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则1.1评价目的通过对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调查和监测,掌握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环境功能区划和自然、社会概况;了解、分析建设项目的生产概况与污染物排放情况,预测项目建设期及投产后,主要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与范围,论证项目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对全厂排放的污染物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结论与建议,为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决策、项目的实施及工程投产后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编制依据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起施行);⑵《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起施行);⑶《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1起施行);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起施行);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起施行);⑹《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1996.4.1起施行);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2003.1.1起施行);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98]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⑼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环发[1999]107号《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⑽江西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95)第八号公告颁布的《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2.4~1995);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的计价格[2002]125号文件《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⒀**公司与**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签订的关于委托编制该项目环评报告书的委托合同书;⒁《**公司年产一万五千立方米刨花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⒂**公司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1.3评价原则⑴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工程建设服务,为环境管理和优化设计服务的宗旨,注重报告书的科学性、实用性。
⑵以国家有关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法规为依据,贯彻执行“清洁生产、总量控制、以新带老、达标排放”的原则。
⑶充分利用已有资料,以科学、公正、客观的原则开展评价工作,节省评价经费,缩短评价周期,确保评价工作质量。
⑷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必须符合总体规划要求。
⑸坚持评价内容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数据准确可靠,污染防治措施可操作性强,结论明确可信。
1.4环境保护目标1.4.1 环境敏感点根据对本项目所在地的实地踏勘,项目位于**县杨花村刘家垅(沙阎路旁),在评价范围内无名胜古迹、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环境敏感点,本评价范围内的环境敏感点主要是:⑴环境空气:距生产车间西北面150米远的杨花村刘家垅(距厂界外围围墙10米处),东北面800米远的陈家村以及厂址西南面1.2公里的周家村。
具体方位见表1—1和附图三。
表1—1 项目环境敏感点方位一览表⑵地表水:干家河⑶声环境:杨花村刘家垅1.4.2 环境保护目标本次评价保护目标确定为:⑴环境空气:该项目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为**公司厂区及周边村庄,空气环境质量维持《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类标准。
⑵噪声环境:该项目的声环境保护目标为厂区声环境达到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3类区标准;杨花村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1类区标准。
⑶地表水:保护地表水干家河,使其水质控制在目前的(GB3838—2002)Ⅲ类标准。
1.5评价标准1.5.1环境质量标准根据**市环保局出具关于该项目的环境质量执行标准:⑴大气环境质量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类区标准,甲醛和氨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限值,具体限值详见表1—2;⑵地表水——干家河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域水质标准,标准值详见表1—3;表1—3 地表水质量标准*SS参考《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水质类标准⑶厂址区域声环境采用《城市区域环境躁声标准》(GB3096-93)中的3类区标准,即:昼间65dB(A),夜间55dB(A);杨花村执行1类区标准,即:昼间55dB (A),夜间45dB(A)。
1.5.2污染物排放标准⑴工艺废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二级标准;氨的厂界浓度执行GB14554-89《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详见表1—4;表1—4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⑵废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表1—5 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单位:mg/L(PH除外)⑶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Ⅲ类标准,即:昼间65dB(A),夜间55dB(A);⑷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标准,噪声限值见表1—6。
