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叶弈乾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叶弈乾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为弄清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

如: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2)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和感受过程(3)意志过程:受认识支持和情感推动,克服困难,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2、心理状态:心理活动进程中出现的相对持续的状态。

如: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3、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性: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如: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2)个性心理特点: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核心)。

三、心理学的任务:1、理论任务:通过心理学研究进一步揭示心理、意识的起源。

2、实践任务:总目标是为实现和谐社会服务,为实现物质、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及方法一、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的原则;3、系统性原则。

二、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其他(个案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元分析法)第三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4、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第四节神经系统和脑一、神经元:人的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二、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椎)和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三、人脑的结构和机能四、人的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1、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2、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3、经典性条件反射(望梅止渴)4、操作性条件反射(小鼠踩杆)5、条件反射的系统性第二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意识概述一、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指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的觉知。

(人能意识到自己、客观世界、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存在)二、意识的基本特征:1、觉知性:人类意识最基本特征,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

2、能动性:人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积极能动的反映。

3、社会制约性:(1)社会产物,受社会条件制约(2)语言密切联系(3)意识的内容是社会存在的反映(4)个人意识影响社会意识;个体意识发生发展取决于其社会实践、思想接受三、非意识、前意识、无意识1、非意识过程:人体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活动。

如:内分泌2、前意识过程:处在前意识水平的经验储存在记忆中,可通过一定方式提取出来。

当前未被意识到但很容易意识到。

3、无意识过程:比前意识更难觉知,但也会影响人的心理过程。

如:睡梦。

第二节注意概述一、注意的含义: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2、注意不属于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是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基本功能):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有意义2、保持功能:将注意对象的内容保持在意识中直到完成目标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控制活动向一定目标和方向进行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1、生理机制:(1)定向反射:新异刺激出现,人便产生相应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以便更好感知;(2)优势兴奋中心:大脑皮层处于优势兴奋中心时其他区域不同程度抑制;2、注意是中枢神经系统多水平整合运动。

3、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侧目观看;(2)无关运动的停止:打游戏时不听别人说话;(3)呼吸运动的变化:集中注意呼吸变慢。

四、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如:看爆炸声音方向。

(1)刺激物:强度、对比、新颖性、活动变化(2)人本身: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有意注意主要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2)方法:①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②培养间接兴趣(认识重要性);③合理的组织活动;④用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3、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如:熟练骑车。

第四节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或活动所能持续的时间;1、影响因素:(1)主体状态;(2)对象特点——单调静止难稳定、复杂变化易稳定;2、起伏分散;二、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同一时间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三、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四、注意的转移:有意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第一节感觉概述一、感觉的含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个别属性、直接作用)二、感觉的种类:视、听、嗅、味、肤、平衡、运动、内脏感觉(8种)。

三、感觉与刺激:1、感觉与刺激强度:(1)感受性: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2)感觉阈限: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①绝对阈限:某一刺激引起感觉经验所需的最低强度;②差别阈限:两种刺激不同时所需最小差异值。

韦伯定律:△I/I=K(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原来刺激=一个常数)2、感觉与刺激时间:感觉后效:刺激对感官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保留暂时的感觉映象。

如:余音绕梁。

3、感觉相互作用:(1)感觉对比;不同感觉的补偿与协作;联觉;感觉综合。

四、感觉的现象:1、感觉适应:同一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下,其感受性发生变化而处于适应状态。

如:晚上玩手机亮度调高。

2、感觉补偿:某种器官感觉缺失或机能不足,会自动促进和提高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或感觉机能而起到弥补作用。

如:闭上眼睛触觉嗅觉变灵敏。

3、感觉综合:个体多种感觉器官受到外界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感觉神经讯息汇聚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整合而产生认知意义的过程。

4、感觉相互作用。

五、感觉是认识的开端,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第二节几种主要感觉一、视、听、嗅、味、肤、平衡、运动、内脏感觉。

第三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含义: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

(不同于感觉,其反映的是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认知心理学强调知觉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组织和解释)二、感觉与知觉的联系:1、同属认识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2、感觉是知觉基础,是知觉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是感觉有机综合。

(部分和综合)3、感觉知觉同时发生,合成感知。

三、知觉的现象:1、知觉适应2、知觉学习3、知觉加工;四、知觉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2、选择性:如:老师写字,字是对象;3、理解性:知觉收个人知识经验影响;4、恒长性:往往不随知觉条件变化而变化,相对稳定性。

第四节几种主要知觉一、空间知觉1、形状知觉2、大小知觉3、方位知觉4、深度知觉二、时间知觉三、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I一)第五节错觉一、错觉的含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

第四章记忆第一节记忆概述一、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二、记忆表象:不在面前,头脑中回忆出来的叫记忆表象。

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三、记忆分类1、记忆内容:形象、抽象逻辑、情绪、运动记忆;2、意识性标准:外显、内隐;3、记忆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第二节识记一、识记:记忆过程的开端,保持的必要前提。

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1、有意识记:明确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2、无意识记:事前没有确定识记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识记方法的识记。

三、意义识记、机械识记:1、意义识记:主要通过对材料理解;2、主要依靠机械重复。

第三节保持与遗忘一、保持:不仅是巩固记忆,也是实现再认或回忆的重要保障;二、遗忘及其特点: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三、遗忘的原因:1、暂时性遗忘:需适当条件还可能再认和回忆;2、永久性遗忘:不重新学习无法恢复。

第四节再认和回忆一、再认: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认出来:二、回忆:事物不在面前时,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

1、有意回忆:有回忆的目的、任务,自觉的追忆。

2、无意回忆:触景生情第五章想象第一节想象概述一、想象的含义: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这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

二、想象和实践:想象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想象和实践:想象不仅在实践中发生发展,同时其正确性也受实践检验。

四、想象的作用、意义:想象: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1、创造想象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活动。

2、想象力是人的智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想象力的发展影响着智力发展。

五、想象的种类:1、有意想象:有目的性和自觉性的想象:2、无意想象:没预定目的和计划产生的想象。

第二节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一、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描述和图样,在头脑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是接受知识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创造想象:不根据现成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首创新、独立性、新颖性)动机:(1、创造动机2、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3、思维的积极活动4、灵感)三、幻想: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第三节睡眠和梦一、睡眠:睡眠并非完全失去意识,也是意识的一种状态。

第六章思维第一节思维概述一、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思维和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反映。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铅笔蜡笔——能写字)、间接性(地上湿了——刚刚下雨)。

三、思维的种类: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1)动作思维:思维过程中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2)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作为支柱的思维;(3)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思维过程。

2、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1)非逻辑思维:不具有或不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2)逻辑思维:也称分析思维,有明确逻辑形式并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3、集中思维、发散思维:(1)集中思维:思考问题时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答案的思维过程。

(2)发散思维:思考问题时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展,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不拘泥于一个途径。

四、思维和语言:(1)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思维本身并不具有这一特点;(2)思维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其间有本质、必然的联系;语言同客观事物是标志和被标志的关系,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