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14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14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加一加、减一减、识字加偏旁等方法认识“葫、芦、藤”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棵、盯”2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难点:明白蚜虫与小葫芦的关系,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1、查找与葫芦相关资料。

2、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请看大屏幕(播放课件:葫芦图片)强调“葫芦”中的“芦”的读音。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

请伸出你的小手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读阅读提示,确定学习目标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范读)(2)出示去拼音的生字。

(指名读、齐读)(3)、交流识字方法。

(4)、出示词语,巩固识字。

(指名读、排火车读)3、出示课件: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前,有个人种了______,叶上长了______,他不治,后来_____________。

三、图文赏析1、玩火眼金睛游戏。

播放课件,找出两幅图中不一样的地方。

2、开始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你通过课文哪儿看出来的?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抓住“每天”“看几次”理解)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葫芦的可爱和种葫芦人的开心之情。

4、如果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你对着这些可爱的小葫芦会说什么呢?(生答)5、种葫芦的人盯着小葫芦说了什么呢?,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课件出示)抓住关键词“盯着、快长啊、赛过” ,指导重音朗读,体会种葫芦人内心的急切与渴望。

四、深读探究、感知语言表达特点1、为什么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呢?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相关语句进行理解。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1)请学生思考:那个人看到叶子上的蚜虫,心里怎么想?(2)指导朗读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猜猜他在想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感叹句语气更强烈,感受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3)过渡语:邻居看到了葫芦叶子上的蚜虫时是怎么说的?指导重音朗读“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 ,从中体会邻居急切的态度。

(4)思考:种葫芦的人为什么奇怪? 他是怎么想的?(5)指导朗读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学生换种方式表达意思。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6)比较两组句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讨论交流。

相同之处:这两组句子,上下两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不同之处:第一组第一句是感叹句,第二组第一句是反问句;每组中上一句所表达的语气比下一句更强烈些。

4、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人的对话,指导学生朗读的语气。

5、思考:种葫芦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名说,互相补充。

五、总结寓意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想一想,面对一个个掉落在地上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会想些什么?(指名说)2.通过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说,师总结)六、书写指导1.出示:“棵”“盯”,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

(强调坐姿和书写习惯)2.学生在课本上描一写二,同桌互评。

七、课堂巩固练习1.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葫芦藤( )的葫芦花( )的小葫芦( )的蚜虫2.给下面句子换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1)你自己有,还用借?(2)这点困难怕什么?八、作业布置回家后把这个小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九、板书设计14.我要的是葫芦互相联系蚜虫多了小葫芦落了第二课时(略)关于学情的研究我所教授的是二年级的孩子,现有学生32人,其中男生13人,女生19人。

因为学生身处农村,条件较差,学生学习环境、学习习惯、阅读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大都认识葫芦这一植物,我充分的利用这一条件,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认识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

他们聪明活泼,善于表现自己,而且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抓住这一特点,开始我设计了猜图片的形式导入,学生积极性一下就上来了,课堂中我还设计了“看谁是火眼金睛”和“摘葫芦”等游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会文中的乐趣。

并围绕“为什么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呢?”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让学生开阔思维,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对于生字的学习可以说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学生的识记效率不高,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效率,让生字教学更加有趣,吸引孩子们。

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例如:男女生比赛、“摘葫芦”等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在轻松的氛围中高效的学习。

效果分析《我要的是葫芦》是部编本人教版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习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整堂课的学习氛围浓厚,学生积极性较高,在随堂练习中,看学生对我设计的这两个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本节课的内容已经掌握的非常好了。

这节课的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总体而言,这节课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

关于教材内容的研究《我要的是葫芦》是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大家的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

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文章简短精悍,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但令人深思的故事。

文章开篇描写了葫芦长势良好和种葫芦人的喜悦之情。

透过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 ,可爱的小葫芦呼之欲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每天都要去看几次”这两句话表现了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这个地方老师引导学生自己从中读出信息,去更好的理解葫芦的可爱和种葫芦人的喜悦之情,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至三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

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却一点儿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盯着小葫芦”时的自言自语和对蚜虫的不屑,说明他的眼里只有葫芦,没有蚜虫,更没有叶子。

他只期盼小葫芦能长得比南瓜还要大。

邻居的催促与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形成对比,预示着得不到葫芦的必然结果。

第四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 讲种葫芦人的无知和自以为是使他的期盼落了空。

本文语言朴实,用词准确。

如, “长满了绿叶”中, “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

“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 “挂”有“吊”的意思。

这里用“挂”比用“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

一个“挂”字写出了小葫芦的可爱。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中的“盯”是注意力非常集中地看,用“盯”突出了种葫芦人只要葫芦的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老进行理解分析,体会种葫芦人的内心。

课文中有两个重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一个是感叹句,一个是反问句,表达着强烈的情感。

引导学生读出不同句子的语气,感受和体会语言的多样性,让学生学会表达。

评测练习一、识记本课的生字、词语棵谢想盯言邻治怪一棵谢谢想念盯着奇怪治病邻居自言自语二、随堂练习1.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葫芦藤()的葫芦花()的小葫芦()的蚜虫2.给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1)你自己有,还用借?(2)这点困难怕什么?课后反思《我要的是葫芦》是部编本人教版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也不治理,一心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

这则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本节课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抓住本课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进行教学。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对这节课的执教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

本节课,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阅读,例如: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对比读等等,重视阅读的感悟和体验,教师并适时地进行指导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注重鼓励性教学,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具体的表扬,如:你分析的很到位,你充分体会到了种葫芦人的心情,如果再具体一点就更好了等等。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在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后,我问他们从中读出了哪些信息?学生说: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

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或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

二三自然段的分析也采用这种方式,主要让孩子自己去理解、感悟。

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在小组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引导学生找出种葫芦人想和说的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抓住这两个句子,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种葫芦人的语气,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并让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多样性,相同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

并在课堂练习中得设置了两个此类练习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四、仔细观察,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因此,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谁是火眼金睛”游戏,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

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能更好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面对着这些可爱的小葫芦,你会对它说些什么?”“葫芦一个个都落了,此时种葫芦的人会想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自己的想法,思维得到了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