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阳修采桑子的主题

欧阳修采桑子的主题

欧阳修采桑子的主题 引导语:欧阳修的《采桑子》这首词想必有不少人都学过,那么你知道这首 词的主题是什么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主题 欧公在此词中借啸傲湖山而试图忘记仕途的坎坷不平, 表达了视富贵如浮云 的情趣。

词中用语平实却极有表现力。

采桑子·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好, 花坞苹汀。

十顷波平, 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 轩槛凉生。

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 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 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 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 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 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赏析 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 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 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 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 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而由此引 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 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 “飞


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再以上数句,通过落 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群芳过后”本有衰 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 感情线索贯穿全篇。

让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

而这就 是所谓的移情。

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 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

“笙歌散尽游人去, ” 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 “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 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 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 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 既觉有所失的空虚, 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而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 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 “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 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 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 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 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 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 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 尤其最后两句 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 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

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 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 不但不感伤, 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 宁静谧的美趣。

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 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全词取境典型,叙事抒情结合。

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意象鲜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