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教学法
指导说明
一、指导思想:
即生本理念: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
也就是: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是决定学习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
——有用的知识是学生学到手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北大、清华的学生是他们自己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
二、解决的问题:
1、教师“不讲学生就不会”的认识问题。
2、学生“上课枯燥烦躁,没意思,活受罪”的体验问题。
3、紧张、冲突不断的师生关系问题
4、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
三、几个步骤的操作方法和要求:
(一)导学案的制作:
1、遵循的原则:来源于教材(以教材的知识和方法为本)并高于教材(有教师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2、坚持的样式:已有的学案制作基础;
3、控制好容量:不要多而杂,保证在预设的时间内能够完成;
4、基础与能力并存:让不同层次学生课有所得,学有所获;
5、规避的问题:不允许用现成的篇子和网上的原始资料。
6、学案管理:自备—预做—签字—实施
(二)预习课——前置性作业:
这是课改诸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的质量高低影响着整个学习效率的高低,必须做实做细。
1、学生干什么:
(1)明确学习的目标、方法、达到的要求;
(2)自学教材:在教材中圈点勾画重点、难点、疑点,并通过交流的形式解决;尽快处理教材中的问题。
(3)自做导学案,尽量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没有独立的学习过程就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那样的学习是低效的。
(4)应该注意:刚开始时教师要在预习或自学的方法、技巧上给以指导和提示,待学生熟练掌握以后可以放手。
2、教师干什么:
(1)手握记录本—成为一种常态(记录学情、教情)记录在巡视学生预习和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掌握学情,为以后的交流、展示、尤其是点评积累素材;
(2)监督每个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减少学生精神流失;
(3)对个别小组和个别学生给以适当的点评和指导;
(4)培辅有主讲任务和点评任务的学生。
(三)展示课
1、展示课的本质:
(1)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切不可本末倒置;
(2)既是预习成果的展示(知识的展示),也是学生个人风采和魅力的
展示;
2、展示课的环节:
(1)教师导课(2—3分钟):含明确目标、对所展示内容的前提准备、教学用具的准备(双色笔、纠错本等)、展示的方法和要求等三方面的工作。
(2)小组合作学习(10分钟左右):
第一步:一对一交流(初步展示);
第二步:组内交流(处理疑难);
第三步:组间交流(质疑问难)。
注意一:交流时时刻提醒学生及时用双色笔纠正错误(不要光说不做,落到实处最关键——在设计学案的形式上动脑筋——给学生修正错误的时间和空间);
注意二:教师巡回指导,有针对性培辅即将点评的学生。
(3)展示成果:(8分钟)学生通过文字表述或口头表述的形式展示小组交流的学习成果。
注意:不同层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展示,力争每个层次的学生均有展示的机会,体现真实的学情。
(4)点评成果(8—10分钟):这是表现学生个人风采,彰显个人魅力的最好方式,它对学习成果有一个巩固、拓展延伸的作用,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
注意:开始让有能力的学生做有准备的点评,逐渐重心下移,力争人人可以点评。
(5)质疑点拨(6分钟):
一是学生针对展示和点评提出质疑;
二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展示和点评提出质疑和评价,同时对学生模糊不清的问题作出准确答复,并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或归纳出方法和规律。
有时可以根据学情穿插在学生的展示、点评和质疑之中,起到有效调控课堂的作用。
三是教师时刻提醒学生整理学案,纠正错误,补充知识,把学案整理完整。
(6)反馈小结(8分钟):
本环节的任务一是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检测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二是教师认真巡视,搜集答题信息,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矫正意见。
三是引导学生归纳所学重点内容,构建知识网络,总结规律方法等。
四、三个环节的几点提示
1、导学案:
(1)设计出指导学生学习教材的方法,教材每课都有导学提示,教师要好好研读,指导学生参照,一步步学习——不能因为导学案而架空教材。
(2)导学案初始设计要少而精,“少”即为单位时间内可以完成,不要贪多;“精”即准确把握目标,精心设计学习内容,精心挑选检测题,精心确定重点研讨题—“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
