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
黄继光、邱少云、时传祥、孟泰、王崇伦、邓稼先、雷锋、 王进喜、焦裕禄 ······
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
赖宁、任长霞、杨善洲、吴孟超、吴菊萍、张丽莉 、杨 利伟、罗阳 ······
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有哪些共同的积极影响?
(1)英雄模范人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所发挥的作用:
(2)英雄模范人物的共同品质:
镜头1: 为了“有尊严的生活”
一穷二白的新中国, 为什么成为钱学森等 科学家圆梦的选择?
毛泽东与海外归来的钱学森交谈
这些科学家都有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他们目睹了旧中国的 黑暗、腐朽与人民生活的苦痛,深切感受到国家的落后是民族 悲剧的源泉。新中国的成立增添了他们报效祖国的勇气和决心。 为了让自己的国家早日强大起来,他们毅然决定回到自己的国 家。
你如何理解这位科学家的回答?
这位归国的科学家的回答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心。说 “回国不需要理由”是因为祖国是他们的根,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他们希望能靠科技强国,用他们在国外学到的 科学技术把祖国建设得更好。
二、成长的骄傲:感受新中国的民族精神
你能说出新中国成长历程中不同时期涌 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英雄模范人物吗? 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
一、追梦的国土 感受新中国的召唤
1.背景:
在近代中国,独立、统一、民主、富强,是亿万人 民的百年梦想。新中国的成立,让人们对此充满希望。
2.杰出代表:
大批身在海外的科学家,毅然放弃国外优越 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先后回到祖国。从1949 年8月到1955年11月,以李四光、钱学森、华罗 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纷纷回国,投身新 中国的建设。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 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 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中 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 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 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国际上以华氏命 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 “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彭桓武
1947年底,在英国留学九年的彭桓武回到祖国。 他励精图治,成为新中国核事业的奠基者。多 年以后,当有人问起,当年他已享有很高的声 誉与地位,为何要选择回国时,他说:“回国 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学成归国是 每一个海外学子应该做的,学成而不回国才需 要问个为什么。我是中国人,我有责任利用自 己的所学之长来建设国家,使她强盛起来,不 再受列强的欺负。”
镜头2:甘当螺丝钉——雷锋精神:
○ 雷锋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无私奉献,立足本职
○ 说一说你理解的雷锋精神。
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业绩的精神
镜头3:艰苦创业——大庆精神
从王进喜的故事中,你认为铁人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从雷锋和王进喜的故事中,你能感受到 他们身上蕴藏着怎样的精神力量?
和一般心理状态中产生出自信、自强的激情 与活力,及其与之相对应的自我控制力和自 我约束力。主要包括思想、文化、信念、志 向、气魄等诸要素,它与物质力量既紧密联 系,又互相区别。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 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中华儿女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之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辉 煌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精神力量起到了 巨大的能动作用。
结合“两弹一星”研制的各种主客观条件, 说一说你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
客观条件:生活条件十分落后、科学实验条件落后……
主观条件:对原子领域知之甚少,完全在摸索中前进……
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精神;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 者,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等。
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谈一谈这种精神对推 动新中国的建设发挥了何种作用?
增进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激发 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无私奉献和迎接挑战的积极 性,促使人们以更高的热情建设自己的家园。
镜头4:自力更生——“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是指什么?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 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合 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今天,我国反对任何形式的核武器扩散,但在上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
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核武器对新中国和世界其 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慑。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 才能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核垄断,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国劳力量, 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宣告成立,同时也宣告了自近 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 的基本完成,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 民解放,这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 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 裕创造了前提。中国历史由此开辟 了一个新纪元。 ——选自大型文 献纪录片《复兴之路》
精神力量就是指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活动
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并获博士学位。首 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 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 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等职。是中国地质力学 的创立者。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 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 “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汉族,籍贯江苏金坛,祖籍江苏省丹阳。 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 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 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像钱学森一样,新中国初期归国的科学家,许多人都为国 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请你讲述一个科学家的故事,与 大家分享。
朱光亚、梁思礼、邓稼先、钱三强、童第周、 王大衍 、师昌绪、梁思礼 ······
李四光
华罗庚
Hale Waihona Puke 彭桓武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 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 蒙古族,中国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 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 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 贡献的元勋,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 前身)的创建者之一。东北地质学院(现为吉 林大学地学部)的首任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