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翔实,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

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学习"天气系统"知识,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以便日后自己能判断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活、指导生产。

高中地理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探讨这些气象要素变化的基本依据,是知识的深化和提高。

限于学生的知识和篇幅有限,教材只重点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气团、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

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

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

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

怎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

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

我就思考,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呢?单纯的平面图形不会达到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动态立体的运动效果,显示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大气流动状况。

同时又可从实际出发,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怯学到愿学再到想学,觉得学习气旋与反气旋这样的知识是一种乐趣,不再抽象、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就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三步走,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通过图形的变化,给学生一个简明的理解与思考过程。

首先,给出一组水平等压线示意图,根据气压梯度力,让学生画出任一点的风向。

并让学生明确水平等压线只是理想状态,实际海平面等压线是弯曲的,有的甚至是闭合的。

第二步给出一组位于北半球等压线闭合的图让学生画出周围四点的风向,学生通过图不难发现大气的流动状况。

第三步我借用多媒体技术把这组等压线做成立体,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空间感,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心气流的运动状况及对应的天气情况。

通过这一组图的变化讲解,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绘出北半球反气旋、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示意图,并分析所对应的天气状况。

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地理清知识点。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气压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

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

很多学生没有很好地了解此内容。

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响时,过早地把答案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动脑能力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活动不充分。

第三,上课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

且多媒体的屏幕太小,前面的同学可以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而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由于反光并不能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影响了课堂整体效果。

这些问题都是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在后面的几个班中我将做及时地调整。

这节课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锋面系统,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些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研究的永恒课题。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2 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

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能够反映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有许多,比如: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等。

我选择了地球的公转知识加以介绍。

该部分知识的难度大,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

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啥时间在啥位置,会有啥现象。

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文字说明。

咋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索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办法: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

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全部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办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可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

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并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

假若只通过图表结合的办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我用这种办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

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设计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课堂教学设计正是"预"的过程。

在实施新课标以来,要发挥学生的主关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更多的功夫,注意调动学生课堂上的氛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

同样,"预"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总结反思与分析。

教学案例的分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避免从理论到实践过程中的偏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是纽带和中介。

教学案例与课后案例分析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必由之路。

1课堂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地理作为一门所谓的"副科"没少遭受同学们的"白眼",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基础较差,存在多样的学习问题。

高中学生对备考应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很多学生对基础知识过于生疏,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尤为重要。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有效的地理信息处理方式。

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地去学习。

第二,学会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分析现象,具备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乐于探究的能力,以及能够独立验证地理原理的能力。

第四,使学生形成在游戏中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拼图中对各个地理区域进行全面的认识进而形成对地理终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培养看图、记图、用图的能。

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教材特点将教材案例尽量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上。

1.2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却按照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人地关系统一设计,各个独立模块之间密不可分。

三个必修模块分别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地理的主线是人与地理的关系,指导思想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着手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并不断深化,使这些知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

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够在人类和环境问题之间有自己的认识、做出独立的判断并发表看法;能够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作用科学的方式、知识和技能学好基础知识。

经过高一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对高中地理有了一个已经不算模糊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用图的能力,能理性的分析地理事物,具有初步地理思维能力,为地理学习的复习过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由于新课标改革的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比较紧张,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必修三与选修六的学习与复习,任务繁重,这更需要同学们在高一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基础。

高三的地理教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着重于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理解掌握。

由于高三学生对备考的理念和应试的要求较高,也要在应试的技巧与方法上有所重视,掌握好审题答题的方法、技巧。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训练强度和内容都应有所区别,使学生取得更好的进步。

1.3学情分析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主导的地理教育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考不考地理,造成了有些学校对地理的直接不重视,这使得有些学生对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造成课堂上理解不到位,实践上能力发挥不出来,几乎不主动探究课堂以外的地理知识。

随着教育体质的改革,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已经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学生需要由过去灌输接受的学习方式转换为主动学习,不能只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记下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在考试时准确再现,学生的学习方法亟需改变。

第一、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课容量的增加,刚刚生入高中的孩子们常常表现出跟不上课堂进度的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有效自我调节,使得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学生逐渐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造成恶性循环。

第二、学习方法不科学,主动性差。

大部分同学仍只习惯于以前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在试卷上,对课堂内容并没有完全理解透,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只要记住能在考试时答对就好,这样机械的学习势必收不到好的效果,也容易使学生因事倍功半而失去对地理的学习信心。

尤其是高一地理难,知识点繁复,比较偏理科一点,刚刚到高中,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基础知识没有夯实,使得学生出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慢慢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