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项目论证中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摘要】经济效益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可行性论证考核指标,也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建设项目决定财政投资的最重要依据。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面临着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项目评审效率和效果。
在论述经济效益评价依据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和分析了经济效益评价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科研项目;投资;项目论证;经济效益评价1.经济效益评价的依据经济效益评价不是编制单位及人员凭空想象的,而必须针对立项属性及特征,以国家有关部门根据审理项目的实际需要所编制的经济评价系数和方法作为客观依据。
其中,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1993年第二版),是企业投资立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确立和应用的最直接依据;国家税收法规政策是评价项目创造税收能力的客观依据;市场平均价格是计算效益和费用的客观依据等。
这些依据,可以确保建设单位立项分析经济效益格式、结构、内容和方法等规范,在编制可研报告时必须明确列出。
2.经济效益评价内容与方法投资项目评价不需要长篇累牍的单纯定性分析,而是要求“用数据说话”。
经济效益评价需采用财务估算指标和效益分析指标两种。
财务估算指标包括产品销售收入及税金、成本费用、现金流量等,是进一步开展投资效益分析的基础数据支撑;效益分析指标包括投资利润率、财务净收益、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前投资回收期、盈亏平衡点、盈亏临界点销售量、项目安全率、投资利润率等。
2.1 盈利能力分析财政投资项目盈利能力分析属于融资前分析,是从项目投资总获利能力角度,考察项目方案设计的合理性。
所以,该分析旨在考核财政投资项目在计算期内可以创造利润和税金的能力,包括销售收入即税金水平、发生的成本费用负担和最终的利润贡献等。
2.1.1 产品销售收入首先应确定项目的计算期,设定为n年,作为经济效益的评价期;再根据项目建设规划将之划分为建设期(n′)、投产期n″和达产期(n-n′-n″),各期均遵循以销定产营销策略,以便将各期产量直接作为销售数量,依照现实市场价格即可估算收入。
(1)建设期销售收入。
主要是对项目建设期间的物资销售和生产机器设备安装试产产品销售收入进行测算。
公式为:销售收入=销售数量×单位价格×n′。
(2)投产期销售收入。
依据市场开发进程,对项目投产年开始逐年递增直至达到稳产年(达产年)期间的销售收入进行测算。
公式为:销售收入=销售数量×单位价格×n″。
(3)达产年销售收入。
当项目运行平稳,市场局势稳定,产量基本固定在预期高产数值上,运用各年均等的产量和预计价格,测算各年销售总收入。
公式为:销售收入=销售数量×单位价格×(n-n′-n″)。
2.1.2 销售税金及附加按照我国税法规定,生产加工货物应该缴纳增值税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市教育费附加等两项附加税费。
结合经济效益评价期测算的总收入和税法规定,计算如下:(1)其中:进项税额=外购货物(含固定资产)成本×适用增值税率+购销货物运费×7%(2)如果项目生产的属于“特定消费品”,还要进一步测算应纳消费税额。
公式为:(3)应纳流转税附加流转税附加是以增值税和消费税税额为依据附加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城市教育费附加,其中城市维护建设税依据项目建设地点确定,市区为7%,县城和建制镇为5%,其他地区为1%;教育费附加征收率全国统一为3%。
流转税附加=(增值税额+消费税额)×(1+征收率)2.1.3 总成本费用估算(1)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根据投资项目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主要原料、人工、固定资产折旧及维修费等直接成本与重大间接成本,进行分项计算;对一些品种多而耗量小的辅助原料等,则可汇总估算。
一般情况下,单位产品成本估算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的价格参照当地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计价,单位消耗参照同行业生产情况进行估算;②固定资产折旧费,按照直线法提取并分摊进单位成本;③修理费根据项目的特点,结合同行业类似企业情况按照固定资产的的一定比例估算提取,并计算单位产品成本中应分摊数额;④工资及福利费根据当地的工资与福利水平提取并均摊到单位成本之中;⑤编制项目《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估算表》。
(2)项目总成本费用项目总成本费用除单位生产成本外,还包括项目借款利息支出、财政资金占用费支出、和管理费用、技术开发费、营销费用及其他可预见费用。
(3)年经营成本项目经营成本包括原材料购入、直接人工、水电消耗、其他材料消耗、修理费用等成本。
根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合项目所在地实际,估算出投资项目的单位经营成本和年度经营总成本,并将成本估算结果编列成附表。
2.1.4 投资利润及利润率根据需要,可从所得税前和(或)税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计算所得税前和(或)税后财务利润指标。
税前利润只反映项目方案自身盈利能力,是项目方案比选的依据;税后利润能判断在不考虑融资条件下财政投资对项目的价值贡献,是财政投资决策的依据。
分析时,首先要对营业收入、建设投资、经营成本、相关税费和流动资金等现金流量进行识别与预测;继而考察整个计算期内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编制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然后依据项目建成达到正常生产能力时实现的销售毛收入额减除增值税额后的销售额,分别减除附加税费、总成本费用后,确定项目利润总额;最后,依照所得税法规定计算出企业所得税和税后净利润。
