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文化基本知识——第一讲

茶文化基本知识——第一讲



烹煮方法:有煮茶、点茶和泡茶之分; 品茶形式: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别; 用茶目的:有保健需要、传情联谊和生 活追求之说。

在一定区域内,也是相对一致的。
如南方人喜欢饮绿茶, 北方人崇尚花茶, 福建、广东、台湾人欣赏乌龙茶, 西南一带推崇普洱茶, 边疆兄弟民族爱喝再加工的砖茶等等。
打油茶—祛寒健体
4、送礼、收藏—文化、时尚
三、茶目前利用的领域
(一)食用

1.茶主食:茶粥、茶饭、茶糕点、茶馒头、茶饺
子、茶
饼干、茶面条。主要是作为配料,添加量约为3-5%。

2.茶菜:主要用作为去腥、膻的配料,添加量约为3-5%。
例如:碧螺炸虾仁、红茶东坡菠萝煲、龙井清蒸鲫鱼、凌螺 羊肉扣等。

1、药用——2、食用——3、饮用
2.茶的群众性

首先:唐代物质生活的相对丰富,使人们有条 件以茶为本体,去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和营造
美的生活。

接着:随着茶物质文化的发展,使茶的精神文 化和制度文化向着广度延伸和深度发展。 后来:逐渐形成了固有的道德和民风民情,成 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典型的民族性
(四)抗氧化、防腐


茶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消除自由基的效果;
可用于化妆品、食物; 尤其是腊制品的防腐、保鲜、保质; 无毒、无副作用,安全卫生。
(五)防治病虫害

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的
作用; 在植物的生物防治中,常用作抑菌剂、防 虫剂,防霉剂。

四、饮茶烹制的三个发展进程 唐煮 → ↓ 煮茶 → ↓ 吃茶 宋点 → 明泡 ↓ ↓ 吃茶 ↓ ↓ 喝茶 点茶 → 泡茶
二、茶文化的属性

茶及利用它的人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 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

自然属性——茶的产品、茶的功能 社会属性——人对茶的利用、对茶的寄托

三、茶文化的特性

1. 广泛的社会性 2. 牢固的群众性 3. 典型的民族性 4. 明显的区域性
1. 广泛的社会性


一、茶文化的概念

产生 人类——茶(物质)——精神、行为
利用

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 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意识形态
一、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 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
和社会现象。
茶色素—降脂消食、降压

保健:提高免疫力,保持体内代谢平衡 美容:茶粉面膜、茶汁面膜—祛斑、嫩 肤、滑爽 茶粉 + 蜂蜜 + 珍珠粉 滑肤 保湿 细嫩
5、茶文化

送礼、收藏、演艺—获得额外的收获与提升 送礼—联谊、送建康,既有礼节,也有祝福、 演艺—茶艺表演、茶艺展示、茶文化活动 收藏—茶砖、茶饼、工艺茶

茶文化始于中国古代的巴蜀族人, 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茶 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并由此传播 扩展。
维 吾 尔 奶 茶
纳 西 族 的 龙 虎 斗
土 家 族 打 油 茶
白 族 的 三 道 茶
4. 明显的区域性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 地广人多,由于受历史文化、生活 环境、社会风情的影响,造就了中 国茶文化的区域性。


东方人时尚的多为清饮茶;
欧美及大洋洲国家人们钟情的是加有奶、糖的
红茶;

西非和北非的人们最爱喝的是加有薄荷或柠檬
的绿茶。
四、茶文化的特点


满足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2、宋点 ——“点茶”

点茶——即将茶碾碎成粉,放入茶碗,用沸水冲泡茶 粉、饮用。 用汤瓶烧水,瓶有柄有流,先冲少量开水调匀,谓之 “击沸”,再冲至满,饮用。 茶粉→入茶碗→加沸水→茶筅用力击打→茶水交融→ 茶泡沫(茶糊糊)→饮用。


日 本 茶 道 用 具
3、明泡

过程:茶→加入沸水→冲泡→饮茶水(留渣)。 做法:茶汤与茶渣分离开来,饮茶留渣,不再
治中风昏愦,治伤暑,治热毒赤白痢,止头痛。”
2.茶的名字

茶有文字记载已有4千多年了。 成书于秦汉间的古文字书《尔雅,释木》:“苦荼”。

东晋·郭璞注:“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今 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

在唐代以前:荼,或槚、舛、茗、蔎等。 自唐代后统一:陆羽《茶经》将“荼”改为”茶”.

