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要点及其策略
发表时间:2019-09-21T22:48:52.8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作者:边思捷
[导读] 摘要:抗震结构设计对建筑结构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以及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本文阐述了建筑抗震相关理论及其设计原则,对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要点及其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
上海原构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摘要:抗震结构设计对建筑结构工程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以及整个建筑的抗震性能,本文阐述了建筑抗震相关理论及其设计原则,对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要点及其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建筑抗震;理论;设计原则;结构设计;要点;策略
1.建筑抗震的相关理论及其设计原则的分析
1.1建筑抗震相关理论分析。
主要包括:
1.1.1动力理论。
动力理论也称地震时程分析理论,其主要对地震作为一个时间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建筑物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计算得到每一时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从而保障抗震的有效性。
1.1.2拟静力理论。
拟静力理论是在估计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时,仅假定结构为刚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结构或构件的质量中心上。
地震力大小等于结构的重量乘以地震系数。
1.1.3反应谱理论。
反应谱理论是以强地震动加速度观测记录的增多和对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的分析,以及结构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为基础,是对地震动加速度记录的特性进行分析后的研究成果。
1.2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分析。
1.2.1结构性原则。
建筑结构设计要始终保证建筑结构的合理性,从建筑整体布局和整体结构进行考虑,最大限度保证建筑结构的合理性。
对于建筑物的布局应考虑平衡和稳定,尽可能减少建筑物的侧向拉力,保证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
1.2.2整体性原则。
建筑结构设计需要注意建筑的整体合理性。
虽然建筑结构设计需要注意相关抗震设计,但在抗震设计过程中还是对建筑整体的合理性给予关注,防止其与相关建筑规范相悖。
1.2.3垂直统一原则。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时,需要对建筑自身的竖向均匀给予关注,在出现地震时,建筑自身会承担比较大的外力,这时就会使得建筑产生形变。
假如建筑自身的竖向设计不均匀,在不均匀的应力影响下,一旦建筑自身强度和刚度出现不足,就会使得建筑产生扭曲,令建筑整体存在形变的可能,使得建筑自身的危险系数持续提升。
所以在涉及建筑自身结构抗震时候,需要尽可能保证建筑自身的竖向均匀,针对建筑竖向受力情况给予详尽分析与了解,保证建筑竖向力可以被抑制在合理范围内。
另外,还需要保证建筑物中墙柱等承重结构上下保持一致的链接,这样可以令建筑自身的整体性得到提升,令建筑具备吸收地震力的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破坏。
2.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要点的分析
2.1合理选择建筑场地。
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选择持力层土壤结构密度,性能好的场地,尽量稳定的土壤组成。
作为建筑结构工程的场地,应确保施工场地内的持力层更加均匀地承受上层建筑的负荷。
设计人员应避开软土和液化土,采空区和河岸边等相关地段的选址,以避免由于上述地质区域内土壤的密度,硬度和凝结而造成的土壤性能差对地震进行反应的过程。
对于一些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危害,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尽可能的避开。
同时尽量避免在地震断层带选址,这样才能够提升上部建筑结构对地震灾害作用力的抵抗性能。
2.2严格建筑结构抗震材料的选择。
从地震的角度来看,作为建筑材料应该是较轻并保持高强度;部件之间的连接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延展性,并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
根据这一原理,钢结构最符合抗震材料的要求,多次地震的例子表明,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好,但钢材的成本和维修费用较高。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完整性好,其自身的成本相对较低,抗侧向刚度较大,设计可以保证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
但是这种材料也有不可逾越的弱点:当地震长期存在时,在反复的地震荷载作用下,由于裂缝的萌生,构件的刚度下降,混凝土被压碎。
组合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易于施工,但其地震弱点在于框架节点等节点的强度和变形能力低于构件本身的强度,并且预制构件在进行装配的时候会出现次应力,整体结构缺少连续性与整体性;所以这种结构不应该在高烈度地区进行使用。
所以在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为了使得建筑抗震性能得到提升,一定要科学合理的去选择适合该建筑的建筑材料。
2.3科学布局建筑结构平立面体型。
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如果建筑结构布局合理,符合抗震规范要求,就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结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平面布局是指建筑物体型尺寸设计过程中,在保证功能使用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平面规则进行布局,从而保证同一楼层同一建筑楼层刚度一致;同时需要减少建筑物的竖向不平度,使建筑物的竖向刚度变化稳定,避免不同刚度之间的不稳定性。
2.4做好结构参数计算工作。
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该地区的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地震级别和合理的建筑物抗震策略。
根据不同类型结构在地震冲击力作用下的荷载作用力,完成抗震设计参数的选取。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相应的建筑结构抗震计算模型,清晰地计算出建筑物的抗震力,确保选定的抗震等级和抗震策略,以及抗震设计参数还有相关的抗震计算模型能够达到抗震性能需要,确保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的应力合理性和科学性。
3.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策略的分析
3.1充分考虑位移问题。
我国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大多以承载力作为基础,而设计人员则采取线弹性方法,对小幅度震动情况下的结构变形力、内力等进行分析,采取组合内力方法,对构件的截面进行验证,以此确保结构的可靠性、稳定性。
另外,为了更好地针对基础位移状况实行抗震设计,应该充分了解结构变形情况和配筋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采取设计方法,当建筑结构进入到抗震阶段后,对其变形力进行细致分析与探讨。
3.2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发生强烈地震后通常会发生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
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冗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时倒塌。
3.3提升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
3.3.1在强烈的地震影响下,构件并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其实际承载能力是判断薄弱部位的重要依据。
3.3.2想要楼层(或者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与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之比的数值在总体上保持在相对均匀的变化水平上,如果楼层(或者部位)的比值发生突变的时候,会因为塑性内力重分布而使得塑性变形更为集中。
3.3.3必须避免出现加强局部而忽略整个结构每个部位刚度与承载力的协调作用。
3.3.4在进行抗震设计的时候,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薄弱层(或者部位)进行控制,使这些部位具备足够强的变形能力,避免薄弱层出现转移,这是使结构总体抗震性能有效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3.4有效减少地震时的能量输入。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对具体方案进行定量分析,使结构变形能力能够满足预期地震作用下的变形需求。
在验算结构的承载力之外,还要对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或位移延性比进行控制;根据建筑构件的变形和建筑结构的位移之间的关系,确定构件的变形值;根据建筑截面的应变大小和应变分布,来确定建筑构件的构造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抗震结构设计是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基础工作,地震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进行建筑筑抗震结构设计,从而保障建筑自身安全性和功能完善性以及适用性。
参考文献
[1]蔡成文.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研究[J].建材世界,2014(02)
[2]杜玉昆.关于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相关研究[J].江西建材,2014(14)
[3]辛小娟.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方案研究[J].江西建材,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