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进人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促进人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内容摘要: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市场化人才配置、社会化人事代理、网络化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但依然存在人才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法制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坚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信息共享的全国统一人才市场与人才库;鼓励竞争,强化人才市场政策法规建设,规范人才市场运做;强化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

是当前确保中国人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人才市场,发展,建议自1983年初沈阳率先在我国建立第一家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以来,全国已有30多家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

截至到2004年底,全国共有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5449家,从业人员达36233人,固定人才交流场所2490个,人才市场网站1660多个,每年举办网上人才交流会1780场,网站访问量达到24.6亿人次。

从1996年至2004年,通过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实现流动的人才累计达到3417多万人,仅2004年成功实现流动的人才就达572万人。

人才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规范人才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健全和完善。

人事部先后出台了《人才市场管理规定》、《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等管理规章制度。

目前,有20多个省市区和副省级城市制定了有关地方性法规,绝大多数省市制定了相关的政府规章。

在人才市场监管方面,还建立了人才市场准入和年审制度,对人才市场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进行了查处,截止2004年底,全国共成立人才市场执法队伍253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日益提高,作为生产要素市场之一的人才市场也日趋形成,且初具规模;政府对人才市场关系主体的公共服务职能正在确立;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正在形成;契约化的人事关系开始建立;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日益完善,服务质量和效益都有了显著提高;调节各类人才市场主体行为关系的规章制度不断健全;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日益提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编,《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

??一、人才市场的作用及发挥状况评价??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市场化人才配置、社会化人事代理、网络化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

人才流动逐渐由以体制变革和所有制差异为主要驱动力的流动转向基于市场人才供求规律的流动,从盲目的、非理性流动逐渐向理性的、有序的人才流动趋势发展。

??(一)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逐渐优化了人才与职位、工作之间的匹配关系??我国人才市场建设始终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做到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推动人事代理、人才交流为重点,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近年来,人才流动更趋活跃,以2004年为例,全国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共接待流动人员4877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104.9%;登记要求流动人员1314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1.4%;帮助572万人找到了新工作或转换了工作岗位,比2003年增长28.5%。

随着人才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我国干部统包统配和单纯行政调配的人才资源配置管理方式基本被打破,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有的大型企业内部还建立了人才市场。

由于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积极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了过去“人为的、被动的、单向的”行政调配人才资源的管理方式,逐渐让位于“合理的、主动的、双向的”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管理方式,人才与工作、人才与职位之间的匹配程度逐渐提高,人事相宜、人适其事、事得其人的理想逐渐得到了体现。

正是如此,提高了人才能力发挥及价值实现的可能性,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推动户籍制度逐渐变革??中国的户籍制度附加了许多行政的、经济的、福利的功能,人为地造成了城乡和区域间的差异和不公平。

这就使传统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存在着等级性、价值性、固定性、继承性,城乡户口在就业、就学、劳动力流动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隐含着巨大的差异。

但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推动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健全,冲击着传统、僵化的户籍制度,出现了可喜的变革。

首先,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满足一些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对急需的顶尖人才的需要,国家放宽了对他们的户籍控制政策,出现了以少数精英为代表的跨地域的人才流动,带动了跨地域性人才市场的产生。

其次,随着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取消了大学生在省及省会以下城市就业的户口限制,促进了城市人才市场的活跃。

最后,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带动了多方位的劳务市场的蓬勃发展。

另外,随着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一体化的就业政策的逐步形成,统筹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淡化户籍福利色彩,为户籍制度改革排除了制度性障碍。

(三)人才主体地位逐渐得到强化??为了避免用人信息的不对称,人才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必须确立其主体地位并得到有效加强。

另外,人才主体必须借助于人才市场这个载体,才能有效实现人才主体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匹配。

2004年,全国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共为35万个单位提供了人事档案管理、人才招聘、人才规划咨询、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代理服务,代理各类人才4890045人。

