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A卷)(I)卷

人教版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A卷)(I)卷

人教版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a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共7题;共30分)1. (3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河畔(pàn)纤(xiān)细矜(jīn)持信手拈(diān)来B . 亘(gèn)古希冀(yì)吮(shǚn)吸为虎作伥(chāng)C . 濒(bīn)临对峙(zhì)跻(jī)身提纲挈(qiè)领D . 威摄(shè)庇(pì)护创(chuàng)伤肆无忌惮(dàn)2. (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喧闹渊博不屑置辨B . 镂空萧索触目伤怀C . 诧异狼籍大庭广众D . 字帖堆叠厌厌欲睡3. (3分)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部著作由于具有创新性,因此受到了学术界的。

②她嗓子不好,怎么也不肯唱歌。

③汽车在四川的北部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A . 推重推脱目不暇接B . 推崇推脱应接不暇C . 推重推托目不暇接D . 推崇推托应接不暇4. (3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它的细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它就是都江堰。

①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②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③它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④长城摆出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

A . ③④①②B . ②①④③C . ③②④①D . ②④③①5. (4分)父母已经养育你十几载,你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杯热水都足以让父母感动,现在请你补充下面的小诗表达你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吧。

亲情如大海,让我领略了它的浩瀚与深邃;亲情如阳光,让我沐浴了它的温暖与恩泽;,;,。

6. (6分)二选一,选择下面两题中的其中一题进行回答。

(1)如果你们学校新来了一位“方鸿渐”老师,请结合《围城》相关情节,谈一谈你是否愿意让他做你的老师,结合相关情节阐述两点理由。

(2)如果现在格列佛游乐园建造成功,游客将在“飞岛国拉格多大科学院”场馆中看见哪些荒诞离奇的场景?请根据《格列佛游记》的阅读,列举两个场景。

7. (8分)综合实践。

(1)今年4月23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读书日”。

某学校开展了“好读书,读好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照要求,回答小题。

【材料一】数学家华罗庚读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材料二】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学识渊博,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的读,就能读透全书【材料三】西汉时期匡衡,年轻时非常喜欢读书,但因家里贫穷,点不起灯烛,见邻家灯烛明亮,匡衡便在墙上穿一个孔洞,在洞前映着光刻苦读书。

【材料四】爱因斯坦读书时,分成三个步骤,他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文,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材料五】范仲淹青年求学时期,过着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五年间未曾脱衣而眠,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便以水沃面。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

上面是某同学为“名人读书方法”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两则是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名言: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仿写:一本书像________。

(3)下面是某同学读《中华成语故事》后,在班上讲的故事,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关成语,并用楷书或行书将其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常会不知不觉打起盹来。

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悬在屋梁上,一头系着头发。

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

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大师。

战国时的苏秦因为游说秦国失败,家里人不理他,他发愤自学。

每当瞌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股(大腿),直至鲜血淋漓。

后来他成为有名的学问家。

后人将两人的事迹合在一起,用“________”形容刻苦自学。

(4)在古诗苑漫步活动中,某同学“别出心裁品古诗”,将诗歌画成一幅画,又完成一副书法作品,你能猜出这首诗的内容吗?请写出相关的连续的两句古诗。

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共2题;共25分)8. (10.0分)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2)夕阳西下,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4)《<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6)请把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整默写。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 (15.0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咯,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A . 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B .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C .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D . 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3)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材料】材料一: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百度百科网》材料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三、现代文阅读(40分) (共2题;共40分)10. (22.0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有删节)胡适从前有一位大哲学家做了一篇《读书乐》,说到读书的好处,他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这意思就是说,读了书可以做大官,获厚禄,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轻的漂亮太太。

诸位听了笑起来,足见诸位对于这位哲学家所说的话不十分满意,现在我就讲所以要读书的别的原因。

第一,因为书是代表人类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知识的遗产,我们接受了这遗产,以此为基础,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更在这基础之上,建立更高深更伟大的知识。