2、预习课:
(1)刚开始时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研讨能力、交流能力有限,预习
的时间可以适当放宽,放长,一节课没有完成,可以再增加一些时间。
(2)教师千万不可以以讲代学,要沉得住气,相信学生有这方面的能力。
3、培辅展示和点评的学生:
(1)展示应注意:
一是文字展示时要求学生把字写工整,下面的学生看得清楚,符合格式要求等。
二是不一定所有的学习成果都要从前推到后一一用文字展示,简单的可以口头展示,但必须让学生解答完整,不可无头无尾。
三是不能出现假的展示,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所要展示的题目的题签,随意抽取学生来展示。
(2)点评应注意:
第一:能针对其他同学展示的问题进行评价及总结,或者展示出自己独到的解题方法及过程;
第二:点评时不要简单重复展示者所展示的内容,而是要点出题目考查的是哪个知识点,涉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力求总结出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和规律等;
第三:点评也可以进行对话交流,可以对不认真听讲的同学随机追问,以达到激活全体学生思维的目的,体现互动性,避免成为点评者的独角戏。
第四:站姿的要求:点评者假如需用板书协助说明时,一定要侧身而立,不要挡住旁边同学的视线。
第五:发言时声音要洪亮,语言尽量简洁,节奏不要太快,注意用语的文明礼貌。
例如:
“大家请看这一题,请听我讲——”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大家还有不同意见吗?”
“有没有同学要补充?”
对提出建议的同学说“谢谢”。
每个学生点评结束都要问一问“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我的讲解完毕,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还可以用鼓掌的形式表示赞同等。
第六:做到脱稿点评:要求点评的学生能像老师一样脱稿、落落大方的讲解,同时能够达到对本知识点灵活应用的程度。
第七:即时点评。
教师、学生要在点评过程中对展示生、点评生进行即时评价,对新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提升。
4、关于学习小组建设:
(1)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不止考虑学习因素,还要照顾男女比例、学生间关系、习惯爱好等非学习因素。
(2)编制:4人一组为最佳。
(3)职务设置:组长一人(威望、学习、组织管理能力俱佳),学习监督一人,纪律监督一人,卫生及其他事务性工作监督一人。
(4)组内文化建设:
第一:制定有特色的组名和口号——不要大而空
第二:制定组规:从自学、讨论、展示、交流、作业以及阶段性目标等制定出基本的规范要求;
(5)组长培训:
第一:明确组长的职责和要求;
第二:定期召开不同职务人员会议,了解他们在思想、学习和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
第三:让小组长享有一定的权力;
第四:对每一职务人员的工作要适时给与肯定和表扬。
(6)组员培训:
第一:在全体学生中树立“帮助别人就是提高自己”的合作学习观念;
第二:关注学困生的表现。
在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给与针对性的培训指导;树立“展示者无错”的观念,促进学困生参与课堂的学习、交流、展示等,优点放大,缺点缩小,对待学困生的展示,多关注过程,少关注问题结果的对与错,位组员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让他们敢于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7)座位摆放:4人中采取一对一对坐式。
(强对弱,弱强对弱强)(8)小组管理:
第一:定期召开小组汇报会,褒先进,指问题,促改进,明目标;
第二:通过“周评研”对小组进行考核;
五:关于设置“课改跟进课”的想法
1、训练课
(1)教师出题(有层次性,典型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独立做;(2)组内交流,充分发表意见,相互指正,达到共识;
(3)全班交流,共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其中注重过程的交流即方法的交流;
(4)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讲;学生不能做的,教师提示,不讲结果,让学生自己思索——“教师逞能,学生无能”。
2、知识整理课:
(1)以一个单元或阶段性学习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整理这一阶段共有哪些知识点;
(2)给每个知识点举例子,可以是试题,更好的是学生独创的试题或生活实例;
(3)可以以手抄报或知识树的形式体现,必要时在班级展览;
3、评研课
(1)评研课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单元或阶段时间学习结束以后,每个人都出一份试题,把自己认为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和最重要的习题写出来,考考小组其他同学。
也可以对不认真听讲的同学随机追问,可以小组之间以竞赛形式互相考;
(2)教师结合学情、考情出题考全体同学(提前准备题签或当场出题)(3)综合两部分成绩为该小组阶段性的考核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