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点滴思考------语文主题学习心得体会差了什么?4.10日,晴,清晨6点,15个小时的车程即将结束,一个小时的小憩,疲惫中懒懒的爬起,坐在车厢的连接处,香烟升起青色的雾,看着窗外山峦叠障,回想着一天半的学习日程,那些名师、大师、教育家的先进的理念与策略,教学的技巧与艺术,一丝丝,一点点的闪现于眼前,再一次冲击着仍未平静的心。
他们站在玉皇顶俯视天下众师,我们只能仰躺于红门地面仰望他们,艳羡她们吗?想一想他们好像没你们帅气、漂亮、年轻,可是他们却比我们有气质,有活力,原因不外乎比我们多读了一些书,早见识到语文教育先进的理念与技巧。
韩兴娥如果不是因为是局长的妻子,强压进行实验主题学习,哪里会成为全国名师?一个机会,抓住了,走出了第一步,成就如今高不可攀的大家。
我想只要我们心怀梦想,有攀登之欲望与勇气,有登顶之渴望与信念,名师之路,高山之颠,一定会离我们会越来越近,甚至有朝一日会平视他们。
因为于永正先生说“其实教学语文很简单,不外乎两个字“读、写”,硬要再繁琐一些,不过是多读、多写”。
繁杂的语文学习,都可以化繁为简,还有哪些事物不可以走出一条自己的简洁的路呢?山连着山,谷套着谷,心潮起伏。
我们的教育是最基层的教育,我们的孩子是山村的孩子,可我们的孩子就只能接受最低层次的教育嘛?和城里的孩子相比,我们的孩子真的傻嘛?弱智嘛?为什么她们的孩子可以用十分钟的时间写出:风筝细细竹条搭骨干,恍如彩虹舞翩跹。
丝丝线,与梦连,放飞梦想天地间。
“我幻想她是一位如出水芙蓉的舞女,她竟就是一位绝代佳人。
纤细的枝条似她修长的手臂,片片叶子似她裙边的蕾丝,娇艳的花朵是她如花似玉的脸庞。
微风乍起,瞧,她跳起一曲婀娜多姿的舞蹈,一个舞姿便闭月羞花,一个回眸便沉鱼落雁”“我幻想她是一位二八佳人,她居然就是一位天香国色了。
这一堆叠加的影子是她柔顺的秀发,那一堆清晰的影子是她如花的笑靥,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她裙摆上的一棵棵珍珠,如她一般光茫璀璨。
月光下,一只夜蛾停驻在花儿上,便是在她灵巧的玉指上逗留的蝴蝶,轻风徐来,花叶晰摇,惊起了夜蛾,但夹竹桃那醉人心扉的清香,又让她心迷神醉,不忍离去,如此一来,一幅蝶面美人图便跃然于这茫茫夜色中了。
”而我们的孩子只能记流水账?想一想我们一年来的十个一工程,晨诵、午读不也在读的数量和质量上加强了嘛?我们的暮醒工作不也带了新的气象嘛?“雪覆盖着远山,远山白茫茫的,好像天与山连着一样,那景色更是迷人”—郭小四年级史雨彬语。
“大家一边参观一边讨论着,哪本字特别漂亮,哪本语言很优美,而我心里酸酸的,很不好受。
我的字写得没有他们漂亮,语言更是没法比美,也没有好好保护自己的本子……”郭小三年级刁旭楠语。
“早上,一粒粒小冰雹从天而降,篮球场上仿佛刚下过一场春雨,而眺望远山,却像下过了一场大雪。
雪下了整整一天,我亲眼见证了它从一粒粒小小的冰雹变成随风飘扬的鹅毛大雪,雪把冬天光秃秃的树枝装扮得恰如春天绽放的梨花。
”良小六年级李慧语。
“只要你有自信,一定能抓到,你想没有自信,秦王怎能一统六国,成吉思汗又怎能攻入欧洲。
我听了爸爸的话后,我恍然大悟,于是我继续抓,最后抓到了很多,心里美滋滋的”—良小六年级冯美惠子语。
虽然我们孩子的语句表达还显稚嫩,写作的时间需要长一点,老师指导的深入一些,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孩子一点不傻,反而带着灵动,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正一点点向他们靠近。
正如上面冯美惠子所说,我们缺少的是自信,缺少成为名师的信念,缺少对孩子们可以成为“作家”的信心。
所以我们感到有差距,我们应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从山小”的信心与决心。
不仅做为一名教师要有成长的信念,更要有把你教学的对象培养成人的信心。
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
语文教学真的那么难嘛?有的教师谈语文而色变,有的教师永远不敢上第二课时,原因在哪里?畏语文如虎,自己祖国的母语却成为教师的心病,原因何在?我想是我们偏离了语言习得的规律,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源。
其实语文阅读教学很简单。
有两条理由,第一教育家于永正所说“语文不过是读与写”。
多读、多写就会学好语文。
第二是我们的很多老师喜欢教语文,因为这些老师都知道,只要课文读熟,生字会写,然后将好词、佳句积累下来,把语文课要求背诵的段落背下来,课文赏析的环节即使没有,考试的时候一般就能考个优秀的成绩了。
即便一个月不上语文课,语文成绩也不会落下多少。
所以综合此两点,我觉得我们没必要把语文神秘化,谈到语文我们完全可以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但是是不是只要这些就会真正的把语文教好或者说学好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我们就需要认识一下语言学习的本质。
所以我们可以把语言学习可以归纳成两句话。
一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是指,语文学习就要大容量的阅读,也就是语言的大容量的输入问题,读得多,输入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写东西,写是书面语言输出的表象之一,也是语言习得的根本目标之一:即书面语言进行社会交际。
二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句话即有多读,也可以说是精读。
也就是海量的阅读输入的同时,一定要精读,对好词、佳句、名段的大量积累,这样才会出口成章,也就是运用口头语参与社会交际。
这两句是说,多读带精读就会达成语言习得终极目标: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言进行社会交际。
那么教学语文也可以总结出两句话。
一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要熟读成诵,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就会显现出来。
这是说语文教学时要重视各种读的训练,熟读正确流利,指导有感情朗读,淡化无味的思想道德教育。
让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内涵,在对精美的语言文字的有感情朗读中浮现出来。
二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句引过来是想说明一下,写作的能力是在日积月累中一点点练出来的。
这里所说的写是说要有目的的去写,这次学习过程中,大部分课堂都重视写。
都在围绕课文学习的训练点进行有目的的去写,如李虹侠的《前人学习的启示》一课中,借鉴前人学习的智慧,就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比较白话与文言的不同,尝试进行文言的写作。
