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 (2)第一章液氯泄漏吸收装置 (3)一工艺流程 (3)二特点 (5)三安装及调试 (5)四操作与运行 (5)五故障与维护 (6)六需要配备的其他防护装备 (7)第二章安全用率 (9)I 氯的特性及事故处理 (9)一氯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健康危害 (9)二防灾设备 (10)三中毒的症状 (12)四急救方式 (13)五漏氯是的应对措施 (14)六救灾方式及灾后处理 (14)II 氯气中毒处理 (15)III 怎样防止泄氯 (18)前言氯气是给水排水中最常用的消毒剂,同时也是一种有剧毒的气体,对人、畜、植物以及设备具有极强的毒性和腐蚀性,因此在生产和试用过程中,必须采取可靠地防护措施,以防氯气泄漏引起重大事故。
本方案采用NaOH作为氯气的吸收液,因为NaOH对氯的吸收较快,而且是最为经济的碱液。
当漏氯探头探测到氯气泄漏时,漏氯报警器报警,直到自动控制箱开启风机和耐腐蚀泵时,报警器停止报警。
风机将泄漏的氯气和空气抽入反应塔,NaOH溶液经耐腐蚀泵从反应塔的顶部喷淋向下,和氯气充分接触反应,氯气和空气经反应塔A、B后排出。
该方案具有自动反应迅速、成本低、能够有效的处理泄漏液氯的特点。
第一章液氯泄漏吸收装置一工艺流程该方案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吸收泄漏出来的氯气,将其泄漏空间中的含氯量达到除去氯气的目的。
氯与氢氧化钠化合后,生成较稳定的次氯酸钠、氯化钠和水,其化学反应式为:Cl2+2NaOH=NaClO+NaCl+H2O当有氯气发生泄漏时,从钢瓶或加氯系统中泄漏的氯迅速气化,安装在加氯间中的氯气检测器会自动报警,并发出一个信号给自动控制箱,吸收装置会自动启动投入运行,当风机和耐腐蚀泵均启动时停止报警。
风机将含氯空气由加氯间压入碱液池上部的吸收塔,混合气体经A吸收塔底部上升与碱液泵自碱液池抽出的碱液从塔顶喷淋而下,在吸收塔中的填料内充分接触,反应后的液体流回碱液池,一部分氯气在A吸收塔中被吸收,其余氯气通过连通管进入B吸收塔底部,同A吸收塔一样,再一次进行吸收,剩余少量未被吸收的氯气由B吸收塔塔顶排入大气。
在B吸收塔的顶部有一个除雾装置,将原气中夹带的碱液除掉,以免排入大气污染环境。
工艺流程如下:木塞氯瓶电子称中间氯瓶加氯间NaOH溶液池反应塔A反应塔B加氯管耐腐蚀泵风机氯气输入管排气管液位计碱液口自动控制箱漏氯报警器漏氯探头漏氯探头碱液管3HL5HG4HL1HR3HR2HR1SB3SB2SB4SB3HR厂牌3HR耐腐蚀泵故障指示灯5HG 电源指示灯4HL 风机故障指示灯1HR 耐腐蚀泵运行指示灯3HR 漏氯指示灯2HR 风机启动指示灯1SB耐腐蚀泵运行按钮3SB 风机启动按钮3HR 自动、手动、停转换器2SB 耐腐蚀泵停按钮4SB风机停按钮自动控制箱面板液氯泄漏吸收装置流程图放空管二特点1. NaOH溶液和氯气反应激烈、彻底,吸收速度快、效率高,而且NaOH成本低,较为经济;2.该装置的尾气中氯的含量已经很小了,排入大气后,不会存在任何的危害;3.设备不需清洗维护,操作管理方便;4.该装置运行全自动化,可应付突发性泄氯。
三安装及调试1.碱液池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反应吸收塔采用玻璃钢材料制造,安装在碱液池上,置于室内。
2.风机和耐腐蚀泵的基础要求平整,机体及轴要保持水平,试车是要注意方向,不可反转;3.氯气检测传感器要安装在加氯间易泄漏点的附近,以便及时检测斜率事故,检测器周围要保持干燥;4.加氯间门窗要能够封闭严密,以防泄氯外逸,装置的进风口应靠近易于发生泄漏的地方;5.反应吸收装置全部安装完毕,经试机运转(耐腐蚀泵、风机分别运转)正常后,进行强度和严密试验(不漏水、不漏气),再调试氯气检测器,进行整机自动运行试验。
四操作与运行自动控制箱要保持有电源,确保电源指示灯发亮。
