =°。

3.2.5 基岩本区间揭露的基岩为第三系莘庄组宝月组下段(E2b1)岩层,岩性以棕褐、深灰色、灰黑色泥灰岩、泥岩为主。

根据钻探资料,岩石风化程度将其分为强风化岩层、中风化岩和微风化层:<7> 强风化岩:主要为泥灰岩,深灰、青灰色等,泥质胶结,成岩矿物显着风化,岩石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但原岩结构可辨,岩芯呈坚硬土柱状或土夹碎块状,碎块用手可折断,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很发育,遇水易软化,局部夹中风化岩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