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武广站福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一部分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调整的原因与内容 (1)第三章规划目标、功能定位与规划结构 (2)第四章土地使用与用地控制 (2)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5)第六章市政设施规划 (7)第七章环保环卫规划 (8)第八章防灾规划 (9)第九章城市设计指引 (10)第十章建设开发控制 (11)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13)第十二章奖励与处罚 (13)第十三章附则 (1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适应郴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科学指导郴州武广站福城的开发建设,促进福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已经批准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改,编制《郴州武广站福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武广站福城片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规划范围武广站福城位于郴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部,含有万华岩镇、市郊乡各一部分。
规划区西起增湖岭东山脚,东止107国道,北临郴桂高等级公路,南靠山体控制绿线,即原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范围,规划用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及相关法律法规;2.《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乌龙泉至花都段初步设计》(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2004年10月);3.《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4.《郴州市城市绿地绿线控制规划》;5.《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初步成果;6.《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郴州市高层建筑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等;7. 已经编制完成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规划原则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适应《城乡规划法》的要求,遵循依法规划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3.遵循《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指导,注重保持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合理的延续性,强调整体格局的优化和功能完善,合理确定相关设施的规模和布局;4.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5.引入城市设计的方法,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塑造郴州市地方特色,增强福城在未来的持续竞争力。
第五条强制性内容规定本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住宅建筑套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住宅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等内容。
本规划文本中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规划调整的原因和内容第六条规划调整的原因1.随着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不断深入,郴州站片区及周边用地的开发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如村民安置用地的要求和范围不同、武广客运专线标高、站场及涵洞位置的确定与原规划不一致、土地开发建设成本大幅度提高、原规划开发强度偏低等,导致实施难度加大;2.《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修编工作基本完成,对规划片区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原规划因位于95版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外,依据明显不足;3.《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元月1日实施,其中明确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直接依据,原规划在编制内容与深度上尚有需要完善与深化的方面,如有约0.75平方公里的综合用地没有明确的控制指标体系,无法指导土地出让;4.土地开发和建设单位出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希望通过规划指标调整得以实现;5.根据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市场化的需求分析,站场片区土地利用的结构形式和开发策略较之前有所不同,特别是郴州武广站福城核心区1.8平方公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自下而上也对原规划提出了优化建议。
第七条规划调整的重点内容1.土地使用功能布局的调整;2.道路系统的局部调整;3.控规指标体系的调整。
第三章规划目标、功能定位和规划结构第八条规划目标1.建设服务高效、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设施完善、环境良好并具有山地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新区;2.发挥交通枢纽对地区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寻求节点交通价值与城市功能价值的平衡,实现高铁车站与城市联动发展的理想格局;3.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彰显福地生态特征,展现郴州林中之邑的城市特色,形成多个生态社区。
第九条功能定位郴州的客运交通转换枢纽,区域快速客运服务中心,是集商贸旅游服务和高品质居住于一体的城市综合片区。
第十条规划结构规划武广站福城总体上形成“一轴两心三块五区”的空间结构。
“一轴”:即片区的空间发展轴,呈“L”形,由40米宽的站前大道和金福大道共同组成。
“两心”:利用武广站点和站前大道的交通优势形成两处中心,一处是站前商服中心,一处是福城的居住区中心。