1.自动状态平时必须将控制档打到“自动”,当控制箱收到泄漏报警信号时,泄漏吸收装置会自动投入运行,直到把漏氯处理完后,需人工到现场操作才能停机。
当有漏氯报警信号时,警铃和警灯会同时触发,当风机和泵都运行起来后,警报会停止,表示装置已正常投入吸氯工作状态。
2.手动状态当需要人工启动风机和泵时,把控制档打到“手动状态”,按下“风机开按钮”,与“泵开按钮”。
停机时,按下“风机关按钮”与“泵关按钮”。
通常在装置不能正常自动启动或检修设备时使用这一功能。
3.空挡状态在这一状态下,各项操作都进行不了。
4.控制箱内部有两个秒位的时间继电器一个是用来设定漏氯报警器多少秒后(一般为15秒)启动吸收装置。
另一个用来设定泵启动若干秒后(一般为7秒)再启动风机。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五故障和维护1.故障诊断和解决2.维护及其他注意事项a.漏氯事件发生后,应对碱液池中的NaOH溶液进行一次更换;b.本装置每月应启动2—3次进行测试,每次10min,以确保装置处于正常状态,有问题应及时处理;c.保持氯气检测传感器的正常、有效,确保报警器有效工作;d.加氯间门窗平时应保持常闭,特别是发生漏氯事故时,要马上封闭门窗,防止泄氯外逸,并启动该设备进行洗手处理;e.当发生泄氯事故时,除了立即启动装置运行外,还要想办法尽快关闭泄漏源,才能有效的处理泄氯事故;f.对风机、耐腐蚀泵和控制箱,平时要进行常规的机电检修,确保其随时可投入运行;g.其他的注意事项参阅第五章的国家标准规程。
六需要配套的其他防护装备操作本装置的人员须经过培训并熟悉相关的安全知识。
氯的救灾需针对人员防护及泄露控制等选用适当防灾器材设备。
1.人防护设备2.侦测及报警设备附注:依据毒性化学物质管理法施行细则第18条、第20条及(82)环署毒字第31061号公告事项五—(二)之规定,氯的运作场所需安装侦测及报警设备。
3.常备抢修器材表4.常备防护用品表第二章安全用氯I 氯的特性及事故处理一氯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健康危害氯为氧化性、具腐蚀性的极毒性气体,其特性如下: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3.健康危害资料表二防灾设备氯的救灾需正对人员防护及泄露控制等选用适当防灾器材设备:1.防护设备2.侦测及报警设备附注:依据毒性化学物质管理法施行细则第18条、第20条及(82)环署毒字第31061号公告事项五—(二)之规定,氯的运作场所需安装侦测及报警设备。
3. 处理设备三中毒的症状氯可经由呼吸道、皮肤或误食而使人中毒,其中毒是急性且高刺激性的,可在短期接触后造成永久性的伤害甚至死亡。
1.吸入性中毒的症状吸入氯会刺激鼻、咽及上呼吸道,过量可能造成肺积水、反复的呼吸会加强毒性作用。
2.皮肤接触性中毒的症状高浓度下会严重刺激,造成灼热刺痛感、发红、起泡,直接接触其液体会造成严重的刺激、灼伤,甚至冻疮。
3.食入性中毒的症状食入氯液可能造成胃疼、灼伤、口渴、痉挛及恶心,甚至造成死亡。
4.眼睛接触性中毒的症状眼睛接触氯会严重刺激,造成灼热、刺痛感、发红、流泪及起泡,直接接触其液体可能造成灼伤及永久损伤,甚至失明。
四急救方式氯中毒的抢救者须穿戴上完整的救灾设备中的个人防护设备,以支援小组的方式进入灾区救人。
急救氯中毒者最重要的是要将患者迅速搬离现场至空气新鲜通风处,检查并根据患者的中毒症状,给予适当的救护。
1.吸入性伤害的急救a.给予100%氧气;b.立即请人帮忙打电话求救;c.检查呼吸,维持呼吸道畅通;d.若呼吸停止,施予人工呼吸(不宜用口对口人工呼吸,可用单向活瓣口袋式面罩);e.若心跳停止,立即施予体外心脏按摩。