单位:L Aeq[dB(A)]1.6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1.6.1大气评价等级及范围根据对本建设项目的初步分析,项目在运营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削片、纤维干燥、铺装、锯边、砂光等多个工序有粉尘排放,另外还有锅炉烟气、热压工序、干燥工序及纤维板堆置过程散逸的游离甲醛,脲醛胶合成车间散逸的甲醛、尿素贮存过程中散发的氨,主要污染因子为粉尘、甲醛、氨,污染物的最大等标排放量Pi<2.1×107,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2~2.3—93)中关于评价项目分级别判据的规定,本次评价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
依据本项目所在地区主导风向、工程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确定本次评价范围为以厂址为中心,西南至东北向为长轴,长2km,宽1km,总面积2km2的区域范围内。
1.6.2地表水评价等级及范围根据本项目的工程分析,该建设项目所排的废水主要是职工生活污水,废水量约为4m3/d,主要污染物为COD cr、氨氮、SS等,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2~2.3—93)中关于评价项目分级别判据的规定,可确定本项目的水环境影响评价为三级从简。
1.6.3 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及范围评价区域声环境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3类标准控制;对高噪声设备采取适当降噪措施后,厂界噪声均能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Ⅲ类标准要求,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2.4—1995),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
评价范围为距厂界200m范围内。
1.7评价内容与评价重点本次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工程分析、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总量控制及清洁生产分析、环保治理措施分析、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公众参与、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等。
其中以工程分析、环保治理措施分析、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总量控制及清洁生产分析作为本次评价的重点。
1.8评价因子工程投产后,主要环境影响要素为废气和噪声。
根据工程分析,本评价选取以下因素作为评价因子,详见表1—7。
表1—7 现状监测、评价和预测因子2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现状与评价2.1 自然环境概况2.1.1 地理位置**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
县域属江湖平原与丘陵相混交连地区。
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
东南和西南为低山高丘,**向南延伸境内,大步尖峰海拔664米,为全县最高点,西南岷山、长山、株岭山皆系秀出幕阜余脉;中部多残丘岗地;北和东北系江湖冲积平原,海拔10米的新洲三角洲为最低处。
水系以长江为主体,过境54公里;水面在5万亩以上的湖泊有**。
项目选址位于县城西北2公里处的杨花村刘家垅(沙阎路旁),其地理位置见附图二。
2.1.2 河流水文**县流域面积在1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21条,以株岭中部为界,南北分别流入**湖和**。
**湖是**市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水域面积17km2。
**湖流域地表水资源丰富,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水体总面积占10~20%。
但地下水资源较少,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和含水岩层性质可分为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湖源于西部的****河,汇水面积约914.9平方公里,湖面面积44.5平方公里,湖水经过阎家渡防洪闸泄入长江,属季节性吞吐型浅水湖泊,年均最高水位18.43m,干家河与沙河汇合流入**湖。
2.1.3 气象**县气候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湿润季风气候带,年平均气温17℃,极端最高所温41.2℃,极端最低气温-9.6℃。
年平均降雨量1420.4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年平均气压1008.8hpa,年平均日照1891.5小时,无霜期平均265.7天。
历年平均风速为2.3m/s,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2.1.4 生物资源⑴植被全县土地总面积8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土地总面积26.67%;林地占土地总面积27.43%;水域占土地总面积26.82%。
农业主产粮、棉、油。
林木以松、杉、毛竹、油茶为大宗,属国家保护的名贵树种有银杏、金钱松、秃杉、鹅掌楸、天竺桂等12种。
⑵动物**县野生动物种类繁多,野生珍稀兽类有金钱豹、穿山甲、小灵猫等14种,禽类有天鹅、白鹭、鸳鸯、雉鸡、黄鹂等20余种;良种畜禽有城门滨湖黑猪、江洲滨湖水牛和九江小麻鸭。
水产盛产青、草、鲢、鳙、鲤、鲫、鳜、鳊鱼和特种水产虾、蟹、鳖、蚌。
选址周围无珍稀物种存在。
2.1.5 土壤**县土壤多偏酸性。
丘陵地区以红、黄壤为主,耕作土以马肝土和冲积土为多。
2.1.6 矿藏**县矿藏种类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藏有铜、金、银、铁、煤、硫、磷、石灰石等21种,其中铜储量175万吨、硫铁4153万吨、石灰石15亿吨。
城门山有色金属综合性矿床是全国18个大型铜矿山和9大稀散矿床之一,被定为国家特大型铜矿硫基地。
场址周围无具开采价值的矿藏。
2.2 社会环境概况**县有建制镇7个,建制镇总人口183538人,占县总人口的54.92%,其中:非农业人口43211人,占建制镇总人口23.54%。
县城**街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旅游中心,全镇总人口42879人,城区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建成区4.68平方公里。
镇内驻有中央、省、市和县、镇、乡工业企业56家,设有农贸、商贸、仔猪交易市场各1个,各种批发、零售商店400余家,中高档宾馆、饭店、招待所6家。
城区园林化比较好,绿化覆盖面积115公顷,覆盖率达到24.75%;园林绿化面积99公顷,其中绿地面积39公顷,公园面积2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平方米。
1984年以来,蝉联全省一等文明卫生城镇,1996年5月,被命名为江西省卫生县城,1997年11月,荣获全国卫生县城称号。
2001年,全年实现国生产总值8.82亿元。
私营、个体工商和饮食服务业发展到6427户,从业人员15854人,完成税收80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