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神经系统

第六章 神经系统


(二)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器官 交感神经
心跳加强;腹腔内脏血管、皮肤血管以 及分布于唾液腺与外生殖器官的血管均 收缩,脾包囊收缩,肌肉血管可以收缩 (肾上腺素能)或舒张(胆碱能)
副交感神经
循环系统
心跳减慢,心房收缩减弱; 部分血管(如软脑膜动脉与 分布于外生殖器的血管等) 舒张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膜腺分泌 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液、胰液 分泌,促进胃肠运动和使括约肌 舒张,促进胆囊收缩
(三)下丘脑对多种功能的调节 ①调节内脏活动:内复侧-交感;外侧-副交感 ②调节体温:体温调节中枢,热敏神经原和冷敏神经原,下丘 脑起最主要的控制作用; ③调节摄食行为:下丘脑外侧区存在摄食中枢,腹内侧核存在 饱食中枢。两者可交互抑制,对血糖水平特别敏感(葡萄糖感 受器)-糖浓度恒定理论。 ④水平衡调节:外侧区-饮水中枢;下丘脑内存在着渗透压感受 器,能按血液的渗透压变化来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三、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控制
脑干:延髓+脑桥+中脑
(一)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在脑干部分,有一类形态不一、分化较差的中间神 经元相互连接形成错综复杂的一种犹如网状的组织,称为网状 结构。 上行系统、下行系统 脑干网状结构 对脊髓反射活动的 调节通过下行系统 来实现,具有抑制 和易化两种作用, 所在的区域分别称 为抑制区和易化区
α运动神经纤维-支配梭外肌纤维; α 和γ的协同活动:在正常运动中, α 和γ是同时受到刺 激的,这种现象叫做α 和γ的协同活动
γ-环路:γ纤维-梭内肌-感受器-α运动神经元, 正反馈,缓慢效应 γ运动神经原的生理意义:使肌肉保持一种比较稳定的 张力,而不是一种断续式的收缩。
2.腱器官 高尔基腱器:位于骨骼肌与肌腱的接头处,感受 张力的变化。 腱器官的传入冲动经传入神经兴奋中间神经原, 后者使支配腱器官所在肌肉的运动神经原产生抑制, 从而防止过分的收缩,另一方面,中间神经原的活动 也使相应的拮抗肌兴奋,进一步使承受重力牵拉的肌 肉免于过分剧烈的收缩,这一反射称为腱反射。 生理意义:调节肌肉的张力。
二、中枢神经系统对自主神经活动的控制
(一)脊髓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部 分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胞体位于脊髓灰质侧角,或相当于侧 角的部位。
(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延脑:发出的自主神经纤维支配头部的所有腺体、内脏器官的 活动。生命中枢 脑桥:上端1/3区域存在呼吸调整中枢 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一般4区控制四肢远端肌肉,6区控制四肢近端肌肉
运动区对躯体运动控制的特征: ①交叉支配,但面部大多属双侧性支配,咀嚼 及喉部均受双侧运动区支配; ②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一定的运动区支配一 定部位的躯体和四肢,在空间方位关系上呈现 头足倒置式的安排; ③身体的不同部位在皮层所占的代表区大小不 同,取决于支配器官的运动精确和复杂程度; ④以适当强度电流刺激运动代表区的某一点, 只会引起个别肌肉收缩,或某块肌肉得到一部 分收缩,而不是肌肉群的协同收缩。
第三节 自主神经系统
一、自主神经系统概述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一般结构特征
自主神经系统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从中枢发出 的自主神经在抵达效应器官前必须先进入外周神经节,经交换 神经元再发出纤维到达效应器官。有交感和付交感神经之分。 (图) 由中枢发出的纤维叫节前纤维(preganglionic fiber);而 由外周神经节发出的纤维叫节后纤维(postganglionic fiber)。
迷路紧张反射-头部位置改变→ 耳蜗内的前庭器官
2.翻正反射 将动物肢体翻转,它可以迅速翻正,恢复直立,此种反射 称为翻正反射。先头部后躯体
四、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大脑的感觉和运动皮质是肢体运动控制的最主要中枢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
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4区);运动前区(6区) 单位:皮层功能柱 功能
三、中枢神经系统环路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一个神经元轴突可通过其轴突末梢分支与许多神经 元建立突触联系,此种联系方式称为辐散。
传入神经元的主要联系方式
2.聚合:许多神经元通过其轴突末梢共同与同一个神 经元建立突触联系
传出神经元 的主要联系方式, 也是传出神经元 最后公路原则的 结构基础。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实现躯体反射的最基本中枢 脊髓反射-只需要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 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 (一)牵张反射 当一块骨骼肌受到外力牵引而伸长时,它能够反射性地发 生收缩,这种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1.相位牵张反射:快速牵拉肌肉,兴奋了肌梭中的初级转入终末 而引起的。如膝反射。
⑤调节腺垂体的分泌功能:促进或抑制某种腺垂体激素的分泌
⑥调节情绪变化和行为反应:刺激不同区域会引起不同的情绪 和行为反应; ⑦对生物节律的控制: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可能是生物节律控制 中心。
锥体外系统--皮质起源的神经纤维,下行中经 过纹状体、中脑红核和黑质、脑干网状系统、小脑而 不经过延髓的锥体。分为锥体外系统和皮层起源的锥 体外系统。 锥体外系统主要的下行通路 1)皮层-纹状体-中脑运动系统 2)皮层-桥脑-小脑运动系统:信息下行中经小脑的 处理和校正。
锥体外系统包括两个重要的反馈环路:①基底神经核→丘 脑→皮层→基底神经节;②基底神经节→脑干神经核→丘脑→ 皮层→基底神经节
2.紧张性牵张反射:被动弯曲关节激起,由肌梭中的次级传入终 末兴奋引起。如重力的作用引起的伸肌紧张性牵张反射。
3.脊休克
脊髓被横断后,断面以下节段暂时地丧失反射活 动能力,骨骼肌以及内脏反射活动受到完全抑制或减 弱,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脊休克的主要表现是: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 骨骼肌的反射消失、肌肉紧张性减弱或消失;外周血 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粪、尿潴留。经 过一段时间后,以脊髓为反射中枢的一些反射可逐渐 恢复,恢复的速度与动物的种类有关 产生原因:断离的脊髓节段失去了高级中枢的调 节性影响,特别是来自大脑皮层、脑干网状结构和前 庭核的易化作用。
(三)脑干对姿式反射的调节
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节不同部位 骨骼肌的张力,引起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 相应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 1.状态反射 由于动物躯体和头部在空间位置的变更,导致有关部位本 体感受器以及前庭器官的兴奋,引起肌肉,特别是四肢伸肌张 力发生变化的反射活动称为状态反射。 颈紧张反射-颈部各关节和肌腱的本反射产生的作用相反,因此将 高尔基腱器官引起的反射称为反牵张反射。
(三)屈肌反射 以捏夹、灼热等疼痛或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动物肢体时, 即会发生相应部位关节的屈肌收缩,这种反射活动称为屈肌反 射。 伸肌反射 交互抑制:当支配某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接受某种传入 冲动发生兴奋,而支配其拮抗肌的神经元同时则受到抑制,这 种生理活动现象称为交互抑制。 对侧伸肌反射:一侧伤害性刺激引起同侧屈肌反射,同时 引起身体对侧出现伸肌反射,这种越至肢体对侧发生的反射称 为对侧伸肌反射。
(二)运动传导通路
(1) 锥体系(皮质脊髓束)
大脑皮层(Beta细胞和锥体细胞的轴突形成锥体束)→ 延髓(80%交叉,锥体交叉) →脊髓(皮层脊髓侧束),主 要控制支配前肢运动的神经元。不交叉的纤维形成皮层脊髓前 束,到脊髓胸段后才交叉到对侧。
主要功能:控制精确复杂的随意运动
(2)锥体外系(多级神经元运动系统)
主要功能:调节肌紧张以及协调肌群的收缩活动。
(三)基底核的功能
• 纹状体(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位于大脑皮层底部髓 质内,紧靠丘脑背外侧 1、一方面可以调 节脑干水平以下的运动 神经原的兴奋性,另一 方面又可以经上丘脑影 响大脑皮层对运动的控 制 2、主要机能:抑 制全身肌紧张 3、参与认知、动 机、注意和条件反射的 调节
呼吸器官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 促进括约肌收缩,抑制胆囊活 动 促进肾小管的重吸收,使逼尿 肌舒张和括约肌收缩,使有孕 子宫收缩,无孕子宫舒张
使虹膜辐射状肌收缩,瞳孔扩大; 使睫状体辐射状肌收缩,睫状体环 增大;使上眼睑平滑肌收缩
消化器官
泌尿生殖 器官

