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册 泊船瓜洲教案新部编本

第十册 泊船瓜洲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5古诗词三首Array泊船瓜洲【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欣赏“绿”字在本诗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年月日星期第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整体把握,初步感知诗人思乡之情。

(出示古诗)这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板书)在旅途中写下的一首思念家乡的诗。

2、谁能把你收集到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同学们先自读两遍,读准字音。

全班齐读全诗。

3、你们知道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吗?4、瓜洲处于扬州的一个小镇,位于长江的北岸。

(板画)二、紧扣“还”字,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Array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可以四人小组、同桌讨论、单独学习……)2、汇报自学(师根据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学习一二两句诗。

⑵学习第三句诗。

⑶学习第四句诗⑷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3、现在请全班同学起立,把自己当成那位站在江畔遥望明月,深深思念家乡的诗人一起吟诵《泊船瓜洲》。

(配乐朗诵)三、品味“绿”字,咬文嚼字,体会诗人用词之精妙。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首诗中有两句诗因某个字用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个字吗?(“绿”)四、选字练习,学习运用,体会“推敲”的妙处。

五、总结全文。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宋)京口瓜洲一水间,靠家近很想还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明月何时照我还。

思家切不能还↘ 乐调情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

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3.自由选择其中一首齐读,再交换朗读一次。

4.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5.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6.这么多遍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任选一首说。

指数名答。

↘ 品悟情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

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Array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7.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9.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0.这一次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11.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12.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

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13.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4.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

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 记生字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正音。

注意读准“畔” 声母是p”帐”的翘舌音zh。

3.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4.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5.学生练写。

8、拓展练习长相思——李白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Array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板书: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6、梅花魂[教学目的] 1 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对祖国的眷念之情。

2 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 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教具准备] 1 课文插图。

2 配乐磁带。

年月日星期第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梅花,历来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

这是因为它经霜傲雪,不惧严寒。

在它身上,寄寓了人们对美好品格的向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梅花魂》,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齐读课文,想知道什么?“魂”在本课指什么?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这是本节课要了解的内容。

还要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二、放音乐,自由读课文,扫清生字、词语障碍。

(自己能联系上下理解词语的意思,最好。

不行,可请工具书或同桌帮忙。

还不行,请做上记号。

)检查、汇报。

(重点理解“颇负盛名”、“大抵”、“秉性”、“眷念”的意思)三、自由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珍爱梅花图;送绣梅花的手绢。

)四、再自由读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讨论、汇报。

1、读唐诗宋词,表达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2、外祖父有不少古玩,但最珍爱梅花图。

为什么?(1) 找出课文有关内容再细读。

(2) 结合插图说说为什么珍爱?A 梅花本身的特点。

梅花不是春暖才开花,愈……愈……愈……B 中华民族具有梅花一样的精神。

不管历尽……受到……从来……不肯……。

这是珍爱的原因之二。

C 把梅花作为祖国的象征。

这梅花寄寓了他对祖国的思念、眷恋、热爱。

这是珍爱的原因之三。

(板书)师:这正是梅花魂的内涵。

魂指的是有……有……有……,这也是梅花魂为题的原因。

(3)配乐朗读这段。

3、外孙女回国时,外公竟像小孙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

(为什么?想念祖国却不能回,伤心、难过)4、外祖父送墨梅图,送绣梅花的手绢。

(为什么?一是希望外孙女保持梅花这种秉性,这种气节。

二是借此表达这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之情。

)这也是梅花魂为题的原因。

五、再读课文第一和最后一段,发现什么?1 了解“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2 按“眼前——回忆——再回到眼前”的顺序分段。

六、放音乐,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七、总结,谈收获。

1 “魂”指什么?2 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统领全文的内容;紧扣读者的心灵;透示文章的情思。

)3 了解了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Array八、课外作业:画一幅梅花或写一首关于梅花的诗。

板书设计6. 梅花魂外公——墨梅图眷恋祖国梅花手绢7 桂花雨教学目标: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年月日星期第周2.查找有关桂花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自由提出疑问)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8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目标1.认识“潺、婀、粼、涸、缀、螃、蟹”八个生字。

正确认读“词语盘点”中有关本课的词语。

2.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教学时间一课时年月日星期第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我”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下面这篇课文的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又久久不能忘怀呢?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流水”,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1.自由、反复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

感兴趣的Array同学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景致。

2.互相交流:作者故乡的这些景致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美,那么自然。

)你从这些景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怀念。

)3.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交流:作者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他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

)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