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消极影响

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消极影响

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消极影响
广告是一种产品宣传或公益事业的常见形式,人们对许多广告都耳熟能详,广告的作用显而易见,有些非常耐人寻味,但不可忽视的是广告对少年儿童的有着不少负而影响。

如:一位老师带着一群小朋友在湖上滑冰,老师说:“小朋友们,青春只有一次,大家一定要珍惜。

”一个小朋友举起了手说:“老师,你说得不对,电视上说了‘延丹,给你第二青春’!”小朋友的这些认知从何而来?我想电视广告难辞其咎,故而究竟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利用广告值得我们深思。

电视是一种具有极强影响力的大众媒体,电视广告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被称为视听兼容的综合艺术,既有生动的图像、绚丽的色彩和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又有经典的对白解说、美妙的音乐,再加上一些剪辑的技巧,形成了其独特魅力。

声画并茂、跳跃动感、短小精悍的广告,符合儿童注重感觉、好奇心强、活泼善变等性格特征,所以受到儿童的普遍欢迎。

中国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众多商家瞄准了儿童市场这块大蛋糕。

平时儿童接触的媒介以电视为主,不可否认,不少制作精良的儿童广告不仅很好地达到促销的目的,还能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但不可排除某些企业、广告代理商只顾经济效益,违背了社会对儿童的总教育目标,令人堪忧,例如:儿童会不分情形地模仿广告里的语言、行为;儿童尚不能明辨是非,往往对电视里的事物深信不疑。

所以共同关注、研究广告对儿童的负面影响绝不是杞人忧天。

一、电视广告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

“看电视”这一行为本身就对儿童的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电视放射的电磁波,电视画面的快速转换等都不利于儿童的视力发育;电视广告图像颜色鲜艳、图像噪声大,势必造成对儿童感官的刺激;电视的视频和音频输出,也可能影响处于迅速发育阶段的大脑,从而影响儿童将来的学习能力;电视广告还会引起儿童营养失衡,儿童食品多为高脂、高粮或高盐类,如大大泡泡糖、肯德基等,却往往打着“营养食品”、“健康食品”的旗号出现在广告中。

二、电视广告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1.导致儿童成人化。

广告里除了食品和药品外,大多是成人用品,从而导致儿童的过早成人化。

典型案例有化妆品广告:“世上只有妈妈好,长斑的妈妈难看了。

”像这种错误的伦理道德观念,避之还唯恐不及,他们竟然敢公然在广告中宣传,污染儿童的视听和心灵。

2.助长儿童的个人享乐心理。

学习本来是要下苦功夫的,可有的广告扬言,只要吃某“忘不了”就能学习轻松,考试理想。

这些广告将知识的获得,考高分都寄托在其“神奇”产品上,误导望子成龙的家长和缺乏判断力的孩子迷信营养品、保健品,视之为“灵丹妙药”,而不再去刻苦学习,只图个人享乐,从而争先恐后地去买,伤害了身体,花了冤枉钱,最为严重的是滋长了儿童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心理。

三、电视广告对儿童道德发展的消极影响。

儿童阶段是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其认知发展呈现出被动接受多于主动选择的特点,所以广告中宣传的错误观念会误导认知判断能力,表现为:礼貌的缺失、价值观的误导等。

如:洗衣粉的广告“不怕,不怕,我有**”结果把同伴的衣服弄脏了,换来的不是道歉,而是“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有**”。

另外,电视广告中所弘扬的高消费和占有观念与主流价值和道德标准呈现偏差,强有力地在儿童的内心植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

很多时候看到人家有的东西自己也要买,可买回来发现并不需要,这种需求感往往来自于广告,儿童在追求假需要时,忘记了真正的需要。

久而久之,便形成攀比心理,有时会不择手段地向父母索取来满足虚荣心,重则养成盗窃行为,诸如“我有,你有吗?”这些广告给孩子的直觉就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没有的,我更要有。

这与传统的勤俭节约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四、电视广告模糊了儿童对汉字、语言的认知。

儿童时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刚刚开始学习汉字以及汉语的书而表达阶段,商业广告正抓住了儿童这一契机,采用琅琅上口的广告语来吸引儿童的注意,为了广告的需要还常篡改成语,使用极不规范,这些对儿童学习语言文字有很大误导作用。

不仅如此,许多商业广告为追求效果,会使用一些模糊、夸大甚至低俗的词汇,例如,有一种雪糕的广告语是“非你不‘渴”,还有诸如此类的“闲(贤)妻良母”、“默默无蚊(闻)”、“咳(刻)不容缓”等,这些比比皆是的现象对孩子的语言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面对种种消极影响,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可采取哪些策略:
家庭承担的义务。

孩子看电视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所以家长应首先担当起监督、指导看电视的的义务。

要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广告的时间,一旦接触到有发音错误或者滥用词汇的广告,家长要及时地予以纠正,避免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并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孩子理性地分析广告信息,正确地认识广告的目的与实质,帮助孩子辩证地看待广告,从而合理、适度地进行消费。

学校承载的任务。

儿童的主要受教育场所是学校,因而学校应担负起教育引导任务,主要加强对儿童的媒介素养,通过各种活动,和孩子共同探讨广告存在的意义、作用以及一些弊端。

让学生辩证地看待电视广告以及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明确“最好的东西在广告里”这句话的内涵。

相信该相信的,保持谨慎的“怀疑”精神。

广告制作、放映的责任。

广告界应意识到广告对儿童所产生的这些消极影响,并担负起社会责任,提高电视广告的制作水平,避免一些粗制滥造的广告再次出现到荧屏上,改善传媒环境,完善国家有关广告的法律法规。

并加强对有关广告的科学管理,健全完善惩处机制,还广告的本来面目,还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本质含义,还广大电视观众的真实要求,还广大儿童的健全体魄。

如果可以,在每一则广告上都附带制作这则广告的广告公司的名称,这样不仅有利于督促广告公司提高自身作品的水平,还可以降低制作虚假广告的几率,同时还能提高广告公司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此谓“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总之,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我们应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一分为二的事物,既不全盘接受,也不全盘否决。

广告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是让其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在发现认识到广告对儿童的各种消极影响后,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辩证地予以改正和改进,促使儿童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