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察官核心价值观念

检察官核心价值观念

树立检察官核心价值观段军杨文龙【摘要】正义是法律的基础价值,公正则是司法的灵魂所在。

公正司法,不仅体现在实体上,更要在程序上实现司法公正,即“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正”。

廉洁是人民检察官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重要评断标准,也是实现公正的基本保障。

司法工作要廉洁,关键要求司法人员严格自律。

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司法工作的具体要求,是执政为民在司法的具体表现,也是“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自然延伸。

司法为民要求工作中常怀爱民之心,想为民之策和练为民之功。

司法核心价值观的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人民检察官的精神品格与追求,成为推动人民司法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了人民检察官应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

在新形势新任务下,这既对司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司法工作指明了新方向。

司法核心价值观包含“公正、廉洁、为民”三个方面,内容明确具体,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的、系统的整体。

它总结了成功经验,又有新的提升概括;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体人民检察官的共识。

笔者作为基层检察院的一名人民检察官,下文将从“公正、廉洁、为民”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司法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自觉树立司法核心价值观。

一、公正是司法价值观的灵魂正义是法律的基础价值,公正则是司法的灵魂所在,“以公正的逻辑代替武力的逻辑是法律本质的全部所在”。

无公正,则无司法。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一直以来,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人民检察官只有公正司法,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的矫正功能,从而定纷止争,化解矛盾,纠正失范,制裁不法,引导民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消除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公正司法是树立司法机关在人民群众中公信力的根本出路。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司法》中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

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审判则是把水源破坏了。

”要做到司法公正,需要司法机关找出矛盾焦点并公正对待。

司法机关必须在审判中找准矛盾冲突点,找准利益共同点,找准解决问题法理、情理的结合点,运用好调解的手段、依法裁判的手段,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为目标,严格公正、精益求精地办好每一起案件,使公正贯彻在每个诉讼活动和每个诉讼环节之内,也体现在所做出的裁判结果和社会效果上。

要做到公正司法,需要司法人员将公正司法作为最基本的职责进行遵守。

司法公正需要司法人员在运用特定职权处理各类案件的过程中,以公道正直的态度对待案件参与各方,严格遵循和依照法定程序,公平正确地确认和分配具体的权利义务,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正义效果,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作为检察官,需要从政治觉悟、道德情操、职业崇仰、专业技能、行为规范、为民情怀、守廉毅志等方面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

要做到公正司法,需要司法人员以对人民司法事业的赤诚之心,规范司法行为。

要做到阳光司法,守好守住司法公正的底线,不违法审判,不徇私枉法,让法治天空下闪烁司法公正的阳光,唯此,人民群众才会认可“检察官是正义的化身”,才会相信“检察官的声音就是法律正义的声音”。

要做到公正司法,需要人民检察院将当事人的诉求实现充分表达,正义能够得到伸张。

人民检察院只有不断加强审判执行工作,才能以司法公正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努力实现个案公正,才能依法保护好当事人的具体权益,实现普遍正义与个别正义的有机统一;只有切实加强审判管理,才能确保审判质量和效率;只有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才能让群众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正义”。

二、廉洁是司法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廉洁是人民检察官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重要评断标准,也是实现公正的基本保障。

没有队伍的清正廉洁,就不可能实现司法公正,一切司法工作也就无从谈起。

人民检察官是法律的使者,承载着断是非、化纠纷的重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要求每名检察官必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确立忠于法律、刚正不阿、廉洁自律、司法为民的道德信念,维护检察官职业的尊严,进而维护司法的尊严。

人民检察官是否司法廉洁,关系到公平正义能否实现,关系到人民司法事业兴衰成败。

没有廉洁这个基石,公平正义的大厦无从建立,人民司法事业无法稳固。

司法工作只有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不徇私情,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反腐倡廉是人民检察院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

中国历史上广受百姓传颂和敬仰的“青天”——包拯、海瑞、狄仁杰等都是清正廉洁的楷模。

新世纪的今天,人民检察官更应当博古纳今,不为私欲遮望眼,始终保持职业良知,保持清廉如水、执法如山的本色,严格遵守“五个严禁”等审判纪律和廉政规定,不为金钱所诱,不为人情所惑,不为关系所扰,不为权势所迫,堂堂正正办案,干干净净做人,以清正廉洁取信于民。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廉洁?要廉洁就要自律。

