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纲要(一年级下)
课程名称:数学设计者:
适用年级:一年级开发时间:2019.3.2
教材来源:《数学(一年级下册)》,青岛出版社课时:60课时
【课程背景】
一、数学素养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二、课程标准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
的运算技能,能正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在运用数及适
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经历
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
在
从物体中抽象出集合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
体验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会独立思考问题,表
达自己的想法。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
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体验与他人合
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在他人帮助下,
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了解数学可以表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认识钟表,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
图形,100以内的加减法(一),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减法(二),厘米、米的认识,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选择学习素材,通过学生对知识的
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
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本册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数的认识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
上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接触100以内的数对于学生100以内数的
认识来说相对简单。
认识图形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等立体图形的基
础上教学的,是平面几何图形的起始单元。
100以内的加减法是学生在掌握了20以内加减法、两
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口算和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认识钟表、人
民币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统计是第一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通
过实物、活动操作让学生真正理解。
【课程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能正确地认、读、写100以内的数。
并能认识计数单位“百”,知道100以
内数的组成和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会计
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2.在现实情境中,能正确认识整时、快到几时和刚过几时。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4.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含义,知道1米=10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6.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
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喜欢学习数学,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
1.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
2.教师自制的相关教学ppt,教学评一体的教学设计。
3.家长帮助制作、准备的学具(正方体图块,长方体色块,钟表模型,人民币票样,刻度尺等)。
二、教学建议
1.本学期继续根据集体备课研讨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和三效课堂“四环节一评价”基本式进行课堂教学。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2.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图,将鲜活的情境图编成有趣的故事,把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情境贯穿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小棒和计数器,通过动手摆一摆,数一数,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数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弄清算理,掌握算法。
4.图形与几何(认识图形和米、厘米的认识),可以利用实物和模型,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认真观察思考,形成长度观念,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5.统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收集相关的数据并进行整理,体验收集数据方法的多样性,能用统计图表整理的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评价】
一、评价方式
学期总评成绩=过程评价成绩(30分)+结果评价成绩(70分)。
1.过程评价(30分)
过程评价(30分)=课堂表现(10分)+过程作业(10分)+四清(10分)
2.结果评价(70分)
结果评价主要以综合纸笔测验评分为准。
结果评价=期中考试成绩(20分)+期末考试成绩(50分)。
(注:期中及期末考试满分均为100分,折合相应分数计入)
二、评价结果处理
以上两项内容百分制计算,所有成绩最后将转化为对应等级:优(90及90以上)、良(80-89分)、合格(60-84分)、不合格(60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