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爸爸妈妈的心》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至密溪中心小学校的吴元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家人的爱;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来自社会的爱。
整个单元以爱作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去感受、体验、理解家人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深切而厚重的爱。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父母为培育自己付出了许多的辛劳,能初步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二、学情分析: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限于认知水平等原因,他们还难以“读懂爸爸妈妈的心”。
而我班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既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现在都容易出现这样的教育问题:孩子从小只知道被人爱,不知道去爱别人,他们习惯于接受父母付出的爱,从不知父母所受的苦,更不思回报父母的情。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我班中有来自农村家庭的6个住校生和8个中餐生,因为他们与父母相处和交流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造成他们内向、不善言表的个性。
也使得这部分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缺乏理解和关注,有的甚至心生怨恨,责怪自己的父母不能像别人的父母一样天天陪伴关爱自己。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是一个很现实但又不懂面对的话题,他们对父母爱的言行的理解是不够的,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也较多。
他们还不太懂得怎样去沟通交流,对其进行相关的引导,是必须且急需的。
三、教学目标:我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以上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1、认知目标:学习从多角度理解和体谅父母,懂得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各有不同,但蕴含着对子女深深的爱。
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2、行为目标:做到自己会做的事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并能帮父母干家务活,知道用自己的行为为爸爸妈妈分忧,从小学会体谅父母,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育,以实际行动给父母带来快乐。
3、情感目标:初步懂得理解父母,与父母沟通,了解爸爸妈妈的喜怒哀乐,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在以上目标的基础上我又确定了教学重点:学习从多角度理解和体谅父母,懂得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各有不同,但蕴含着对子女深深的爱。
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在生活中愿意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够互相尊重、相互理解。
四、教法学法《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所以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创设、问题情景的创设、引导法等。
我还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感受,攻克重点,提高教学的效果。
新的课程理念还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
因此本课的学法有调查法、情景体验法、自主探究法、研讨交流法、从而使学生了解父母辛劳,体贴父母,不让父母操心,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
新课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家人的爱;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来自社会的爱。
整个单元以爱作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情景,去感受、体验、理解家人对自己成长付出的深切而厚重的爱。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父母为培育自己付出了许多的辛劳,能初步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五、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2、音乐:《我爱我的家》、《感恩的心》3、小记者采访表六、教学过程:本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教学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知识,切实增强课堂实效性。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走近爸爸妈妈的心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
因此,教学开始我上课伊始,我让学生纷纷带来平时与家人的照片,伴着优美的《我爱我的家》这首歌介绍关于照片里的故事。
在讲述自己和父母的故事中,学生的记忆之门会被打开,感受着父母对自己丝丝缕缕的疼爱之情,学生在互动中将产生共鸣,使教室里流淌着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这样的活动,无需任何说教和强迫灌输,就把学生带入了充满爱意的课堂氛围中来。
这时我会把话题指向本课的教学重点,“同学们,像这样的照片,我们的家里都有,其实我们的每一点成长,都包含着父母辛勤的劳动和殷切的期盼。
我们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为了我们有一个舒适的环境,爸爸妈妈每天都努力工作着。
但是,我们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对父母的做法能够理解呢?也会有误解、抱怨、顶撞的时候吧?那么父母究竟是一种什么用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爸爸妈妈的心。
”我采用新颖的板书设计:读懂爸爸妈妈的。
心形的放大,是为了便于对下面教学内容进行展示,也突出表明了这节课我们要对这颗心做文章。
二、自主活动,亲身体验。
理解爸爸妈妈的心。
课标中提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的形成和社会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我选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并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创造型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的解释和观点。
第一环节:说说我的心里话。
“首先我在备课中考虑到当今是个多元的社会,我们要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现在的一些孩子因情感麻木与缺乏,身在爱的海洋中却感受不出来,甚至是很偏激,逆反心理很强,缺乏对他人的理解。
虽然教师对三年级的孩子应多多鼓励、多多采取正面教育,但我认为也应适时地让他们在大家面前暴露出自己认识上的偏差。
所以我设计了让学生敞开心扉说说自己的烦恼和困惑。
我会问:“在生活中,你对爸爸、妈妈的某些行为有困惑或不理解的地方吗?说说你们的心里话。
”问题一提出必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会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出很多对父母不理解的地方,可就是很少有人说自己的不足。
听了这些话我不会一棒子打死,既不表扬他们说了真话,也不批评这些偏激的话。
我会对他们说:“看来,你们对父母不理解的地方真不少,父母的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只是你们年龄还小,一些同学没能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因而和爸爸妈妈之间出现了一点小小的问题。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先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为什么父母会这样做?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让父母了解自己心情的好办法。
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他们搭设倾诉的平台,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第二个环节:假如我是爸爸妈妈。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
在本课中,我积极倡导在生活中实践的方法,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俗话说得好:“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呀!”我结合学校少先队的体验教育活动庆三八学感恩为主题的“今天我当家”活动。
让学生在周末体验当父母的辛苦,在家做家务,打扫卫生,买菜购物或洗衣做饭等。
并将活动过程作好记录。
课堂上交流分享转换角色后的感受。
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学生感受和了解到父母的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辛苦,为了让学生对父母有更深的理解。
我又设计了转换角色情景表演:假如我是爸爸妈妈。
(A、如果孩子晚上迟迟没回家父母会是怎样的心情,在孩子回来后会说什么?B、如果孩子就是不写作业,作为父母会是怎样的心情,会对孩子说什么?C、如果孩子辛苦做了几个菜,父母品尝时会说些什么?)表演结束后注意引导学生去回忆平常生活中爸爸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说说从每一天的身边小事中,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故事。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前面说了很多对父母不理解的地方,但是实践活动中和情景表演之后会大大扭转学生的不满心理,我将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爸爸妈妈在自己成长道路上付出了哪些爱?”这个环节,很多同学会说到生病时,爸爸妈妈是怎样细心照料自己的,仅仅这样是不够的,爸爸妈妈所做的点点滴滴都倾注着对儿女的爱。
我注意引导学生去回忆平常生活中爸爸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说说从每一天的身边小事中,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故事。
这样的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问题,体验一下做父母的辛劳,通过这一活动挖掘儿童对父母内心世界的理解。
这里我也会及时进行教育:“爸爸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有的爸爸妈妈可能把自己的爱表达得明显一点,有的父母却用严厉隐藏着这份爱。
不管怎样,爸爸妈妈都是深深地爱着我们的。
”第三环节:背靠背,猜一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背靠背,猜一猜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1、根据自己平时对爸爸妈妈或家里其他人的了解,先设想一下他们愿望、苦恼爱好他们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2、课前采访爸爸妈妈或家里人问问他们的愿望苦恼爱好把结果填在表格中。
3、在课堂上读一读,交流爸爸妈妈填的表格。
看看谁对家里人最了解,谁在采访中有了新的发现。
教学进行到这里,教室里一定充满了浓浓爱意,接着我播放歌曲《感恩的心》,使情感推向高潮。
我又会让学生拿出了课前家长填写的心愿表格,让每个学生认真读读。
当学生读了心愿表格后相信学生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爸爸妈妈的心愿记录最多的是我们的成长问题,他们是那么的爱我们,这时学生会真切的感受到那份无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