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答题要点
一、选择题
①材料题:通读材料,抓住题干中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②图表题:分析数据趋势,注意看图例
③经纬图题:熟悉各种类型地图,“看图定位法”
二、大题答题模式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地貌)、水源、土地、生态、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相对位置)风(狭管效应(加剧风力)/焚风效应(导致某地炎热))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劳动力、土地、资金、基础设施、交通、科学技术(冷藏保鲜技术)、投资者的爱好、地理优势(经济交通枢纽、靠近经济发达地区)
具体分析
一、自然地理:(自然条件)
气候:降水(丰富/较少/干旱)、气温(气候炎热/寒冷、温度升高/降低)、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小)、太阳辐射(逆温/云层的保温作用/地面辐射强弱)地形(地貌、地势):平原、盆地、高原、山地、鞍部、岛屿/半岛/群岛、河流沉积地貌(冲击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迎风坡/背风坡、(地势平坦开阔/倾斜/陡峭)
水源:河流(侵蚀、搬运、堆积作用)、高山冰雪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降水(提供充足的水源/引发洪涝灾害/旱灾/加剧水土流失)地下水(新疆的坎儿井)、湖泊(淡水/咸水)、海水淡化/向领国买水/对水进行循环利用
土地:土壤肥沃/贫瘠土质疏松/紧密
生态:植物(茂盛/稀疏)、动物(珍稀动物-动物保护区)、微生物(微生物分解产生大量有机质,土壤肥沃)、生态脆弱、生物多样性
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水汽能否深入内陆)、纬度位置(所在的气候类型带)、相对位置(位于某座山/某个国家的何方向)二、人文地理(社会经济条件)
原料:靠近原料产地(减少运输成本),原料丰富(可规模生产)
劳动力;劳动力充足/不足
土地:地价低(设置工厂土地成本低)
资金:资金充足(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产业创新)、经济发达/落后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协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旅游业:地区接待力强)
交通:交通发达,运输能力强,;海陆空交通便利
科学技术:(冷藏保鲜技术)-农产品(乳蛋奶花卉等)能及时送往市场,从而市场竞争力强、企业科学技术能力强-较高的产品自主研发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投资者的爱好: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归回乡投资发展
地理优势:地理位置优越(旅游地理)、经济交通枢纽、靠近经济发达地区,为某地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效应)、工业的集聚/分散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旅游地理答题模板
一、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①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特色和吸引力②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二、旅游资源游览价值的评价
1、评价旅游资源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会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①美学价值——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
②科学价值
③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人文景观而言
④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产业之一。
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
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优质、独特,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交通位置及其通达度
3.客源市场:旅游地与客源地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客源市场的重要因素。
因为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一般来说,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即主要客源地)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的价值要优于远离经济发达区的资源。
4.旅游地的接待能力(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接待力强)
5.旅游地的环境容量(可容纳多大的客流量)
四、旅游景区规划中一般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旅游资源的科学分析与评估,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2.旅游开发没有形成特色。
旅游区形象不明,游客市场及产品定位不准
3.旅游区空间布局不合理,中心区过多的接待设施不利于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
4.景区开发建设中,城市化的特征过于明显,人工建设痕迹太多,对背景环
境破坏严重。
5.旅游建设项目缺乏科学的论证,人造景观重复建设、内容雷同,在当地缺乏文化根基。
四、环境保护答题模板(常考题型)
1.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
1. 宏观性控制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 技术性控制对策。
如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促进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
3. 管理性控制对策,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二)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
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城市废水的防治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3.在缺水地区应积极将城市水污染的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
4.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
5.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三)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 1.发展节水型农业 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2.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
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
建筑工地控制扬尘
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
3.全球气候变暖
1、原因:①自然:全球气温处于波动上升期
②人为: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多,CO2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2.后果: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沿海陆地淹没,海水入侵,海浪侵蚀作用加强,洪水泛滥
3、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植树造林,全球合作
4.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开源:①修筑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②开渠引水――――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问题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
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
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
5.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
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②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③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
6.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
①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异大③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
④中低产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严重,加剧耕地不足
2、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山地多,平原面积小,干旱面积大
我国近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灾毁耕地
人为原因: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
我国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线以东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黑龙江、内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3、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
世界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
耕地供需矛盾实质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此矛盾的关键
7.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在解决土地现状与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时,采取的措施:
①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退化的防治
1、土地退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
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土壤侵蚀
8.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
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
青藏地区寒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