人类之所以与别的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语言文字,可以把知识传给别人,又传至后人,再加以印刷术的发明,许多书报便印了出来。

所以人最大的贡献就是能累积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使后人可以节省很多脑力。

非洲野蛮人在山野中遇见鹿,他们就画了一个人和一只鹿以代信,给后面的人叫他们勿追。

(A)但是把知识和经验遗给儿孙有什么用处呢?这是有用处的,因为这是前人很好的教训。

现在学校里各种教科书,如物理、化学、历史等等,都是根据几千年来进步的知识编纂成书的,一年、两年,或者三年教完一科。

自小学,中学,而至大学毕业,这十六年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得来的知识学问和经验,所谓进化,就是叫人节省劳力。

蜜蜂虽能筑巢,能发明,但传下来就只有这一点知识,没有继续去改革改良,以应付环境,没有做格外进一步的工作。

人呢,达不到目的,就再去求进步,而以前人的知识学问和经验作参考。

如果每样东西,要个人从头学起,而不去利用过去的知识,那不是太麻烦了吗?所以人有了这知识的遗产,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业,就可以缩短工作,使有余力做别的事。

第二点稍复杂,就是为读书而读书,为求过去的知识而读书。

不错,知识可以从书本中得来,但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

好比戴了眼镜,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得清楚,远的可以变近,所以读书要“戴眼镜”。

不读书,学问不能进去,读书没有门径,学问也不能进去。

(B)我十二岁时,各种小说都看得懂,到了三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很多不懂。

讲到诗经,从前以为讲的是男女爱情、文王后妃一类的事,从前是戴了一副黑眼镜去看,现在换了一副眼镜,觉得完全不同。

现在才知道诗经和民间歌谣很有关系。

对于民间歌谣的研究,近来很有进步,北平有歌谣周刊,歌谣丛书,关于各地歌谣收罗很广。

我们如果能把歌谣的文章,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幼稚时代的环境和生活很有趣味,例如诗经里有一段说:“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在从前眼光看来,觉得完全讲不通,现在才知道当时野蛮人社会有一种风俗,就是男子向女子求婚,要打野兽送到女家,若不收,便是不答应。

还有诗经里“窈窕淑女”一节,从比较民族学眼光看来,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社会的人,吃饭时可以打鼓弹琴,丝毫没有受礼教的束辉。

再从文法方面来观察,像诗经里“之子于归”、“黄鸟于飞”、“凤凰于飞”的“于”字,此外,诗经里又有几百个“维”字,这些都是有作用无意义的虚字,但以前的人却从未注意及此。

总之,书是越看越有意义,多读书是为了要读更多的书,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读书,怕书难读。

越难读的书我们越要征服它们,这才是我们的“读书乐”。

(1)文章开头引述大哲学家提到读书好处的文字有什么作用?(2)下面文字作为论据,它应该放在文中A处还是B处?为什么?曾子固说过:“(读)经而已,不足以致(致:达到、实现)经”,所以他对于《本草纲目》、内经、小说,无所不读,这样对于经才可以明白一些,所谓“致已知而后读”,读书无非扩充知识而已。

(3)文中“从前是戴了一副黑眼镜去看,现在换了一副眼镜,觉得完全不同。

”加下划线的“黑眼睛”和“换了一副眼镜”分别指的是什么?(4)比较本文与下面三篇议论文的语言特色,根据要求完成相关表格的填写。

(表格第一栏仅填写一项字母序号)A.《最后一次演讲》 B.《敬业与乐业》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1. (18.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冬天的橡树①冬天里一个清新的早晨,年轻的安娜老师正在上课:“名词是一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类……”②“我可以进来吗?”一个瘦小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他脚穿一双旧毡靴,靴子前端沾满了泥,睫毛上挂满了白霜,圆圆的小脸蛋被风吹得红扑扑,似裂开一般。

③“又迟到了,莎乌斯基。

”安娜的声调带点儿哀伤,莎乌斯基赶紧溜到座位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