所以才会有“师授之内容全然不入吾耳,吾陶醉之时,师查之”“随痛下决心,必改之”洋洋洒洒几百字小古文跃然纸上。
王增艳的《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时,训练点为抓关键词的学习方法。
围绕迪拜风光进行写作训练,教师指导时,只出示了迪拜的风光图及十几个词语,然后进行了简单的指导,学生即可写出奇思妙想的佳作。
当然伊宜梅的《夹竹桃》一课更是写作的经典,孩子的描写赢得了场内教师的阵阵掌声。
于永正的《祖父的园子》和毕英春的1+x教学《桥》《金色的鱼钩》等课中都重视学生写的训练。
他们用于写作与展示的时间基本都在10-15分钟以上。
这也正符合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吴忠豪教授提出来的:将语文课“阅读”和“表达”的时间调整到1:1。
这样调整就需要压缩教师讲授课文的时间。
综合两点来看,语文教学抓住有感情朗读与有目的的训练写作,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困惑语文教学如此简单,为什么我们语文教学一直备受指责,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学呢?这些困惑我想归纳出2个问题。
一、课程内容模糊。
现行语文教学,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教材缺少结构化的语文课程内容,导致“教什么”模糊不清。
新的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改为“课程目标与内容”,但对各年段达到课程目标所需要教学的“课程内容”仍缺乏具体表述,这就导致语文课程究竟教什么一直不能得到解决。
语文教材提供的课文,只是解决了“教材内容”问题,至于每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基本都是凭借参考书及各人的经验和认识去判断、选择。
这样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母雷特”的现象。
简单的来说,即是语文的课程目标与之载体教材(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之间的连接点不明确。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非常欣赏丰际平的说法与做法,也就是构建阅读教学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即总的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小学阅读教学的总目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10条,希望教师们至少熟读)---年段目标细化(1-2段及3-4段均有10条,5-6段是11条,这更应该理清,因为你这段课文承担着这些目标,你想要将这些目标放在哪个年级或单元中体现)---单元目标(单元目标来源于学段目标,是细化单元课文目标的连接点)---课时目标(单元所承载目标的具体化)。
看着很麻烦是不是?还可以再简单一些呀,参考书的知识性目标,然后再根据文章体裁(如记叙、写人、记事、写景等)的特点来抓,基本就能抓住训练点了。
前提是熟悉课标。
只有目标具体化,才能抓住训练点,有针对性的学习与训练。
以后的教材教法过关考试一定要突出这方面的内容考核。
二、课本即课程宏观的来说,课本即教材内容他只是指“用什么来教”。
而语文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课程内容不仅需要在教材中体现出来,更需要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写作、积累等方面来体现。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指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生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言技能,这些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是其它学科教学不可代替的。
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圈点批注等阅读理解的方法,记叙描写等写作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
这样说可能不太明显,如果浅层次的来说。
课本教材只是课程内容载体中的一部分。
课堂教学如果花费大量时间在文体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就会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科学课,这样语文课语文的含量怎么会高呢?语文教学的十字真言即“听说读写练,字词句段篇”,那么阅读教学在低段就应该重视字词句,积累词语为主;中段抓词句段,对篇的要求不能过高;高段就应该重视句段篇的整体把握。
各学段要突出重点进行训练。
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多朗读(理解感悟)、多积累(精读背诵)、多运用(写作书面语言输出、演讲口头语输出)。
读书亟待课程化。
一学期只学一本课本是语文学习远远不够的,急需丰富拓展语文课程。
现在我们的晨诵、午读、暮醒其实就是在丰富语文的课程。
但是我们只定义背诵古诗文,读课外书,写流水账,根本达不到语文学习的需求。
首先我们应该把午读做实,我们不要把午读仅仅定义为“课外阅读”,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读书的边缘化,很多同学读不进去,应付教师,教师应付领导。
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选择读物,最好和你这段课文有相通的读物。
还要有检查、读书交流等活动开展,才能引导孩子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摘记低中年级以摘记好词佳句为主,高年级摘记好词佳句的同时,可以适当指导学生有目的的摘记名段或者名篇佳作。
李淑平、齐向华、张秀娟老师这些年的语文教学成绩一直居高不下,和他们注重学生的积累是分不开的。
每篇课文的学习都应该补充阅读材料,一定要与本课所承载的训练点相近的文章。
有几种补充阅读的方法:一是借助网络与图书室补充资料;二是借助教师自己查询推荐资料;三是可以将阅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整合,略读课文作为补充资料;四是利用练习册,整合练习册的阅读材料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