一直以来,廉洁自律是为一体,只有自律才能廉洁。

第一要自重。

即注意自己的言行。

检察官应纳言敏行、深居简出、清心寡欲,切忌因言行不慎而让当事人产生合理怀疑。

不要认为拿点小烟小酒无伤大碍,要防微杜渐,要坚决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

同时,检察官还要时刻注重自身修养,并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

良好的政治素质主要表现在一个“强”字,良好的业务素质主要表现在一个“精”字,良好的品行主要表现在一个“严”字。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检察官要不断清除自身思想上的政治杂念,忠实地执行宪法和法律,身体力行共产主义美德和社会公德,正确对待和行使人民给予的权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公众的表率,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永保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靠人格的力量和道德的典范赢得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信赖和尊敬。

第二要自省。

即加强党性和职业道德修养。

能够按照党中央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要求,经常反思自己,检查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

因为清廉自守,对一般人来说是修养和道德问题,而对检察官来说,则事关遵纪守法和严肃执法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

所以,检察官要“常怀律己之心,深畏法度之威”,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在忠实地执行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是否在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

也就是说,在廉洁自律中,检察官要养成“日三省吾身”的习惯,不仅能按照中央和最高人民法关于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认真反思自己在审判和执行工作等方面有没有违纪违规行为;而且还能够按照党章党规和国法的有关规定,对照检查,反思自己的言行有没有越轨行为。

第三要自警。

即严格约束自己。

就是要建立廉洁自律的防线,善于从那些违法违纪的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训,增强抵抗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免疫力。

作为检察官,就是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反面典型警示自己,教育自己。

一是按照党纪国法的规定约束自己。

在审理和执行案件时,不仅能严格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案,而且还能按党中央和中纪委的廉洁规定要求,约束自己。

二是按照检察官职业道德要求约束自己。

见了好处不伸手,见了美色不动心,见了利益不忘义,以高尚的人格去赢得公众的尊重、支持和帮助。

比如做到不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的款物、财物和其他利益,不接受当事人以及代理人的贿赂,不谋取不应该得到的好处,不超越规定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等。

三是按照社会公德要求约束自己。

检察官不仅在审判和执行活动中要清身正行,并且在社会公德的诸方面也能率先垂范,在八小时以外更能严于律己。

三、为民是司法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在我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

司法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司法工作的具体要求,是执政为民在司法的具体表现,也是“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自然延伸。

为民是人民检察官践行根本宗旨的思想和情感基础,也是司法权的本质属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检察官、大检察官座谈时指出:“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

人民满意是检察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检验检察院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人民检察官只有把人民性作为核心价值和精神支撑,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的干扰与侵蚀,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司法事业向前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人民检察官要以对待自己亲人一样的感情、一样的方式、一样的态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司法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树立平民意识,甘当平民检察官。

为民,是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

要做到司法为民,应常怀爱民之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只有常怀爱民之心,我们在工作中才能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才能使我们的一切工作为人民。

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任何其他利益。

政法机关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工具,其自身性质和宗旨必然符合党以及国家政权的性质和宗旨,并始终与之保持一致。

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检察院必须树立执法为民理念,要有爱民之心。

爱民之心就是要心中始终想着人民,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司法行为让当事人体会到社会主义司法的人文关怀。

常怀爱民之心,就要像宋鱼水同志那样牢记党的宗旨,恪守为民之责,力行为民之举,永葆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理想的起点、信念的支点和事业的轴心,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做到司法为民,应常想为民之策。

常想为民之策就是要求检察官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

一是要常想便民利民诉讼的办法。

就是要当事人感受到诉讼的方便与快捷。

当事人打官司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不便,检察院和检察官就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多为民着想,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式,研究怎样方便群众诉讼,既能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又免除了当事人的舟车劳顿之苦,最大程度的减轻当事人的诉累。

二是要常想提高审判效率的办法。

“迟来的正义非正义”。

检察官必须恪守公正与效率的基本要求,在公正的基础上,提高办案效率,缩短办案周期,尽快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

要做到司法为民,应常练为民之功。

常练为民之功就要求检察官具备扎实的执法为民综合素质。

司法为民不是一句空话,想为人民群众办点事,没有好的本事也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要把好事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就必须结合审判实践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一是要练好法学理论功。

检察官第一位的是要学好法律及相关知识,不懂法怎能执法,但是检察官光学法还不够,因为一个案件往往要涉及社会学、自然科学、医学、心理学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