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学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遗传学期末复习资料汇总

遗传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隐性上位:在两对互作的基因中,其中一对隐性基因对另一对基因起上位性作用。

2.转换:3.易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的染色体片段转移的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

4.性反转:是指生物个体从一种性别特征转变为另一种性别特征的性别转变现象。

5.连锁遗传:是指同一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以及它们所控制的性状结合在一起传递的现象。

6.母性影响: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型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而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导致子代的表型与母体基因型相同的现象。

7.相引相:一亲本的两对等位基因均为显性,另一亲本的两对等位基因均为隐性,这样的杂交组合称为相引相。

8.表现度:是指杂合体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个体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9.中断杂交技术:是指根据供体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顺序和时间绘制连锁图的技术。

10.两点测交:两点测交是测定基因间距离的基本方法。

它是以两个基因为基本单位,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的试验结果来计算两个基因间的重组值,从而对基因进行定位的方法。

11.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将遗传信息从一个细菌(供体)转移到另一个细菌(受体)的过程。

12.同源染色体:是指一对形态、大小、结构、功能和来源都相同的染色体。

在二倍体生物中,每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

13.复等位基因:是指在群体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存在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这种现象叫复等位现象。

14.三点测交:三点测交是基因定位的常用方法,它只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就可以同时确定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顺序和位置。

15.母系遗传(细胞质遗传):是指由细胞质中的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也称为核外遗传或非孟德尔遗传。

16.转化:细菌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不同基因型细胞的DNA,并将此外源DNA片段通过重组整合到自己的染色体组中,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变化的现象。

17.不完全显性: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表现双亲性状的中间类型的现象。

18.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性连锁。

一般特指X或Z 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

19.倒位:是指一个染色体上同时出现两处断裂,断裂后中间的染色体片段扭转180°重新连接起来而使该片段上基因的线性排列顺序同原顺序相反的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类型。

20.广义遗传率(力):是指遗传型方差占表型方差的百分比,可作为杂种后代进行选择的一个指标。

21.杂种优势: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越于双亲的现象。

杂种优势所涉及的性状大多为数量性状。

22.XY型性别决定:是指雄性个体含有两条异形的性染色体XY的性别决定方式。

23.不完全连锁:是指杂种个体的连锁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的遗传现象。

24.完全显性: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只表现出其中一个亲本的性状,而另一个亲本的性状没有得到表现的现象。

25.真实遗传:子代性状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26.接合:是指通过供体细菌细胞与受体细菌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而发生的单向遗传物质转移的过程。

27.测交:是指杂交一代与相应隐性纯合类型进行的杂交。

28.减数分裂:是发生在配子成熟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由两次分裂组成,分裂过程中,DNA只复制一次,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相比减少一半,利于维持有性生殖的生物上下代遗传稳定性。

29.显性基因:显性基因是指基因型处于杂合状态时,能够表现其表性效应的基因30.连锁遗传图:二、选择题1.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0的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为(B)A.5B.10C.20D.402.芦花鸡的毛色遗传属于(B)A、限性遗传B、伴性遗传C、从性遗传D、性影响遗传3.下列组成的两种细菌混在一起了:thr﹣leu﹣arg﹣met﹢和 thr﹢leu﹢arg﹢met﹣,经过一定时间,将混合体置于基本培养基上,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出来的重组菌落的基因型是(D)A、thr﹢leu﹣arg﹢met﹣B、thr﹣leu﹣arg﹣met﹢C、thr﹣leu﹢arg﹢met﹣D、thr﹢leu﹢arg﹢met﹢4.减数分裂中,引起遗传变异的现象是( B D )A、同源染色体的配对B、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单体的交换5.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 (W)存在时,则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

现有基因型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C )A.4种,9:3:3:1 B.2种,13:3 C.3种,12:3:1 D.3种,10:3:36.对某生物进行测交实验得到4种表现型,数目比为58:60:56:61,则此生物的基因型不可能是(三对基因自由组合)(D) A.AaBbCC B.AABbCc C.aaBbCc D.AaBbCc7. 下列有关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 D)A.有些生物没有X、Y染色体 B.若X染色体上有雄配子致死基因b,就不会产生X b Y的个体C.伴性遗传都表现交叉遗传的特点 D.X、Y染色体不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8. 当符合系数为0时,一个单交换发生,在它邻近发生一次单交换的机会将(C)A.减少B.增多C.没有D.再发生一次9.在果蝇中,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控制这种眼色的基因是伴性遗传的。

