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声现象单元说课
教材是通过真空罩中的闹钟、桌子传声等几个实验来让学生逐步得出声音的传播 需要介质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是生活中来,激励学生多观察,多做实验 ,多总结,这样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科学技术社会:我们是怎 么听到声音的 “科学技术社会”是自主 学习材料,可以引导学生 自学,拓宽学生知识面。
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所以 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 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什么前置技能可言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 。
教学内容 1.声音的产生 和传播
2.声音的特性
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 探究+合作+演示 (2课时)
探究+合作+实验 (1课时)
任务设计
教学环境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从实验认 识声音由振动产生,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重点:
了解声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
的一些应用
难点: 知道音调、响度、音色的区
别
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科学课中了解到了大量
与声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 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存在,但不是很 了解。
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 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 及声速。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 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 别注意引导方法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模块:控制噪声 1、控制噪声的措施
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更贴近实际。让学生们觉的物理就在身边。这不仅有利于 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规律,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从实践中联系理论的意识。从而降低 了学习物理的恐惧感和陌生感。
“做”中“学”:制作土电话
方法和步骤:1.取两个完好的纸杯,再取一根适当长度的棉线,一把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本章从自然界中的声音入手,引出声 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同样是振动产生声音,为什么不同的人和不 同动物发出的声音不同呢?引出声音的三个特性,最后学习声音 的利用和控制,各部分紧密联系实际,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章首图
章首图是大象
大象的活动跟声音有什么关系 ?这无声中蕴含着什么?这对 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可引 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学生 想探究声音奥秘的愿望。
第三节 声的利用
第一模块:声与信息 3、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4、应用实例:倒车雷达。 5、B超的图片。
第三节 声的利用
第二模块:声与能量 1、发声扬声器旁边的烛 焰; 2、超声波清洗机; 3、超声波碎石。等都说 明了超声波具有能量。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一模块:噪声的来源 1、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 看看自己周围有那些噪 声。把物理和生活紧密 的联系起来。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第一模块:声音的高低— —音调 1、先通过实验探究音调的 高低与频率的关系。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第二模块:响度 1、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响 度和振幅的关系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第三模块:通过乐音的 波形的比较,来帮助学 生了解音色。
第三节 声的利用
第一模块:声与信息 1、“想想议议:举出善 于利用声的动物” 2、火山爆发会产生次声 波。 通过以上两条信息让学 生体会生活中的次声波 。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声速及相关的计算 3.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4.超声波和次声波及其应用
例1.如右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 声的 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是我们在学 习《声现象》一章时经常做的实验,它说明了( )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小刀、一根竹签。 2.将竹签切成适当长度,用于放入杯中,所以竹签长度要比杯底宽度小一 点就可以了。然后,将纸杯底部戳开一个小孔,不要太大。将棉线一段塞 入,并从杯口取出,再将棉线拴在竹签上。同样,将棉线的另一端也同样 操作,一个简单的土电话就做好了。你就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打电话了,赶 紧试一试吧。
动手学物理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能够在制作过 程中体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真空不能传声
2、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 传播
2012版物理课本和以前有所 改变,原来先探究固体液体 和气体都能传声,再探究真 空不能传声。新版先探究真 空不能传声也就是声音的传 播需要介质。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3、固体能传播声音
第二模块声音的传播
4、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5、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 介质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例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只要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播速度为340m/s
D.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 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例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B 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 听诊器能增大振幅,使响度增大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优选)声现象单元说课
*
中考分析
*
课标要求
*
教材分析
*
学情分析
*
教学评价
*
教学设计
*
课程开发
2012版声现象 课标要求 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
条件。
2.3.2 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 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噪声的危 害和控制的方法。
• 中考要求和课程标准一致 • 本章涉及的考点有:
2012版教材目录
目录变化本章的第一节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 播,第二节探究声音的特性,后两 节介绍声音在现实生活中的利与弊 以及防止噪声的方法,以拓展学生 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 样的处理,便于让学生先从整体上 认识声现象,再进一步的了解声音 的特性,最后再分析声的利用和危 害,让学生可以较全面地把握关于 声的知识。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 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 传播速度。
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
实验室
1.知道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的大小 跟发声体的振幅、发声体与听者的距离有关 系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