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地理

河南地理

河南地理
第一篇: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第一章概述
一、河南省古称“豫州”,简称豫。

2000多年前,《尚书禹贡》序列大州之地,豫州独居其中,故又有“州”,“中原”之称。

截至2018年,洞南共下端17个地级市、1个省直辖县级市(济源),52个血辖区、20个县级声、85个县
二、经纬度位置
位于北纬31023/--36022/,东经110021/--116039/。

土地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4%,南北纵跨530公里,东西横亘580多公里。

河南省周围有6省区毗邻,东有山东、安徽,西有陕西,南有湖北,北与河北与山西。

三、政治和经济地位
1、古代,中华民处的发祥地
2、农业社会,是人类动的中心地域
3、现代,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4、未来是中原城市群主体,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四、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
1、兵家必争的军事战略要地
2、维系四方的交通运输枢纽(铁路、公路、航空)郑州航空港区是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和郑州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

五大战略定位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

3、承东启西的重要中间地带,经济由东向西逐步发展
4、举足轻重的农业大省
5、全国理想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6、全国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区域
第二章类型多样的地貌
地貌指地表起伏的形态,是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河南省的地貌类型多样、分布复杂,大致以京广铁路力界,东西部地区地势高低及地貌形态有着明显的差异,西部海拔高且起伏大,东部地势低而平担。

一、地貌基本特征
1、东西部地貌差异明显
2、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盆地最大的是南阳盆地)
二、面积广大的山地丘陵
(一)四大山系
1、豫晋界山----太行山
济源西北处的鳌背主峰(海拔1929米)是太行山在我省的最高峰
2、呈扇形铺展的豫西山地
是秦岭向东伸展的一部分,小秦岭老鸦岔主峰海拔2413.8米,是全省最高峰
3、江淮分水岭----桐柏山和大别山
是秦岭向东南延伸的一部分
(二)黄土低山、丘陵
河南的黄土低山面积很小,主要集中分布在灵宝东南部和渑池北部。

植被稀疏,流水的侵蚀也比较强,地形被切割的很破碎,‘V’形沟谷广泛发育,是黄土地貌中侵蚀最严重的地区
黄土丘陵是本省西部黄土地区最为严重的一种地貌,其外貌形态复杂多样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应加强保护,合理利用
(三)辽阔坦荡的豫东平原
豫东大平原,地势较低,辽阔坦荡,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南部。

主要包括北部的黄河冲积扇平原和南部的淮河冲积湖积平原。

1、黄河平原
又称黄河冲积扇平原,面积约占豫东平原的2/3,是豫东平原的主体。

整个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土质较好。

水源较为丰富,有利于发展耕作业。

(四)肥沃富饶的南阳盆地
南阳盆地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山间盆地,位于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间,西南为湖北境内的武当山,东北环绕着一些低山丘陵,中部是汉江水系支流唐河和白河冲击而成的平原。

从整体上说,西、北、东三面环山,敞口向南,与汉江平原相连。

南阳盆地是南襄盆地的一个组成部分,习惯上,人们把北部南阳境内部分叫南阳盆地,称南部湖北境内部分为襄樊盆地。

南阳盆地的地势向南微微倾斜,地势起伏变化也各有差异。

南阳盆地大部分地势低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处我国北亚热带边缘和汉水流域上游,水热资源十分丰富,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自古以来就是本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盆地边缘起伏较大的地区,是发展农牧业的好地方,盆地中部的广大冲积平原,是粮棉油料作物良好的生长场所。

注意水土保持。

第三章兼有南北特色的气候
河南气候总体上讲,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气象灾害频繁的基本特点,并且存在着自南向北,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自西向东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两个特征。

1、季风盛行,四季分明
(一)季风及其表现
一是风向更替明显,气温变化显著、二是年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其变化大致和夏季风的进退相吻合、三是季节的年际变化率和季节变率都大。

季风气候的这些变化,会因每年季风的强弱、进退时间的迟早和雨带停留时间长短的不同。

(二)四级长短差异
气候学上以平均气温(5天为一候,全年分为73候)为标准,把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度以下的时期划为冬季,22度以上划为夏季,介于10---22度之间的时期作为春季和秋季。

河南四季起止日期先后不一,且季节长短也有差异。

春季,山地、南部比平原、北部长;夏季平原比山地长;秋季山地比平原长;冬季山地、北部比平原、南部长。

(三)四季特色鲜明
河南省四季分明体现了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最主要特色。

冬季(12月----次年2月)寒冷干燥春季(3----5月)多风干旱,时间短
夏季(6----8月)炎热多雨秋季(9----11月)晴朗日照长
2、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
提高了水热资源的利用率。

注意夏季降水集中或偏少时的影响。

3、过渡性明显,气候复杂多样
南部因太阳辐射条件优越,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大,具有亚热带气候的特色;而北部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小,气候具有暖温带气候的特点。

(四)气象灾害频繁
在历史上,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防御气象灾害的技术水平与能力很低,气象灾害的发生极为频繁。

新中国成立后,气象灾害中发生最频繁的灾害是旱、涝、冰雹、大风,只不过冰雹、大风影响的范围小,多位局部性灾害,而旱涝在全省大部分地区发生都很频繁。

从河南气候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而言,应该说利弊皆有且利大于弊。

温度适中、降水丰沛、光照充足以及雨热同期、气候类型多样是河南气候条件的巨大优势,适宜农、林、牧、渔各业的发展,生产潜力巨大。

但是气候的季节,空间变化大,年际变率大及旱、涝、风、雹等气象灾害严重等,对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又极为不利。

第四章河南省自然资源及其特征
一、水热资源
太阳光能的多少和利用率的高低与农作物产量密切相关。

1、太阳辐射强
2、日照时间长
3、光合有效辐射量平原高于山区,北部高于
南部。

4、光能利用潜力较大
季节分配也很不均匀,夏季最大,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二、丰富的热量资源
1、年平均气温
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4摄氏度左右,其分布趋势由南向北递减
2、农业界限温度
全省植物活跃生长期一般长达190—225天,淮南较长,在220天以上,豫北、豫西山地较短,为190—200天。

3、活动积温
高于植物生物学下限,能够使植物进行生长发育的温度称为活动温度。

本省日均≥10摄氏度的活动积温一般在4200—4900摄氏度之间。

总的分布格局有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递增的趋势。

三、水分资源
河南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00—1200mm,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

800mm等降水线大致在栾川—嵩县—鲁山—叶县—商水—项城—沈丘—夏邑—永城县城一线。

四、风能资源
1、基本状况
河南地处季风区域,冬季风环流比较明显。

冬半年受蒙古高压的影响,风由大陆流向海洋,盛行偏北风;下半年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内陆热低压的控制,风由
海洋流向大陆,盛行偏南风。

3、风能资源的合理利用
风作为能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风速大(年平均风速在3m/s以上的地区),二是风力相对稳定。

第三节危害严重的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气候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制约作用,以发生的类型多、频率高、范围广、危害重,成为危害人类生产和生产实践活动的自然灾害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