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论文素材

历史论文素材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目的,完成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

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最佳效果,除了其他因素外,课堂管理工作的情况如何,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许多教师深知这一点。

因而他们非常注重历史课的课堂管理工作,从而为取得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遗憾的是,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包括大专院校历史系科的实习生,在历史课的课堂管理工作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散乱现象。

这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许多教师也很想改变这种局面,但却不知道从何下手。

那么,在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工作的散乱主要有何表现?造成这种散乱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做才能改变这种散乱现象,从而使那些教师走出中学历史课堂管理工作的误区?本文拟在这些方面作些探讨,以期对中学历史教学有所补益。

一在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课堂管理工作的散乱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概括起来讲,主要表现为以下现象:一、预备铃响了,按时进教室的学生为数不多,即使大部分学生进了教室,整个教室仍是乱哄哄地吵闹,没有在预备铃至上课铃之间的这段时间里作好上历史课的有关准备,如准备好课本和其它学习用具,静心等待上课。

二、上课铃响了,许多学生仍没作好上课的有关准备,有的学生甚至还在教室外面玩或者刚走进教室,教师却匆忙地宣布上课;上课仪式(即起立、师生互相问好)极不严谨,如起立时,学生先后不一,弯腰驼背,有的甚至干脆不起立;师生互相问好时,学生声音不整齐、不洪亮,有的还怪声怪调;坐下时先后不一,桌……运用历史地理观念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观念,从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所以值得重视。

1.运用历史地理观念,深刻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

一张色彩鲜明的历史挂图,能够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形势,可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化抽象思维,加深学生对历史地图所展示的历史环境的理解。

例如,在讲述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的形势时,首先要设计绘制一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前后的全国形势图,表明此时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于1927年4月28日在南京建立了反动的国民政府;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又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在北方,军阀张作霖控制了北京政权。

他们控制了全国各大城市,并在那里疯狂地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通过此图,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全国一片白色恐怖的情景,进而使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了保存革命的力量就必须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发动武装起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决定在革命基础较好的湘、鄂、粤、赣四省发动秋收起义,12月又发动了广州起义,中国革命于是进入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运用历史地理观念,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和记忆。

例如,为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的过程,设计绘制一张抗日战争前夕的形势图,在挂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被日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占的我国东三省,1932年“一·二八”事……兴趣是知识的入门。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

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

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

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

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

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

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历史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主要是以下诸方面。

一、进行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从人类告别愚昧迈入文明时起,到公元15世纪以前,我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先进国家之一。

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由中国人民培植的优秀文明传统,从古至今,一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因此它与我们正在建设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分不开,割不断的。

我们要积极地从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前进,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要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传统,她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又培育了为世人称道的道德风尚。

到社会主义阶段,这些优秀传统被继承和加以弘扬,与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也应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

二、进行五千年中国人民奋斗史,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在近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出路何在?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励,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许多求进步的先进思想人物,提出了不少济世图存的主张,企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都没有成功。

“五四”运动后,随着中国……,“历史”这一概念至少含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指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二是指对过去所发生事情的了解及认识。

历史,包罗万象:从时间上看,贯穿上下古今,从空间上看,纵横世界各地;从内容上看,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历史知识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

历史的发展是互为联系、因果相循的。

世界的今天由世界的昨天演变而来,又必然走向未来。

古是今的基础,今是古的发展。

了解世界的昨天,在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世界的今天,迎接世界的明天。

因此,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展物生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视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深化改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能力是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在应用中得到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所要培养的能力,包括记忆、理解、思维、综合、概括等多方面,而运用比较法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所谓比较,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找出异同、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老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历史教学中的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通常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较:如俄国彼得一世与中国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晚期美德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等的比较。

通过比较,帮助学生区分个性与共性、本质特征与一般规律,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从而加深对各种事物性质、特点的认识,提同分析综合能力。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时空里的事件、现象、观念等的运动。

没有运动就没有历史,否则,历史就会永远停留在“过去”;换言之,历史是动态的历史。

从时间角度看,历史的动态性是显见的。

如人类从原始时代经历中世纪发展到近代、现代、当代,历史运动的节奏呈现出加速度的特点:记录原始社会的历史常以万年为单位时间,中世纪常以千、百年为单位时间,近代、现代、当代则以几十年乃至几年为单位时间。

从空间角度看,越是发达地区,历史运动的速率越快,相反则越慢。

如世界历史进入到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法、美等国的历史内容显然比同时期亚、非、拉各国的历史要生动和丰富多采得多。

以上是容易理解的物理意义上的动态。

若要使“动态的历史”具有史学意义,还应从这两个层面加以认识与把握:一是哲学层面。

如量质互变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历史的运动就高度遵循这一规律,这一规律并使历史的运动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

如我们以之考察近代日本的侵华史就不难发现,日本在经过明治维新逐渐强大后(量变),其对外侵略的野心也逐渐膨胀(质变),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变本加厉,这“侵略”是有连续性的,这“变本加厉”是有阶段性的。

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和普遍矛盾的规律也是我们把握历史动态性的哲学工具,使我们可以对复杂的、似乎彼此“不相干”的历史问题进行动态考察。

二是史学层面。

运用历史理论和形式逻辑分析历史,能使我们把握“历史动态”的理论意义。

如“落后就要挨打”是科学的历史结论,如果不以之反思评价和动态分析中国近代史,则那些“动态的苦难史”并无意义。

为什么近代中国屡战屡败甚至不败而败?因为落后。

而深入分析,落后的内涵就不仅仅是指军事、经济,还包括政治制……近代中国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之害的国家,从19世纪末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民先后两次遭受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全面侵略战争,深受其害。

我们不禁要问,日本军国主义何以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众所周知,明治维新前日本和中国一样,是受西方列强所侵略的对象。

明知维新后,日本政府对内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引进西方的管理和技术,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

此后,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谋求世界一等强国和东亚霸主地位,在战争和扩张的道路上拼命奔驰。

一、政治根源日本明治维新后形成的以天皇制为中心的基本社会政治结构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