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野外生存实践中的意外事故文档

野外生存实践中的意外事故文档

你是否也想调整一下,那公式化的的上班生活,然后利用假日投入大自然呢?而投入大自然最简易的方式就是露营,何况露营生活,可以远离烦嚣的都市,还可以改变一下单调而乏味的休息生活,假曰之后,你将又有一股新生活的冲动。

露营是什么?露营是指不依赖山屋、旅社等人工设备,而是用自己准备的道具,在山野中生活过夜。

以往露营活动,最常见于童子军运动及军队活动上的名词,一般是指野外,大自然中,以停宿为中心的自由活动方式称为露营,但它仍有许多的形式与方法,非千篇一律,大如军队的夜宿,小至只有一人的露营,都可以广泛的被认定为露营。

露营很有趣,但安全是第一要素,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1.应尽量在坚硬、平坦的地上搭帐篷,不要在河岸和干涸的河床上扎营。

2.帐篷的入口要背风,帐篷要远离有滚石的山坡。

3.为避免下雨时帐篷被淹,应在篷顶边线正下方挖一条排水沟。

4.帐篷四角要用大石头压住。

5.帐篷内应保持空气流通,在帐篷内做饭要防止着火。

6.晚间临睡前要检查是否熄灭了所有火苗,帐篷是否固定结实了。

快速“安家”当我们选择好营地,准备宿营时,应首先搭建公用帐篷。

在营地的下风处首先搭好炊事帐篷,建好炉灶,烧上一锅水,然后再依次向上风处搭建用于存放公用装备的仓库帐篷和平共处各自的宿营帐篷。

当整个营地的帐篷搭建好时,烧的水已开锅,可以马上饮用并开始做饭。

另外,千万别忘了,在下风处,远离水源的地方再搭上一个简易厕所,以免用时着急难堪。

野外厕所参加野外活动时,经常会在野外露营,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搭建营地的同时,建一个简易的野外厕所是极为必要的。

野外厕所应选择在营地的下风处,地点要比营地稍低一些,并应远离河流(至少二十米以外)。

最好是挖一个宽三十厘米左右、长五十厘米左右、深约半米的长方形土坑,里面放些石块和杉树叶(消除臭味)。

三面用塑料布或包装箱围住,固定好,开口一面应背风。

在厕所内准备一些沙土和一把铁锹,另准备一块木板或纸板。

便后用一些沙土将排泄物及卫生纸掩埋,并用木板或纸板将便坑盖住,以消除异味保持卫生。

另外,在厕所外立一较明显的标志牌,使别人在较远处即可看到厕所是否有人正在使用。

当露营结束时,用沙土将便坑掩埋好,并做好标记,告诉其他参加野外活动的人。

“野外生存生活”实践课意外事故案例分析李小英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研究课题———“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综合实践活动,首次于2002 年7 月展开共有7 所大学约140 余名学生, 分别在黑龙江帽儿山、湖北神农架和浙江大明山3 个实验基地, 进行了为期1 周的野外生存生活综合训练。

第2 次于2004 年7 月在黑龙江帽儿山, 共有来自中、日、韩三国20 多所大学200 余名学生, 共同参与了第二次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全新尝试———为期1 周的野外生存生活综合训练。

两次实验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更吸引了广大大学生的目光, 他们对参与此项体育课有极高热情和兴趣, 一些高校已开设该课, 选课人数可谓“爆满”。

实验也证明,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不仅是对现有体育课的拓展, 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 还是实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 是高校体育实现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两次实践实验虽然都顺利完成, 收获了预料之中的成功, 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期间发生的几次事故也值得好好分析和总结, 为今后该课程的推广提供借鉴。

1 野外生存实践中的意外事故野外生存生活训练项目作为体育课项目之一,和其它运动项目一样需要进行各种理论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学习, 不同的是学生最后要到野外的大自然中接受考验。

传统的体育实践课中偶尔会出现一些事故, 如轻微或严重拉伤、扭伤、撞伤、摔伤等;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项目的实践活动却在校园外、远离城市的野外, 故不可预计的因素甚至意外事故则更多, 如突遇恶劣天气、身体严重损伤、突发疾病、迷路等, 如果处理不当, 会给顺利完成预先设计好的实践活动带来困难和阻碍, 甚至危及生命。

2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中意外事故案例及分析2. 1 案例一2002 年7 月18 日浙江大明山。

