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新陈代谢:机体于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自我更新过程程称为新陈代谢。
★2、兴奋性:活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3、刺激:细胞或机体感觉的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统称为刺激。
★4、反应:是指刺激引起组织或机体功能活动的改变。
★5、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组织或机体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加强,抑制是指组织或机体受刺激后,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活动减弱。
★6、阈强度: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其值称为阈值。
★7、内环境: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8、内环境稳态:内环境中各种理化因素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9、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及下组织或机体对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10、反馈:由受控制部分发出的信息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活动的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11、负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使输出变量向着及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
★12、正反馈: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使输出变量向着及原来相同的方向进一步加强。
二、问答题:1.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什么?答:人体的机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其中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2.什么是内环境稳态?它有什么生理意义?答: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水平上恒定,不随外环境的变动而变化;②它是一个动态平衡、是在微小的波动中保持的相对恒定。
在正常生物体内,可在神经-体液调节下,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
内环境既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又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
内环境的理化因素(温度、p H值、渗透压、各种物质浓度等)相对恒定是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所必需的。
一旦内环境稳态被破坏,机体新陈代谢将出现障碍。
★3、负反馈和正反馈的生理意义是什么?答:负反馈的意义:使某种生理活动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不至于发生过大的波动。
正反馈的意义:使某种生理活动一旦发动,就迅速达到所需要的状态或水平,并在尽短的时间内完成。
三、填空题:★1、机体内有大量的液体统称为体液。
成人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其中约2/3分布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约1/3分布在(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其包括(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淋巴液等。
★2、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3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
★3、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由5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反射弧结构功能的完整是反射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如果在其中任何一方被损坏,都可导致反射异常或消失。
4、反射按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不同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等两类。
5、根据反馈调节的作用效果,反馈调节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四、是非题:★1、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及阈值呈反变关系(对)。
★2、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及阈值呈正变关系(错)。
3、体液调节具有作用发挥缓慢,作用范围广泛,时间持久等特点(对)。
4、自身调节是一种比较简单、局限的调节方式,其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对)。
五、单向选择题:★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D)A.体液性调节B.自身调节C.正反馈调节D.负反馈调节E.前馈2.生物体内环境稳态是指:(C)A.细胞外液理化因素保持不变B.细胞内液理化因素不变C.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细胞内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E.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波动★3.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E)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刺激D.反应E.阈值★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A.反射B.反应C.神经冲动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5.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B)A.排尿反射B.减压反射C.分娩D.血液凝固E.排便反射7.可兴奋细胞包括(C)A.神经细胞、肌细胞B.神经细胞、腺细胞C.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D.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E.神经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8.下列哪些活动属于非条件反射:(A)A.看到酸梅时引起唾液分泌B.食物进入口腔后,引起胃腺分泌C.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加D.寒冷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E.炎热环境下出汗10.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表现形式是:(D)A.机械变化B.肌肉收缩C.神经反射D.兴奋或抑制11.阈刺激是指:(D)A.达到阈值的刺激B.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C.刚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刺激D.以上都对★12.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机制是:(A)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反馈调节答案:第一章绪论单选题:1.D2.C3.E4.A5.B6.D 7.C8.A9.A10.D11.D12.A13.A14.B 15.D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单纯扩散:是指溶性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统称为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小的小分子,离子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侧向底浓度一侧移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称为易化扩散。
决定单纯扩散速度的因素的两个:一是细胞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这是物质单纯扩散的动力。
二是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难易程度即通透性的大小。
3、主动转运:是细胞通过自身的耗能、作功过程,将小分子和离子物质逆浓度差和(或)电位差,即逆电-电化学梯度转运,通过细胞膜的一种跨膜物质转运方式。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在膜上“泵”的作用下浓度差和(或)电位差的耗能性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主动转运。
★8、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的两侧的稳定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9、极化:在细胞未接受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
10、去极化:如果静息电位减小,即膜内外电位差减小称为去极化或除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
11、超极化:如果静息电位增大,即膜内外电位差增大(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称为超极化),称为超极化。
12、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并可沿细胞迅速向周围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二、问答题:★1.载体易化扩散有什么特点?答:载体易化扩散有以下特点:①载体蛋白具有较高的结构特异性。
②具有饱和现象。
③竞争性抑制。
2.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静息电位形成本质是K+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故静息电位的水平,即K+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形成机制是:上升相即N a+内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下降相即K+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三、填空题:★1、属于单纯扩散的物质是O2和C O2等气体小分子。
★2、载体易化扩散有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3、在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过程中,物质转运的动力是细胞膜两侧该物质浓度差或电位差,因而细胞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故将它们称称为被动转运。
五、单向选择题:★1.O2和C O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属于(A)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和入胞3.细胞在安静时,K+由膜内移向膜外,是通过(B)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主动转运D.出胞作用E.被动转运5.正常细胞膜内的K+浓度约为膜外K+浓度的(B)A.2倍B.30倍C.50倍D.70倍6.在静息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称为(A)A.极化B.超极化C.反极化D.复极化E.去极化8.受体的化学本质是(B)A.脂质B.蛋白质C.糖类D.核酸E.糖蛋白★11.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D)A.阈电位数值B.R P数值C.肌肉收缩力量D.刺激阈值13.以下关于静息电位的描述,错误的是:(C)A.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一种稳定的电位差B.在静息电位条件下,膜处于极化状态C.静息电位是由K+内流而形成D.静息电位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14.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B)A.N a+内流B.K+外流C.C a2+内流D.C l-内流15.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上升支是由于(C)A.K+内流B.C l-外流C.N a+内流D.N a+外流E.K+外流★16.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下降支是由于(E)A.K+内流B.C l-外流C.N a+内流D.N a+外流E.K+外流18.按照现代生理学观点,兴奋性为(D)A.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B.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C.动作电位就是兴奋性D.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E.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9.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B)A.阈电位B.阈强度C.刺激的时间D.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E.刺激的频率21.细胞膜外的正电位和膜内的负电位均减小,即R P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B)A.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超极化22.细胞膜两侧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完全变为外负内正的状态称为(C)A.极化B.超极C.反极化D.复极化26.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C)A.N a+B.K+C.C a2+D.C l-E.M g2+★34、在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关键的物质是:A.N a+B.K+C.C a2+D.C l-E.M g2+答案:第二章单选题:1.A2.C3.B 4.D5.B6.A7.D8.B9.D 10.B11.D12.B13.C14.B15.C16.E17.D 18.D19.B20.B21.B22.C23.D24.A25.D26.C27.E28.C29.B30.D31.D32.D 33.E34、C第五章:能量代谢及体温一、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伴随物质代谢过程而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
2、食物的热价: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该食物的热价。
3、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每消耗l 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食物的氧热价。
★4、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
★5、基础状态:是指人在室温20-25o C、清晨、空腹(禁食12h以上,)清醒、静卧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称为基础状态。
★6、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7、体温: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8、测定一定时间内机体所散发的总热量,即可估计机体在一定时间内的耗能量,即能量代谢率。
二、问答题:★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那些?答: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