用纯合基因型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F1表现:(C) A.♀红眼,♂白眼 B.♂红眼,♀白眼 C.♀♂均为红眼 D.♀♂均为白眼10. A、B是具有显性互补效应的两个独立遗传的基因,杂合体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的分离比例是(C)A.9:3:4B.9:3:3:1C.9:7D.15:111. 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感锈病(r)为显性,现以高秆抗锈×矮秆感锈,杂交子代分离出15株高秆抗锈,17株高秆感锈,14株矮秆抗锈,16株矮秆感锈,可知其亲本基因型为(C)。

A. Ddrr×ddRrB. DdRR×ddrrC. DdRr×ddrrD. DDRr×ddrr三、判断题1.不完全连锁的形成来自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

(×)非姐妹染色体2.一个父亲为色盲的正常女人与一个正常男人结婚,他们的孩子表现型为女儿正常,儿子全为色盲。

(×)3.一玉米果穗上的子粒是白色的,但在成熟期若将它暴露在阳光下就变成红的,说明这种玉米籽粒颜色由环境决定。

(×)4.细菌实现遗传物质重组时,转化是吸收裸露的噬菌体DNA分子,转导是获取噬菌体颗粒。

(×)5.F+×F—接合中,F+的F因子转移到F—中去了,因而使原来的F+变成F—,使原来的F—变成F+。

(×)6.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方式有XY型,XO型,ZW型,ZO型。

()7.一血型为A的妇女控告一血型为B的男人,说他是她孩子的父亲,她孩子的血型为O,法院驳回了其起诉。

(√)对。

因为A×B→O,说明该男子可能是孩子的父亲,但据此确定父子关系证据不充分。

8.当并发系数为1时,1个单交换发生。

在他邻近发生一次单交换的机会将再次发生。

()9.数量性状的遗传中:群体平均数度量了群体中所有个体平均表现;群体方差和标准差度量了群体中个体的变异程度。

()10.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会引起遗传变异现象。

()11.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中:有些生物无X、Y染色体,X、Y染色体不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12.当并发系数0<c<1时,一个单交换发生,在他邻近发生单交换的机会将会减少。

()13.连锁基因距离越大,连锁强度越低,交换频率越高。

()14.交换值有相对稳定性,常用该交换值表示相对距离。

()15某一数量性状遗传受多基因控制。

()16.不完全连锁形成是由于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

()17.Hfr与F-菌株杂交结果:F-菌株最终没有变成F+菌株,只是形成部分二倍体。

()18.F+与F-结合,F+的F因子转移至F-中,因而原来的F+不变,F-变为F+。

()19.Hfr与F-菌株杂交频率比F+与F-菌株杂交频率高。

()20.上位作用与显性作用的本质不同。

()21.控制某一数量的等位基因间无明显的隐性关系。

()22.缺失环和重复环形成的原因不同。

()四、填空题1.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记为2n,那么玉米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产生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n,染色体DNA 分子数目为2n2.水稻的体细胞有24条染色体,其连锁群数为12 。

3.某生物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能形成 4 个二价体和 16 条染色单体。

4在两对基因的互作中,经自由组合在F2代出现 2 表现型,其比为 9:7 ,这两对基因称为互补基因。

5.玉米2n=20,人2n=46,所以玉米有10 个连锁群,人有23 个连锁群。

6.在真菌连锁遗传试验结果中,有9个子囊对赖氨酸基因为非交换型,5个子囊对赖氨酸基因为交换型,则交换值等于187.连锁基因间遗传距离越大,连锁强度越小,基因间的交换频率越高。

8.一对基因影响了另一对非等位显性基因的效应,这种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称为上位作用。

9.适合度测验是比较实验数据与理论假设是否符合的假设测验。

如果查x2表得p>0.05,表明符合;如果p<0.05,表明不符合。

10.G.W.Beadle和E.L.Tatum以粗糙链孢霉为实验材料,根据对生化突变的研究于1941年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假设,从而把基因与性状联系了起来。

11. 已发现控制果蝇的复等位基因有14个之多,在一个正常的二倍体果蝇中,有_两_个成员同时存在。

12. 父亲AB血型,母亲O血型,他们的子女血型可能是A或B型13. 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各个等位基因,称为_复等位_基因。

14. n对独立遗传基因的杂合体,自交后代中基因型种类为3n15.外耳道多毛症的遗传属于限雄遗传。

个体自交,其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3种,12:3:1。

17.A、B是具有叠加效应的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自交后代分离比为9:6:1。

18.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连锁显性遗传。

19.小麦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感锈病r为显性,现高抗与矮感杂交,杂交子代高抗:15;高感:17;矮抗:14;矮感16,可知其亲本为DdRr×ddrr。

20.n对独立遗传基因杂合体,其自交后代表现型种类为2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