“三块”:即在站点的核心圈层形成三大功能板块,分别是站前商务商贸板块、北面的旅游休闲商住板块和南面的文化娱乐商住板块。
“五区”:规划将片区内的居住用地划分为五个居住小区,分别是兴城居住小区、西冲口居住小区、南华居住小区、丹华居住小区和温泉居住小区。
第四章土地使用与用地控制第一节土地使用规划第十一条规划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和分类代码采用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的规定,部分用地细分至小小类,增加商住混合用地代码C/R。
第十二条规划应结合河流、山体及防护带形成具有组团特点的布局形式。
第十三条全区的功能布局主要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以站点为中心、以500米(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的核心区,该区主要承担交通转换、旅游服务、商务办公等职能,主要为车站旅客服务,是站场发挥作用最基本的功能组织区域。
第二圈层:以站点为中心、以1000米步行圈为半径的区域,是对第一圈层各种功能的拓展和补充,随着距离的增加,各种功能需求与车站的关联度逐步降低,片区职能从为车站地区流动旅客服务为主,转向兼顾城市市民。
第三圈层:月形路以南的3.2平方公里的用地范围,受车站站点辐射较弱,为非直接关联区域,该区的各项功能组织与车站已经没有直接关联,主要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温泉资源建设高品质的居住区,居住用地结合带状的地形条件采用多组团多中心布局形式。
第十四条规划用地应成片开发,集约发展,街坊内各地块的用地界限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但其规模和配套设施项目必须符合分图图则所规定的指标要求。
第十五条 区内土地使用构成如下表: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第二节 居住用地规划与控制第十六条 居住人口规模规划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人均居住用地面积33.14平方米计算,区内可居住人口为7.6万人(其中,商住用地按照面积的五分之三计算居住人口),加上0.3万的乡村人口,区内总人口规模约为7.9万人。
第十七条 规划目标与结构居住用地以建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现代化生态住区为目标,结合不同的区位和特点,规划将居住用地分为5个居住小区。
结合《郴州市住房建设规划》(2007—2010年)的远景构想,规划在站前大道和月形路交叉口的西南角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用地面积 5.6公顷,住房建设量为9.7万平方米,住房套数1360套,套型面积控制在60-90平方米左右。
第十九条 住房套型结构比例单套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新建住房总建筑面积应达到新建住房总建筑面积的70%以上;政策性住房的单套建筑面积应当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其中经济适用房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廉租住房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
第三节 村民安置用地规划与控制第二十条 拆迁改造原则1.拆迁安置区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原村镇居民的地域习惯,遵循就地、就近回迁安置的原则;2.拆迁安置住宅应当同其他住宅一视同仁,提供同样良好的服务设施和生活环境,并保持同样的人口密度;同时,社区的形成、住宅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原居民的社会结构、生活习惯特点;3.拆迁改造在建设时序上需要紧密结合产业区开发和新区建设,尤其是新区的住宅建设,才能更好的推进实施;4.实施中多考虑农民安置问题,并采取适当措施。
第二十一条具体规划措施1.就近回迁、统一安置;2.相对集中,完善配套。
第二十二条村民安置用地规划村民安置用地结合各村组用地范围和村庄现状统筹布局。
第四节公共设施规划与控制第二十三条规划原则1、按照“分级配置、布局均衡、适度超量”的原则安排公共设施用地;2、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进一步深化、落实;3、居住区配套公建按照居住人口规模进行分级配套,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基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
设施布局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以发挥设施效益,方便经营管理、使用和减少干扰。
第二十四条规划布局区内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分三级配置:片区级(服务8-10万人)、居住区级(服务3-5万人)和小区级(服务1-1.5万人)。
片区级公建结合站场周围的公建统一考虑,居住级公建布置在站前大道和金福大道交叉口,小区级公建按照服务半径的要求布置在各居住小区的中心位置。
第二十五条规划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共设施采取不同的控制方式。
1.指令性控制:对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模、地点和界线实行严格控制的方式。
2.引导性控制:对经营型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规模、地块与定位不作强硬控制。
第二十六条鼓励地块合并进行单元开发。
原街坊内定位的公益性市政设施在保证数量和用地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只要是在合并的范围内,可以变更具体位置。
第二十七条规划区内的居住区及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如下表确定。
居住区级及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一览表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进行中小学校的布局,规划中小学的规模按照下表确定。
第五节绿地与水系规划第二十九条绿地系统结构规划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即:以片区重点绿化面(月形山郊野公园)为主体,以增湖河沿河绿带和月形山的环状绿带为纽带,将绿化点(街头绿地、居住区绿地、绿化广场)串联起来,并充分利用道路、高压走廊和一定的开敞空间将山体绿化楔形引入城市,从而构筑了一个山高水长、出门见绿的生态绿地网络。
第三十条绿地系统规划1.生态绿地规划位于绿线控制范围内的生态绿地应严格保护,月形山坡度大于25%,高度在240米以上的山体予以严格控制。
2.公共绿地·公园绿地规划将月形山开发利用为片区内的郊野公园,提供登山、露营、野炊等多种娱乐游憩活动,沿月形山控制了环状的公园绿地,并分别在北、西、南三个方向预留了公园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