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读后感范文
从网络上得知大病初愈的李开复先生要出一本名为《向死而生》的书,主
要讲他在经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后感悟。

本着经历过大悲或大喜的人所感悟
出的人生真谛毕竟会有其的纯粹的逻辑下,我买了李先生的这本书。

老实说,
之前对李先生的了解知之甚少,单纯的知道他是一名杰出的企业家,成功人士。

没听过他的任何一次演讲,没买过他之前出的任何一本书,更不是他微博千万
粉丝之中的一员,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患病,如果不是因为李先生将其患病后
的感悟写成书,我想我们充其量也就是世界上各自忙碌的两个陌生人。

他不是
我的偶像,我也不是他的粉丝。

翻开这本书,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使你一口气想把它读完,期间
几度想停下来写写感悟,又担心没有完全读完全书而对笔者的思想产生误解,
最终还是在完整的读完后写下这刻骨铭心的感触和共鸣。

我本人自诩是一个记别人名字很差的人,念大学时曾经因为要记住专业
100多个同学的名字头疼不已。

对于之前所读过的名着书籍中的主人公,若不
是读之前有些许了解,基本上整本书读完,依旧很难记住里面主要人物的名字,不是因为自己读的走马观花,而是对人名有天生的免疫。

但李先生的这本书却
使我对自己记忆人名这回事有了新的定义,不是我记不住,是作者提的次数太少。

看完李先生的书,我就知道李先生的太太叫先玲。

李先生在整本书中,无
处不提及他的太太,这是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从鬼门关走过一场的人,在他心
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不是他过去拿过多少荣誉,也不是他曾经给这个社会创
造多少价值,而是他的妻子,女儿,母亲和亲朋。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
也善。

’我想有些事情也许当我们接近死亡那一刻才能深刻的体会。

我们每一
个人不会如李先生一样的幸运儿,历经生死,劫后重生。

但我们又是让李先生
羡慕的幸运儿,因为我们不需要亲自去经历生死,看了他的书,我们就可以理
解到,当死亡来临时我们的.感悟,可以使我们在离死亡还有一段距离时,就了解在我们这短暂的一生,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所追求的。

祖先之所以创造货币,是将其作为一个等价交换的媒介。

如果我们的祖先
知晓,他创造出来的东西会无形的吞嗤后代的生活,使大家变成了奴隶,我想
祖先应该会重新考虑。

我们每个人不必在“工作狂”和“游手好闲”之间二选
其一。

当然,我们需要工作,我们也需要学习,可是当我们把全部的经历投身
于忙碌的工作和学习时,我们可不可以留一点给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家人和
朋友。

有时我们会不由得打着‘为他’的旗号,实际上做的却是满足一己私欲
的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都背井离乡,去有更多工作,学习机会的大城
市去发展。

每年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

名义上我们在外面闯成就为的是
光耀门楣,实际上我们有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既定的理想,抛弃父母的借口。

父母希望获得子女的陪伴更胜于他们给自己带来表面的上的光鲜。

即便是平淡
的生活,只要是全家人在一起那都是一种幸福。

但是处在现在社会的我们会鲜
少看得懂,亦或许我们是装作糊涂。

我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有时会想,如果死亡明天来临,那么今天
的我会做些什么。

我无数次的思考这个问题,无数次都获得一致的答案,那就
是我的家人怎么办,我的爱人怎么办,我要怎样跟我的朋友告别。

在那个思考
漩涡里从来没有一次出现过,我该怎样交接我的工作,我手上的案子要怎么处理,后面的会议会怎么办。

我不热爱我的工作吗?当然不是。

因为它是我衣食
的保障,生活的基本。

可是当死亡濒临时,它就变得那么无足轻重。

所以,请
不要以工作为借口忽略身边的亲人,因为当你的生命即将走向奄奄一息时,他
们才是你整个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忙碌的工作,无规律的生活使现在社会的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

我时常告诫自己和身边的人,如果做一件事需要以身体的健康为代价,即便我
们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那也必定会是一场失败的交易。

俗话说千金难买
好身体,只有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谈及享受生活,陪伴家人和朋友,否则一切都只是徒劳。

社会的诱惑太多,需要我们付出的东西也太多,可以无
论我们付出什么,也不要付出健康,做任何事业都要保证在不影响健康的前提,否则就算你筑造美丽的城墙,终归会因只是海市蜃楼而成泡影。

佛教云‘世界万物接有缘’让我们珍惜身边一切固有的缘分,爱护它,维
系它,你会发现百年后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财富,也是我们所谓的当之无愧的
‘绚烂人生’。

这是一本无论你处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细细去品味的一本书,亦或许称之
为感悟更为贴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