2.皮肤接触性伤害的急救a.如果皮肤曾接触过液体,立刻以温水缓和冲洗15—30min;b.若是衣服受到污染,需先解冻后,方可脱去衣服,试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将污染鞋袜脱掉;c.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患部;d.继续用水冲洗15—30min;e.冲洗结束时,利用干净衣物覆盖受伤部位。
3.眼睛接触性伤害的急救a.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眼睛15—30min,并不时的睁开上下眼皮;b.隐形眼睛必先出去或用水将其冲出来;c.勿使清洗液沾染未受伤的眼睛;d.用湿润棉棒将眼睛任何可移除之物移除;e.冲洗完毕用干净纱布覆盖,并以纸胶布固定。
4.食入性伤害的急救a.切勿催吐;b.若有意识,用水彻底润洗口腔;c.食入10min内,患者无意识丧失或呕吐,可给予喝240—300ml水或牛奶,以稀释其浓度;d.若患者自发行呕吐,让患者向前倾或仰躺时头部侧倾,以减低吸入呕吐物早策划给你呼吸道阻塞的危险。
五漏氯时的应对措施1.发生漏氯事件时,应先紧急隔离,并封锁半径150公尺的危害范围;2.保持位于上风处及远离低洼处;3.进入危险区域观察前,需穿戴完整救灾设备中的个人防护设备;4.注意周围的可燃物,因为几乎所有的可燃物遇氯都能起火燃烧;5.小量泄漏时,由近而远的对下风处1公里内的居民进行疏散或通报居民留在室内、门窗紧闭;6.大量泄漏时(大于10吨),紧急封锁半径加大至450公尺,疏散距离应扩大到3.8公里以上;7.视气流状况与气云的扩散速率,疏散距离可扩大到7公里;8.更大量的泄漏(百吨以上),疏散距离应再加倍。
六救灾方式及灾后处理1.泄漏时的救灾2.周围有火灾的救灾a.喷水可冷却容器并将流窜的气体导离工作人员;b.氯溶于水具有强腐蚀性,用水时需小心;c.可燃物在氯中燃烧会生成有毒产物;d.储存的氯受热会有爆炸的危险;e.对于装卸区的大火,关掉泄漏源后在灭火,使用自动是喷塔。
3.灾后的处理a.清洁工作需由受过培训的人员负责;b.保持泄漏区通风良好;c.可用氢氧化钠或消石灰的水溶液来吸收或中和泄漏液;d.产生的废弃物依据相关法规处理,但需先将其残留的气体导入充水的洗涤塔;e.泄漏液避免流入下水道或其他密闭空间,而其残留气体需导入充水的洗涤塔;f.以氢氧化钠或消石灰的水溶液清洗灾区,并用大量水冲洗,废水排入废水处理场。
II 氯气中毒处理理化性质黄绿色气体,有窒息性气味,分子式为Cl2,分子量为70.91,相对密度为1.47(0℃,369.77kPa),熔点-101℃,沸点-34.5℃,蒸气密度2.49,蒸气压506.62kPa(5atm,10.3℃)。
溶于水和易溶于碱液。
遇水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次氯酸再分解为氧气和氯酸。
氯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可生成光气。
氯在氧气中不燃烧,但可助燃,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与许多物质反应起燃烧和爆炸。
侵入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侵入,损害上呼吸道;空气中氯浓度较高时也侵入深部呼吸道。
毒理学简介人吸入LC50 : 500ppm/5M大鼠吸入LC50 : 293ppm/1H小鼠吸入LC50 : 137ppm/1H(LC50:半致死浓度)氯气吸入后,主要作用与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导致相应的病变,部分氯气又可经深呼吸道呼出。
人体对氯的嗅觉为0.06mg/m3;90mg/m3可致咳嗽;120—180mg/m3,30—60min可引起中毒性肺炎和肺水肿;300mg/m3时可致成致命损害,危及生命;高达3000mg/m3时,一般滤过性防毒面具也无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