生产:谋生—获得生存的必备 经营:谋生、生产、经营—获得收入的增加 饮食:解渴、茶膳—获得感官上的满足 医药:治病、 保健、美容—获得身体的健康 文化:送礼、收藏、表演—获得额外的收获、 与提升
1、茶生产

谋生、生产—获得生存的必需 种茶—茶场、茶园、茶农 制茶—茶厂、工人
4.泡饮茶:用沸水冲泡茶叶,饮汁留渣。 5.待客茶:客来泡茶,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三)药用
1.外用:
* 以鲜茶叶捣汁涂抹,可治皮肤癣疾。
* 以鲜茶叶捣碎敷外伤创面,可尽快痊愈。对 消除血
瘀肿痛效果较好。
* 以老茶树根,煮汁擦洗,可治风湿骨痛病。 * 以茶熬浓汁,浸涂烫伤部位,可消肿止痛,防止感染。 2.内服:如治哮喘茶、止咳茶、治感冒茶等。 如:白僵蚕30克、茶末30克,沸水冲泡,临卧温服,可 治哮喘,消炎止咳。
送礼送建康
茶艺表演,弘扬茶文化
收藏增值
说茶 、唱茶、写茶

著书立说,流芳百世: 唐代:陆羽《茶经》 现代:陈宗懋《中国茶经》
第二节 茶文化的理解

一、茶文化的概念 二、茶文化的属性 三、茶文化的特性 四、茶文化的特点
五、茶文化的核心
一、茶文化的概念

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 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 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 态的总称。
世界上第一部茶叶的专著;


书写统一:茶,荼字减去一横——茶;
读音统一: Cha,至今 1200多年。
英文Tea的来历

世界各国关于茶的读音(ti)都是直接或间接
从我国传出去;

茶,福建省厦门方言中,音 “退”,音 “TEY”;

在明末清初,西方国家远洋船队来华贸易时, 将“退”音“TEY”译成“TEA”;
并可画可雕,品茶玩壶派生出来。

促进多种茶类出现:发明白茶、乌龙、红茶、
黑茶和花茶。

品质因素区别增多:明清时在绿茶基础上相
继增加色香味形的评比。
五、茶业产业链的构成
环节:种茶→制茶→卖茶→喝茶 对象:茶园 茶厂 茶庄 茶人

品茶 → 藏茶 →说茶→唱茶→写茶

爱茶人 有钱人
爱茶的文化人
茶业产业链的构成:
茶厂—清洁卫生,茶叶品质的保证
2、茶经营

谋生、经营—获得收入的增加 经营—公司、业务员 销售—茶庄、茶楼、茶艺馆、销售员

3、茶饮食

解渴、茶膳—获得感官上的满足 解渴:泡茶喝茶、茶饮料、

茶膳:茶菜、茶食、茶饭、茶粥、茶面条
4、茶保健与美容

治病、保健、美容—获得身体的健康

治病:茶爽含片—咽喉消炎,

从此以后英文TEA便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茶名。
茶字的象形含义


茶字是象形文字,茶字有十笔划;
字形构成:
上部为廿,像茶的芽叶;
中部是人,像树冠; 下部为木,代表树干,是木本植物。

象征意义:人应该根植于大地,就能枝繁叶 茂,郁郁葱葱。
茶字的生命寓意

茶字也是寓意文字,有长寿之意: 茶字分解三部分

创造饮茶文化
茶的利用
茶叶利用方式的几种演变:

1、药用


2、食用
3、饮用 4、送礼、收藏
1、药用

唐代,《三皇本纪》:神农氏“始尝百叶,
始有医药”;

神农氏发现茶,作药用,生嚼内服,清热, 外敷消炎解毒;

古人又将茶作祭品,是药用观点的反映。
2、食用

古人打猎肉食多,从生嚼茶叶到煮食茶叶,古人发现茶 叶可助消化;
强制喝茶同时吃茶粉渣,喝完了续水,谓之一
开二开三开,先浓后淡,喝茶一般不论碗数,
而讲开头。

“明泡”特点:改为整叶茶冲泡,不再碾末。 改叶”、“饮茶留渣”,可观可赏。
“粉
与泡茶相配套的茶具: “碗泡口饮”,即一套三件头:盖碗; “壶泡杯饮”,瓷茶壶、茶杯。
“明泡”在饮茶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促进宜兴紫砂茶壶时兴起来:造型多变化,
《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
之” 。
神农像
茶圣——陆羽,唐代

陆羽著: 《茶经》


我国、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
陆羽: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陆羽像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

“茗,苦,寒,破热气, 除瘴气,利大小肠, 食宜热,冷即聚痰。---久食令人瘦,去人 脂,使不睡。”

3.茶羹:以茶点缀羹饮。
(二)茶饮

1.液体茶饮料:用纯净水提取茶叶,并采现代消毒
灭菌技术,灌装上市。饮用方便、快捷,消费面较广,
男女老少皆有。

2.速溶茶:用纯净水提取茶叶固溶物,经浓缩、提
纯、干燥等工艺,制成细粉末,即冲即饮。

3.配方保健茶:除茶叶为主分外,还配以花、中草
药等,一起泡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