同学们到达山下出发营地时天正黑, 且下雨。

大家分头开始架锅烧饭、搭帐蓬等, 在黑灯瞎火的情况下同学们兴奋地吃饭洗漱之后都睡下了。

半夜雨越下越大, 帐篷里闷热, 外面阴冷, 这时个别同学出现了腹痛、呕吐和腹泻的现象。

第二天一大早, 有些身体不适的同学还是打起精神坚持参与行动, 有的连走路力气都没了还想坚持不掉队。

为了不影响整体计划的进行, 临时决定个别严重的同学就地下山医治, 其他能坚持的就立即出发。

由于当天是溯溪项目, 有时要走齐腰深阴冷的山溪, 对已是肠胃有问题的人来说, 犹如雪上加霜, 因而途中个别同学实在坚持不住也退下山了。

分析:野外活动中饮食卫生尤为重要。

虽然大家平时都会注意饮食卫生, 但到了野外, 对难得的集体活动学生们表现兴奋不已, 什么都无所顾忌, 此时吃东西稍不注意就会出问题。

这天晚上的荤菜有些油腻, 学生们又喝了混杂着雨水的溪水, 若睡觉受凉就会引起腹泻。

有些学生就是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下, 发生了急性肠炎, 上吐下泻。

日常饮食要注重营养均衡, 荤素搭配。

然而在野外生存生活实践中, 因为环境比较艰苦, 不断处于运动状态, 还是以营养清淡、易消化、热量高、易加工的食物为好, 不要暴饮暴食。

饮水更要注意卫生, 尤其在食用油腻食品后的饮水卫生更要引起重视, 晚上不能受凉。

2. 2 案例二2002 年7 月19 日浙江大明山, 科目为溯溪。

40 多人共分三组出发, 临近中午, 当最后出发的队员都到达宿营地时, 大家发现该组领头的五人还未到达。

分析有可能走到别的岔路上去了, 此时对讲机已失去作用。

于是马上派熟悉路线的人沿路回头寻找, 要求到了岔道处原地等待。

时间过去了一个多小时, 未发现他们回到岔路的地方。

时间在很快过去, 天也慢慢暗下来, 近3 多小时的等待, 终于所有的人都回到了岔路, 大家才松了口气。

分析:野外活动中集体观念非常重要。

因此, 任何人的行动都要考虑到其他人或集体的利益。

出现个别人走岔原因有二: 一是个人英雄主义占上风。

如果一路领先逞能并远离同伴, 自作主张且不注意时刻与全队保持联络, 就会在岔道上越走越远; 二是路标不明确, 尤其在岔路口的路标更要明显, 所有的人都要保护好路标, 并注意随时加固已损坏的、模糊的路标。

一个小组迷路更说明路标有问题, 同时也反映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不够, 其实有人曾怀疑走错道, 由于不自信没有及时提出来。

迷路是野外活动中最易发生且发生最多的意外事故。

迷路常常使计划不能正常实施, 甚至危及生命。

为此, 已有高科技产品广泛运用野外活动中,如对讲机、GPS、海事电话等, 为确保野外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 由于深山丛林特殊、复杂的环境, 这些辅助设备也会有“失灵”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 地图、路标、前后人员之间的随时联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 3 案例三2002 年7 月20 日湖北神农架。

雨天穿越丛林。

神农架有六座海拔3 000 m 以上的高峰, 有一个纵横3 200 km2 的原始大森林。

中午同学们开始了穿越, 这里丛林茂密又下着雨, 行走就更不易了。

此时走在最后一位男生想方便, 但又不想麻烦别人, 走到另一岔道去解决问题。

没想到当他回头时已看不到同伴影子了, 凭着感觉找了一条道跟了上去。

赶了一会还是没看到人影, 他赶紧倒回去另择它路, 走了很长时间还是看不到其他同伴。

天也慢慢暗下来了, 这时他脚下一滑, 整个人朝山下掉下去, 突然他感到身体被东西挡住, 于是急中生智拼命抓住山坡上的树根, 才避免了一次掉进无底深渊粉身碎骨的可怕事故。

之后他使出了全身力气爬上了山坡并继续朝前走着, 数小时后终于在一山坡下他看到了菜地,闻到了猪粪臭, 他高兴地连滚带爬到了山农家。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 迷路者首先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即在特殊(雨天、视线不好) 、复杂道(路泥泞、岔路多) 的深山丛林中行走时, 让同伴离开自己的视线。

密林中有时3 m 以外就会看不见前面的人, 故密林行走前后同伴时刻要互相照看,时刻联络。

即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回避, 时间也不能长, 且应保持声音联络。

其次, 还是路标的问题。

遇到岔路, 领路者必须做路标, 其他人必须保护好路标, 如果有必要, 最后一人可收回做路标的信物, 待下次穿越时使用。

第三, 迷路者当发现自己迷路时, 应尽早联络, 或尽快回到原路上等待其他人回头找。

不应该自作主张盲目探路, 那样只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第四, 密林穿越时, 同伴之间前后都要随时联络, 尤其最后一人更要注意以上问题。

最后一人除自身保持紧紧跟随外, 前面的同伴也要时刻关注最后一人的情况, 以便随时发现问题。

在丛林穿越的过程中, 在第一、中间和最后一个人手中必须备有对讲机, 并且随时保持联络。

当后面跟不上行走速度时, 马上告诉最前面的人把速度放慢点, 以免队伍拉得太长影响集体行动, 同时, 避免迷路事故的发生。

3 总结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项目的实践性很强, 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验。

作为体育课内容之一的项目, 实践活动的地点、时间、项目内容、安全防范措施等选择虽然都是经过科学、合理安排的, 但由于野外活动的特点, 意外事故的发生总是无法避免的。

而我们要做的是把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预先考虑到, 进行防治, 不仅从身体上, 更要在心理上作好充分的准备, 将意外事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减少意外事故的危害。

3. 1 野外生存生活项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体育课, 不仅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还要掌握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的能力, 更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面对困难要胆大心细、果敢灵活、足智多谋。

尤其在心理上, 做到有信心、能够吃苦。

3. 2 强化集体主义观念, 淡化个人英雄主义。

一个人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 离开大海会立即干枯。

在野外活动, 要始终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 一切从集体利益、他人生命、财产出发。

3. 3 热爱生命, 加强安全防范教育。

当意外事故发生时, 生命有时是那么脆弱, 有时是那么顽强。

当遇到意外事故时要冷静, 不莽撞,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努力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和疾病。

生命是创造一切的源泉, 有了生命才有智慧和力量, 才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笔者作为带队教师亲身参与经历了两次实验活动, 目睹了多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尽管发生了各种意外, 但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收获非常大, 课程实验非常成功。

这项新课程是有生命力的, 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肯定。

然而, 由于该项目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需要不断完善、探索。

笔者想通过以上案例分析与大家共同探讨,使该新型体育课项目在推广、普及中发展得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