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选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力的合成》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4节。
“等效替换”的方法,是高中阶段常用的方法之一,将会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对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平衡、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这节课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启力的分解和力学的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因此这节课在物理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上说,学生更习惯于没有方向的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在初中只接受过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问题,升入高中后,开始接触矢量的概念。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而一旦过了这一关,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因此放慢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保障。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切身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也才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物理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3)要求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及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
(1)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法与学法
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合成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要让学生能接受平行四边形定则就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去得出结论,这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节课选择以探究实验法为主进行教学,同时辅以启发式教学。
本部分知识,对学生而言要多联系实际,深刻的体会矢量的合成法则的等效性,以实验为载体,主动探究,互相协作,分析讨论,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四、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①木板1块;②白纸1张;③图钉5枚;④橡皮条1根;⑤细绳2根(两端做好套);⑥弹簧秤2个;⑦铅笔1支;⑧量角器1把;三角尺1-2把;⑨
钩码若干;
五、【教学流程图】
引入讨论等效实例
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力的合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讨论与交流实验设计思路
教师指导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六【教学过程】
评论与交流
反馈应用分析实验数据
总结
教学过程
知识生成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合力分力合力创设
概念情境
合力
大小提出
方向问题
猜想
等效
拉纤、提水引出合力与理解概念找出关键点:
分力的概念效果相同
提水:大人用的力与两
小孩用的力在大小和方学生猜想
向上有着怎样的关系
呢?
生活中和教学中遇到
替列举的利用等效替代来解理解等效替代法
代法
排除
算术提出
加法问题
思想
尝试
决问题的例子
提水的例子中:如果大
人的力是200N,两个小思考与讨论
孩的力数值相加正好也
等于200N吗?
设计提出
实验问题
通过什么方法可以求出
几个互成角度力的合力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尝试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呢?
若有下列器材:一根橡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点拨皮条、两个弹簧测力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力的合成设计
实验
方案
学生
实验
得出
结论
设疑
指导
点拨
引导
动画
显示
细线木板、钉子等。
怎样设计实验求出几个
互成角度力的合力呢?
教师巡视解惑
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
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
箭头端连接。
教师引导整理得出平行
四边形定则(附动画)
交代所有的矢量均遵从
怎样设计实验方案?
怎样保证合力与分力等效?
力的大小怎样知道?
力的方向怎样确定?
还需要什么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记录合力,分力,及分力方向
观察所画的合力与分力图得
到启示
改变分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复
实验看结论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总结
例题图解法
计算法
这一定则
共点力F=45N方向水平
1
向右,F=60N方向竖直
2
向上,用两种方法求这
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
和方向
学生动笔
规范作图
独立完成
然后小组讨论
知识生成
力的合成合力
的
取值
范围
多个
共点
力的
设疑
播放
动画
设疑
播放
教师活动
如果两个分力F1、F2,
他们的夹角不定,求其
合力的范围?(用作图
法)动画显示
怎样求多个共点力的合
力
图像演示
学生活动
同学们用作图法得到
学生观察
思考
讨论
观看
共合力
概念
注意
设疑
设疑
什么样的力士共点力?
掌握共点力概念时应该自学
点事项注意什么问题?回答
问题
力定则
适用设疑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
适用条件?
条件
小结知识提问
点滴补充学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本节课学到了
什么?相互交流
学生自检
题号1
2
题目
.两个共点力F1、F2的合力为F,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A.合力F一定大于任一个分力
B.合力的大小既可等于F1,也可等于F2
C.合力F有可能小于任一个分力
D.合力F的大小随F1、F2间的夹角增大而减小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最大为15N,最小为5N,则这
所考察知识点两个力的大小分别为____N和____N。
3已知有两组力,每组力中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
(1)4N、3N、5N;(2)8N、4N、3N.
求它们的合力大小的取值范围.
作业布置:1、课后完成教材第64页“问题与练习”第2、3题。
2、《三维设计》P55课堂双基落实
七、教学设计说明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坚持“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拓展;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给一个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展示”的教学理论;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