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答案及重点

马克思答案及重点

2017年上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授课重点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p13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近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

P22-23答:关系: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问题:科学解决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P23答: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如中国哲学家用“五行”,“元气”等解释世界,古希腊哲学家用“水”,“气”,“火”,“原子”等解释世界),而不是用精神的因素去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是,他们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科学发现的物质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但却不理解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4.物质的科学内涵。

P24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科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P28-30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

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P30答:(1)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2)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7.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

p33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p34答:表现:(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结构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3)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8.矛盾的基本属性。

P40答:同一性和斗争性。

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P42答:(1)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2)普遍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0.事物的质,量,度。

P43-44答: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事物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11.辩证否定的实质。

P45答: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评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P62-64答: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3.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三种新形式。

P68-69答:感性:感觉,知觉,表现三种形式。

理性: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4.人口因素对人类社会的作用。

P103答: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着,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的作用。

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作用。

P124-127答: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6.正确理解生产力的作用。

P125-126答: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17.阶级范畴的属性。

P128答: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18.什么叫杰出人物。

P144答: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19.人类社会的两大规律。

P113-114,p118-119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P107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1.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P140-143答: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2.正确的理解货币的职能。

P155答: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23.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率的公式。

P176答: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m'=m/v。

在该公式中,m'为剩余价值率,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

24.资本。

P174 可变资本与不可变资本的划分。

P175答:资本: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划分: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25.价值规律的作用.P155-156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6.相对剩余价值是怎么形成的。

P178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7.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

P183答: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资本必须不断的,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

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作资本的周转。

28.什么是利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P186答: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产物,而是把它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因素:剩余价值率,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节约,资本有机构成。

2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原因。

P208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2)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30.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P216-219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结果:积极: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指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进而控制一些国际组织。

对于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引进外资,扩大就业;解决国内滞销问题,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引进跨国公司,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最大利益。

消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面临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的治理危机。

全球经济危机。

3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P221-225答:(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

32.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P230-232答:进步性:(1)资本主义尖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座位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上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局限性:(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分配两极化,引发经济危机。

(3)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33.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P264-267答:原因: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生成熟程度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不同,革命传统的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道路:(1):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3):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3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