皮肤 代谢
使逼尿肌收缩和括约肌 舒张
肌梭的神经支配: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 Aα(Ⅰa)-较粗,螺旋状末梢,末 梢终止于核袋区赤道部分;初级传入纤 维终末;动态牵拉敏感; Aβ(Ⅱ)-较细,花支状末梢,末梢终止 于核链纤维核袋区的外侧;次级传入纤 维终末;静态牵拉敏感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 γ-肌梭运动纤维,支配梭内肌纤维, 使横纹部分收缩;动态γ运动轴突-核 袋纤维;静态γ运动轴突-核链纤维
第六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细胞结构和功能
一、神经元 (一)神经元的结构 胞体 突起
(二)神经元的功能分类
(1)感觉神经元 (2)中间神经元 (3)运动神经元
(三)神经纤维的分类
传导速度:A B C
直径:Ⅰ Ⅱ Ⅲ Ⅳ
二、神经胶质细胞
数量:1013,无轴突,缝隙连接 种类: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小胶质、室管膜细胞
使虹膜环形肌收缩,瞳孔缩小; 使睫状体环形肌收缩,睫状体环 缩小;促进泪腺分泌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
促进糖原分解和肾上腺髓质分泌
促进胰岛素分泌
1.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
(1)紧张性作用:在静息条件下,自主神经纤维经常都 有低频的神经冲动传出到效应器,这种现象称为紧张性作用; (2)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拮抗作用; (3)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协同作用。 2.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和受体 节前纤维:Ach,N1受体 节后纤维: 交感:NE, α β 副交感:Ach,M型受体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由它的轴突分支所支配的全部肌 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二)肌梭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 1.肌梭 由2~12根梭内纤维组成,两端有横纹,受γ运动神经元 支配,中段膨大,无横纹,为核袋区。梭内纤维有两种: 核袋 纤维:两条,细胞核集聚在核袋区; 核链纤维:四条,细胞核 排成链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