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修身类中华典故集萃安步当车【读音】ānbùdàngchē【释义】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斶(chù)。
齐宣王慕(mù)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
颜斶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
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斶,走过来!”不料颜斶还是一步不动,并呼唤宣王说:“大王,您过来!”宣王听了很不高兴。
左右的大臣见颜斶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颜斶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说明我羡慕(xiànmù)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得好。
”齐宣王恼怒(nǎonù)地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斶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斶神色自若地说:“当然有。
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yì)。
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的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
大臣们忙来解围:“颜斶,过来!颜斶,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qiānshèng)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
你们士人太放肆了!”颜斶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yǔ)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
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
如今,称孤道寡(guǎ)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
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
所以君父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唉!怎么能够侮慢君子呢?寡人这是自取其辱呀!今天听到君子高论,才明白轻贤慢士是小人行径。
希望先生能收寡人为弟子。
如果先生与寡人相从交游,食必美味,行必安车,先生的妻子儿女也必然锦衣玉食。
”颜斶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
士人生在穷乡僻壤(pìrǎng),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原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
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一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chéng)车。
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
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
命我讲话的是您大王,而尽忠直言的是我颜斶。
臣要说的,主旨已十分明了,望大王予以赐归,让臣安步返回家乡。
”颜蜀说罢,向宣王再次行礼后就告辞而去。
所以,“安步当车”这个成语最初是指以从容的步伐代替乘车。
现多指人能安于贫贱自行其乐的意思。
安居乐业【读音】ānjūlèyè【释义】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故事】出自《老子》第八十章。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聃(dān)。
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
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想走回头路。
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guǎ)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国家很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们。
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
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
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
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
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老子的这种主张是远离实际的,更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所以,只是一种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但同时,它反映了人们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要求过上安定快乐生活的愿望。
“安居乐业”这句成语,就是从以上老子的几句话里提炼出来的。
闭门思过【读音】bìménsīguò【释义】过:过失。
关起门来反省过失。
【故事】出自《汉书·韩延寿传》:“因入卧传舍,闭阁思过。
”西汉昭帝时期,东郡(今山东郓城)太守韩延寿,谦虚大度,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并积极地采纳好的想法付诸行动。
在他任东郡太守这三年,明察秋毫,令行禁止,办案快捷(jié)机敏(mǐn)。
在这段时间,他把东郡治理得井井有条,秩序井然。
他还善待百姓,教化民众,使东郡明显减少了大案和重案。
一时间,东郡成为当时全国治理得最好的一个郡县。
后来,韩延寿又当上了左冯翊(Zuǒpíngyì,今陕西大荔县)太守。
刚上任那几年,他怕耽误(dānwù)地方官员处理政事,扰乱民生,因此从不出门巡视各县。
有一次,一个部下建议说:“你应该到各县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一下民俗民情,视察一下地方县官的政绩。
”韩延寿却说:“每一个县的长官都很严明、贤能,督(dū)邮也能够明辨善恶。
我相信各县有了这样的官员一切都会顺利进行,井井有条的。
如果我下去巡视各县,他们肯定会抽出时间来应酬(yìngchóu)、招待我,这样反而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还耽误了他们治理各县的政事。
所以我还是不去得好。
”部下又说:“但是现在正是春忙的时候,农民都在忙着耕种,你应该下去看看农民们耕种的情况啊。
”韩延寿一听,这与人民的生计有关,于是就出行前往各县。
他刚走到高陵县(今陕西高陵),就有两个兄弟吵嚷(rǎng)着来找他告状。
他一问才得知原来是要春忙耕种了,两兄弟在争夺田地。
这个说他应该多得,那个说他应该多得,争辩不休。
但是韩延寿看到这件事情后感到非常难过,他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会发生在他的管辖(guǎnxiá)地。
于是就说:“我是一郡之长,作为地方官的太守却不能做到宣德通明,教化百姓,让亲骨肉之间为争夺田地而诉讼(sùsòng)公堂,这些都是我的责任,是我没能尽职才导致这种事情的,我明天就退职让贤。
”第二天,他真的退职称病,关起门来反思自己的过错,不理政事。
地方官员看到自己的长官如此自责,都深感愧疚(kuìjiù)和失职。
再说那争夺田地的两兄弟看到太守为他们的事而自责思过,都非常懊悔(àohuǐ)和感动。
于是两兄弟由互争变成互让,并且主动赤身来向韩延寿请罪。
韩延寿看到这两兄弟开始互相谦让非常高兴,亲自开门迎接他们,并用美酒佳肴(jiāyáo)热情款待他们,勉励(miǎnlì)他们知过悔过。
这件事让当地的老百姓和地方官员更加敬佩、尊重韩延寿。
成语“闭门思过”便出于此。
大公无私【读音】dàgōngwúsī【释义】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故事】出自汉代马融《忠经·天地神明》一书。
原文“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在朝堂上问祁黄公:“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公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Xiè)狐去,最合适了。
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公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解狐到任后,果然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公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
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公说:“祁午能够胜任。
”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公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
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
孔子说:“祁黄公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
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啊!”成语“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而毫无个人打算的品行。
不贪为宝【读音】bùtānwéibǎo【释义】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
也表示廉洁奉公。
【故事】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襄(xiāng)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kāizáo)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
他非常高兴,便兜(dōu)着它回家,请一个玉工来加以鉴别(jiànbié)。
玉工仔细看了后,赞不绝口地说:“这块玉好极了,没有一点毛病,是个宝贝啊。
不过你得小心,别在人家面前露眼,让人家把它偷了去!”其实,这人请玉工来家,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
原来,平时极少有人上他家,这回玉工突然来,便引起了邻居的注意。
宋人心里不安,怕有个闪失空欢喜一场,便把宝玉秘密藏好。
尽管如此,他还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
如果把它卖掉,又怕不知它的真正价值,给别人占了便宜(piányi)。
他考虑来考虑去,最后决定把它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
过了几天,他见没人发现,便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见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hǎn),献上了宝玉。
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
”宋人慌忙摇头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
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
”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
因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丧失了宝物。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
只听子罕继续说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是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宋人见子罕说了这通不收宝玉的道理,只得如实说道:“小民留下宝玉不得安宁,所以特地到都城来献给您。
”子罕沉思了一会儿,叫宋人暂时留下。
接着,命一位玉工为这块宝玉雕琢(diāozhuó),并把它送到市场上去卖掉,把钱交给宋人,然后派人护送他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