投资项目总利润(税前)=产品销售收入-总成本费用-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应纳企业所得税=投资项目总利润×适用企业所得税税率投资项目净利润(税后)=投资项目总利润-企业所得税额2.2 投资收益分析需要计算反映项目投资财务盈利能力的动态指标有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项目投资财务净现值,静态指标有项目投资回收期、总投资收益率。
2.2.1 投资利税率。
是指项目的年利税总额与总投资的比率,计算公式为: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总投资×100%年利税总额=年产品销售收入-年总成本费用式中的年利税总额可以是项目投产年开始到达计算期最后一年各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之和,也可以是生产期平均年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之和;总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期利息及流动资金。
计算出的投资利税率应与行业的平均投资利税率进行比较,若大于(或等于)行业的平均投资利税率,则认为项目是可以考虑接受的,否则不可行。
2.2.2 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指能使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计算公式为:式中,ci:现金流入;co:现金流出;ci-co:第t年的净现金流量;n:计算器年数。
项目内部收益率一般通过计算机计算,手工计算采用差值法计算。
将求出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与设定的判别基准ic进行比较,当firr≥ic时,项目可行。
2.2.3 财务净现值式中,ic为设定的折现率,其他符号同前。
项目财务净现值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绝对值指标,反映项目在满足按设定折现率要求的盈利之外所能获得的超额盈利的现值。
项目财务净现值大于零表明项目可行,达到或超过了设定折现率要求的盈利水平。
[2]2.2.4 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实际上是一项静态指标,是指以项目的净收益回收项目投资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以年为单位,从项目建设开始年算起,若从投产年算起需要特别说明。
公式为:项目投资回收期可以借助项目现金流量表计算,当项目累计净现金流量由负值变为零时的时点就是项目投资回收期。
将计算公式为:投资回收期越短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越好,投资回收期的判别基准是基准投资回收期,可根据行业水平或投资者的要求确定。
2.3 不确定性分析主要是对涉及到相关不确定内涵因素可能对项目产生影响进行的分析,包括盈亏平衡分析和安全率分析两个方面。
盈亏平衡分析主要应用盈亏平衡点及其盈亏临界点销售量两项指标,安全率分析主要是对项目安全率和敏感性进行分析。
2.3.1 盈亏平衡分析盈亏平衡点又称零利润点、保本点、盈亏临界点、损益分歧点和收益转折点,是指全部销售收入等于全部成本时的产量。
以盈亏平衡点的界限,当销售收入高于盈亏平衡点时企业盈利,反之,企业就亏损。
它可用销售量来表示平衡点的销售量,也可用销售额来平衡点的销售额。
其基本作法是假定利润为零,先分别测算原材料保本采购价格和保利采购价格;再分别测算产品保本销售价格和保利销售价格。
按实物单位计算: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单位产品销售收入-单位产品变动成本)按金额计算: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1-变动成本/销售收入)=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固定成本/(产品单位售价-单位变动成本)关于盈亏平衡分析的平衡点,是多方案相对评价指标,此值应越低越好。
2.3.2 项目安全率该指标主要反映投资项目达产后的安全可靠性水平。
通过从投产年到分析期最后一年的各年平均可盈利或增值的净产量占平均设计产量的比率测算,该比率越高,项目安全性越好。
2.3.3 敏感性分析是指从定量分析的角度研究有关因素发生某种变化对某一个或一组关键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不确定分析技术。
其实质是通过逐一改变相关变量数值的方法来解释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税后财务净现值、税后全部投资回收期等关键指标受变动因素(如市场价格波动、总投资增减变化等)影响大小的规律,以此检测经济效益指标对某个不确定因素影响的敏感反应度。
分析时可用总量法和差量法,分别计算有关因素变动对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的影响程度;也可采用各因素不利变动的临界限度分析法,计算有关因素的变动极限。
假定某项目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26.5%,财务净现值6376万元,税后全部投资回收期2.87年,期敏感性分析如下:分析结果表明,当最不利因素发生时如产品销售价格下降5%时,项目的税后全部投资收益率仍能达到25.6%,远高于资本成本,说明本项目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2.4 经济效益评价结论一般来说,当财务净现值大于0,财务内部收益率高于资本成本,投资回收期超过项目经济寿命,说明财务效益较好,可以判定项目从财务上来看是可行的;从不确定性分析结果来看,项目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最后可以确定项目在经济上、技术上均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1]王树锋.刘浩丽.国家税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2):65-66.[2]张先志等.高级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243.作者简介:姜涛(1966—),男,黑龙江大庆人,副总会计师,副高职,研究方向:会计、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