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695万份。

为26.5万人提供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申报工作。

2004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2525次,培训各类人才2066187人次。

为442696人次提供了人才测评服务。

为6784家用人单位提供了人才派遣服务,派遣各类人员372998人,收集整理登记要求派遣人员12.6万人次。

举办各类人才交流会27402场,参会人员3451万人次,参会单位134万家次,达成流动意向897万人次。

组织举办各类技术项目交流5866次,促成技术项目交流3378项。

另外,随着人才市场监管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并加大对一些不规范行为的查处力度,中国人才市场得到了蓬勃发展,市场化人才配置格局为人尽其才进一步创造了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致使人才主体逐渐摒弃“外在主导型”的人职匹配方式,尝试“自我主导型”的人职匹配方式,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极大地提高了自我价值实现的主体地位。

二、当前人才市场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尽管人才市场自改革开放,特别是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人才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人才市场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人才市场的法制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具体说来,主要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

??(一)人才市场类别分化现象逐渐明显??尽管人才市场供需主体还没有完全到位,供求、价格、竞争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发挥得还不够,但是随着不同人才群体的逐渐出现,人才市场类别分化现象也渐趋明朗。

如全国各地为满足本地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经常举办特别针对农民工、技能人才、大学毕业生、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等不同人才群体的人才招聘会。

尽管此类针对不同人才群体的招聘会具有局限一地,而非全国;层次较低,有待规范等特点,但毕竟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人才市场的分化,有利于提升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促进人才的有效配置。

??(二)人才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依然严重??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市场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多为“官办”的垄断型实体,主要凭借垄断性的“人才档案”管理获取业务收入,而为人才流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业务收入所占的比重很小。

人才中介服务市场市场化程度低。

由于人才市场的进入门槛较低,其附属的收益性又较大,任何相关或不太相关的机构都尝试进入人才市场,致使各种各样的人才市场不断出现,人才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依然较为严重。

另外,由于政事、政企不分,影响了人才市场的公平竞争。

全国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难以形成,影响了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

??(三)人才市场低水平运做持续强化??人才中介服务产品单一、同质化,不能满足客户差异化的要求。

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单一,大多只能提供人才招聘和求职信息发布、代管人事档案等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服务产品,作为“主导产品”的各类人才交流大会仍然处于“古罗马大集市”的水平,成交率低。

高级猎头、人才培训系统解决方案、人力资源外包、人才测评、人才个性化服务、市场人才价格报价系统等适应现代人才市场需要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非常缺乏。

因此,众多人才中介只能在低端市场恶性竞争,无法进入高端服务市场,也无法获得高收益,制约了它们自身的发展。

目前的人才市场不能很好地满足各层次人才配置的需要,特别是针对高层次人才特点的服务功能不强。

主要是因为目前人才中介机构之间的竞争不够充分,致使提高服务水平的动力不足。

人才市场的整体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影响到人才市场配置效率的提高。

??(四)人才市场对产业发展敏感度较低??人才市场的政事、政企不分,必然降低人才市场的竞争程度,影响人才市场的市场化运做水平及规范化程度,人才市场服务提供者不愿或没有能力主动捕捉用人主体对人才的需求动态,难以对产业发展趋势作出敏锐的市场反应。

(五)人才配置的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与人际关系影响相互交织??据调查,目前我国人才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有近40%的人才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找到工作的。

这主要与人才市场信用建设不健全及人才供求信息不对称有关。

这种人际关系的影响,会极大地破坏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降低人才的配置效率。

??(六)人才市场信用度提高,但破坏市场信用的各种苗头有所抬头??人才在人才市场被骗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事件时有报道,并且经常可以看见有些人利用大学毕业生就业紧张的现实行骗,这说明人才市场信用建设还有待加强。

主要应强化人才市场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建设,提高政府对人才市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和协调作用。

中国的人才市场至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的人才中介服务企业和品牌,与客户的关系往往是一次性交易关系,因此在提供人才交流服务时没有品牌拉力,信誉不佳,只能依靠终端推力,靠现场交流会、打人海战术,依靠规模效益获得收益,处于低水平重复运行阶段。

??(七)区域人才供需矛盾更为突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巨大差异性,以及各地人才高地战略的推进,使区域人才供需矛盾更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1)地域壁垒下条块分割的区域市场与人才全方位自由流动的矛盾。

(2)区域人才需求和人才吸纳能力的矛盾更为突出,国内人才竞争的区域化特征更为明显。

应该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宏观人力资源的配置与流动问题,国家主要应该通过宏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重大投资政策等方面对人才的流动和配置进行牵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