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一千八百年前,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大破曹操率领的百万水陆大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运用火攻、以弱胜强的战争之一,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

●历史简介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立即开始为南征做好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军事上:建造了玄武池训练水军,派遣张辽、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同时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上表天子封马腾为卫尉,封其子马超为偏将军,继续代替马腾统领部队,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作为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政治上:罢三公,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捏造罪名杀了多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政敌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威。

公元208年,曹操带了20万大军(对外号称 80万)南下。

刘备退守湖北武昌,此时他只有军士两万多人。

在军师诸葛亮的建议下,他决定与孙权共同抗曹。

诸葛亮向孙权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疲惫不堪;荆州的降兵最多不过七八万人,而且心存恐惧,斗志低落。

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惧,只要动用精兵五万,就足以打败它。

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孙权更加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

于是便拨精兵3万,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军与刘备会师,共同抗击曹操。

●战役概述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决战。

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

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

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仓促率军民南撤。

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

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

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

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

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

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

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

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作战地图●双方主要人物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

曹操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曹操也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孙权(182-252)东吴太祖大皇帝,字仲谋,祖籍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生于下邳(治今江苏睢宁西北)。

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

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任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刘备(公元1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

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汉末三国时东吴名将,相貌英俊、有“周郎”之称。

周瑜精通军事、善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东吴军与刘备军联合,在赤壁以少胜多、击败曹操南犯大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然而,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赤壁之战前后过程分析孔明舌战群儒,孔明设计说服周瑜合力攻打曹操,定下火攻,蒋干盗书,借曹操之手杀了蔡瑁张允,之后是孔明草船借箭,蔡中蔡和诈降,周瑜与黄盖合演苦肉计,阚泽献诈将书,蒋干遇到庞统,引荐给曹操,庞统献连环计,孔明借东风,孙权周瑜火烧赤壁。

1.蒋干盗信,曹操错杀二将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有些三国历史研究学者是怀疑的。

但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曹操没有错杀蔡瑁、张允二将,他会不会就能赢得战争呢?士兵的训练向来就不是件容易事,尤其是这种水性的训练,比如游泳或平稳地站在船上战斗战斗更是相当困难,没有个半年几年是根本练不成的。

至少在曹操开始打的时候是绝对不可能训练成的。

所以就算他们没死而继续带队,士兵也照样会因为不习水性而失败。

2.草船借箭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我们不做讨论。

事实上无论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周瑜的目的(寻求借口),还是战争中武器使用的情况来看。

诸葛亮借箭都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3.黄盖诈降我们知道周瑜对此采用的计谋就是火攻,这点是不用怀疑的。

而黄盖诈降正是为执行火攻创造条件,利用燃着的船只接近曹军的船。

很显然要接近敌军的船又不引起敌军怀疑,就必须想办法,黄盖的“投降”就是办法。

就算不是黄盖“投降”,也定会有别人采用类似的方法。

4.苦肉计到底有没有“周瑜打黄盖”这个事情,现在同样有人提出过疑问。

这个事件其实就是让曹操相信“黄盖和周瑜已经决裂”,这样他才会接受后面黄盖的投降。

事实估计曹操并不是很了解黄盖,这样黄盖写了这封信他还是会相信的。

这个事件要说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不是不发生这个事件,“黄盖投降”这个事件就是不可能的了。

5.庞统献连环计小说是说庞统向曹操献的连环计,也有人认为是曹操自己连上的。

但我认为,就算没有庞统的献计,曹操又没想到这个;这样东吴他们对付的就是一群摇摇晃晃、晕头转向的士兵岂不是更容易,也许不用火攻就能对付得了了。

如果想稳住士兵,在很短的时间内除了这个办法(连船)不知道还有别的没有,而且周瑜他们想出火攻的办法也是看到曹操他们连环之后才考虑到的。

6.借东风除非你真的信鬼神,否则这个事件的真实性是没有讨论的余地的。

关键就要注意在那个季节刮东风(东南风)是有可能的。

7.火烧赤壁按照周瑜预先设计好的方案,黄盖让燃着的船冲向曹军连起来的船,由于黄盖诈降在前,开始并没有引起曹操的怀疑,仗着东南风势曹军的船立刻着了起来。

然后周瑜趁势发兵,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跑。

●参战双方兵力孙刘联军:5万;曹操军:20万(号称80万)。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胜曹操!●战役经过七月,曹操采用其首席战略顾问尚书令、侍中荀彧“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的策略,自己亲率大军南征荆州,向宛城、叶县进发。

另遣扬武中郎将、谏议大夫曹洪等诸将从东面的小路发动奇袭。

八月,荆州牧刘表病死,其次子刘琮继位。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

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

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

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5000,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并获徐庶之母,迫徐庶来归。

张飞率20骑断后,拆长坂桥,勒马横矛,令曹军疑惧,刘备方得脱险,东奔汉津(今钟祥境),恰遇关羽船队,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万余人接应。

刘备军顺汉水至夏口,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对联刘举棋不定。

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疲惫不堪,必生疾病;天气盛寒,马无藁草;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中原士卒舍弃骑兵的优势,却不习水战。

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但已久战疲惫,而新得刘表降卒的七八万人,却心怀猜疑。

因此只要有五万精兵就可以战胜。

这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

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

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

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

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

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

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

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

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

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

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

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

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

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

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

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行军路线曹操行军路线:曹操是从许昌全线出击,基本是以压制性的态势进击荆州,也正是这个态势吓跑了刘备,唬降了刘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