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起步,从看图写话开始
小学低年级的看图写话,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某种角度去说是小学作文的奠基工程;是顺利迈上中年级作文的阶梯;更是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播撒下了文学的种子,等待着恰当的时机,破土而出。
看图写话,作为低年级写话的一种训练形式,有其自身的魅力和作用。
1包罗万象,有话可写
很多小学生害怕作文,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无米下锅。
习作时,搜肠刮肚,绞尽脑汁,总还是觉得没什么可写。
暂且不论,学生的选材的能力,先来说一说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人精辟的概括为:两点一线,不无道理。
学校、家里和上学路上,几乎成为了学生全部。
拥抱自然,接触社会,社会实践,嬉戏玩耍的时间少之又少,远离的多姿多彩的生活。
也难怪学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铅笔头,也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
看图写话中精美的图画,与同学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有活泼可爱的大熊猫,有美丽善良的喜羊羊,有精致美观的文具盒,有充满生机的春天,有快乐的节日,有展翅腾飞的未来小汽车,有富有童真童趣的故事……图中有物、有景、有人、有事、有童话、有梦想。
生活的绚丽多彩,图画都可以一一描绘出来。
面对着这样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同学们会爱不释手,喜上眉梢,何愁没有素材可写呢?
2源于生活,有趣愿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愉快学习,饶有兴趣地轻轻松松地作文,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留个不歇。
”看图写话中的内容,可以说是生活的缩影,加工后的再现。
看后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有一种亲近感。
就是把现实生活中周围的人和物,一年四季的美景,身边发生的事情,乐此不疲的游戏活动,百听不厌的故事,充满童真童趣的梦想……稍作加工提炼,绘制出学生们喜爱的画面。
在学生眼里,画中的人物就好像是自己周围小伙伴或者就是自己;画中得事情和活动,自己好像也亲身经历过……这些图画犹如简短的动画片,更能激发起学生创作的乐趣,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3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课标》中有这样一段话: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二年级的学生,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思想认识,明辨是非的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
看图写话具备育人功能。
图中的很多人物身上具有优秀的品质,他们勤劳勇敢、聪明机智、乐于助人、关爱他人、孝敬父母。
图中也有很多故事,启迪人的智慧,感动着幼小的
心灵,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
故事只要细心挖掘,适度启发引导,而且完全可以能担当起这个重任。
在很多看图写话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
比如在《小白兔看书》中,小白兔不听山羊伯伯和小鹿姐姐的劝告,在草地上躺着看书,在强烈的阳光下看书,结果患上了近视。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们要注意用眼卫生,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还比如在《小猴学特长》中,小猴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三心二意、怕苦怕累,轻言放弃,结果学无所成,一无所获。
告诉小朋友们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勤学苦练,才能学有收获。
对这些图画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可以作为隐性目标自然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的。
虽然不安排专门的时间,设计专门的环节有意识地凸显,也没有特意用语言来说教,但学生在内观察、想象、表达、写话的过程中,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客观上也在接受思想情感教育,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
4渗透写法,夯实基础
法国哲学家和科学方法论者笛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一句句至理名言无不传达这样的信息——方法的重要。
当然不是在强调:在小学低年级看图写话教学中,要把写作方法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上,而轻视其它的教学内容。
小学作文的写作方法不胜枚举。
描写的方法就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修辞的方法就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谋篇布局的方法就有:首尾呼应、开门见山、详略得当、
总分总……这些写作上的专业术语在中高年级作文和阅读课上,高频率地被使用着。
在我们低年级看图写话中,有些教师谈“法”色变。
为了防止越位的很好办法就是渗透写作的一些方法,深入浅出,把一些写作的专业术语改编为通俗易懂的儿童语言。
或者把这些专业的写作术语借助图画转化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就可以了,学生仔细观察图,合理想象,回答了这些问题,潜移默化中就掌握了一些写作的方法技巧。
例如教学《小猴学飞》时,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小猴看见老鹰在天空展翅飞翔,他是怎么想的?”“当老鹰飞到树旁,他又是怎样问的?”“小猴爬到上顶上是怎样学飞的?”这些问题的指向当然就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了。
渗透写法,长期训练,一定会为低中年级的作文衔接,打下扎实的基础。
5激活存储,学以致用
课标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品味出在小学语文中识字只是一种手段,而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识了一定数量的字,积累了一些词语,就可以去尝试阅读,就可以去大胆写话,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了。
识字,要求达到"四会"(会读、会写、会说、会用)的字,即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能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
在“四会”中,第四会最为重要,也是识字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当然难度也最高。
看图写话,从某个角度来说是识字教学的延伸,是巩固识字、运用识字的演练场。
当学生观察一幅幅生动可感的图画后,学
生就会主动打开头脑中词语宝库的大门,选择恰当的词语与图相匹配,沉睡的词语被激活了,然后学生连词成句,描述图画,教师再做好语言医生的工作,随机点拨纠正,学生在尝试练说中,选用的词语会越来越准确,越来越生动。
6据图训练,培养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有意观察能力是十分欠缺的,他们看到一幅图往往走马观花,毫无头绪,不知该如何下手,可以说不细致、无顺序。
例如,在教学看图写话《小白兔看书》时,有许多同学观察不细致,就忽视了第三幅图左上角的太阳,结果学生就说:小白兔躺着看书累了,就坐起来看书(原意是:小兔在强烈的阳光下坐在草地上看书)我们知道坐着看书与它患上近视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这就是没有仔细观察,导致与原意相差甚远。
在看图写话中,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根据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
首先引导他们看图要有顺序,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从中间到四周。
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先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再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的思想,以及他在干什么,想什么;还要观察周围环境,弄清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等。
使学生做到言之有序,使整幅图或多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看图说话、写话所展示的图画内容,往往是事件的某一部分、“一瞬间”的情景。
不像电影和动画片的画面前后衔接的十分紧凑。
一看便知故事的内容。
图与图之间,一幅图之内,留白很多,有些必有的情节并没有展现出来。
有些内容更是无法呈现的,像图中的人物说了什么、怎样想的。
这些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学时,教师要抓住图画中得空白点,引导学生依据画面的意思,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适当的画面,把事情写完整,写具体生动。
想象力会在多次的训练中得到提升。
如教学看图写话《智斗大狮子》,就可以提出几个支架问题,启发学生想象。
首先启发学生想象小花猫为什么愁眉苦脸?遇到了什么危险或困难?再启发学生想像小白兔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智斗大狮子,它跟大狮子是怎么说的?然后想象故事的结果。
以此来丰富画面的内容,补充画面的情节,让画面上静止的物变得富有生气,从而编成一个具体生动的故事。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并围绕图意进行合理的想象之后,下一步就要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了。
说是写的前奏,当学生经过思维加工把图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时,此时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最佳时机。
教师要鼓励表扬,适时点拨,启发引导,及时订正,必要时还可以亲自下水,为学生示范。
总而言之,是让学生各抒已见,
畅所欲言,使学生乐于发言,敢于发言,学会发言。
说的过程是整理思路和加工语言的过程。
一番充分的练说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抓住重点,确定好详略。
由说到写水到渠成,学生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积极投入到“写”的活动中去。
这样,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把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路是弯弯曲曲,费时费力;有的路坎坷泥泞,困难重重;有的路笔直通畅,路程最近。
在我们苦苦地探寻小学生作文起步最佳之路时,我欣喜意识到作文起步,应该从看图写话开始,就是一条笔直通畅、路程最近,通向作文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