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发酵

第七章发酵


三、温度的控制
2. 温度的控制
❖工业生产上,所用的大发酵罐在发酵过程中一般不需要加 热,因发酵中释放了大量的发酵热,需要冷却的情况较多。
❖利用自动控制或手动调整的阀门,将冷却水通入发酵罐的 夹层或蛇行管中,通过热交换来降温,保持恒温发酵。
❖如果气温较高(特别是我国南方的夏季气温),冷却水的 温度又高,致使冷却效果很差,达不到预定的温度,就可采 用冷冻盐水进行循环式降温,以迅速降到最适温度。因此大 工厂需要建立冷冻站,提高冷却能力,以保证在正常温度下 进行发酵。
➢ pH对某些生物合成途径有显著影响。例如,丙酮 丁醇发酵中,细菌增殖的pH范围是5.5~7.0为好, 发酵后期pH=4.3~5.3时积累丙酮丁醇,pH升高则 丙酮丁醇产量减少,而丁酸、乙酸含量增加。又 如,黑曲霉在pH=2~3时产生柠檬酸,pH近中性 时,积累草酸和葡萄糖酸。谷氨酸发酵中,pH=7 或微碱时形成谷氨酸,pH酸性时产生N—乙酰谷酰 胺。
➢pH还会影响菌体的形态。例如,产黄青霉细胞壁
的厚度随pH的增加而减小;当pH低于6时,菌丝的
长度缩短,直径为2~3μm,当pH=7或>7时,直径为
2~18μm,酵母状膨胀菌丝的数目增加。pH下降后,
菌丝形态又恢复正常。pH还影响细胞膜的电荷状态, 引起膜的渗透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菌体对营养物
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形成。
10. 浊度 11. 料液流量 12. 产物浓度 13. 氧化还原电位 14. 废气中的氧含量 15. 废气中的CO2含量 16. 菌丝形态 17. 菌体浓度
第二节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第二节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细胞生长、产物合 成、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和生物合成方向等方面。
(三)、温度影响生物合成的方向。
例如,在四环类抗生素发酵中,金色链丝菌能同时产 生四环素和金霉素,在30℃时,它合成金霉素的能 力较强。随着温度的提高,合成四环素的比例提高。 当温度超过35℃时,金霉素的合成几乎停止,只产 生四环素。
(四)、温度影响发酵液的物理性质
温度除了影响发酵过程中各种反应速率外,还 可以通过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间接影响微生 物的生物合成。例如,温度对氧在发酵液中的 溶解度就有很大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 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减小,氧的传递速率也会改 变。另外温度还影响基质的分解速率,例如, 菌体对硫酸盐的吸收在25℃时最小。
(一)、温度影响微生物细胞生长 随着温度的上升,细胞的生长繁殖加快。这是由于生
长代谢以及繁殖都是酶参加的。根据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来看,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呼吸强度增加,最终 导致细胞生长繁殖加快。但随着温度的上升,酶失活的 速度也越大,使衰老提前,发酵周期缩短,这对发酵生 产是极为不利的。
(二)、温度影响产物的生成量。
四、溶解氧的影响
需氧发酵并不是溶氧越大越好,因为每一种发酵产物都有具体的C临界和 最适氧浓度,需通过实验来确定; 谷氨酸发酵,供氧不足时,谷氨酸的积累就会明显降低,产生大量的琥 珀酸和乳酸; 天冬酰胺酶的发酵中,前期是好气培养,后期需转为厌气培养(溶氧浓 度下降到45%时,就从好气培养转为厌气培养),可大大提高酶活;
pH值
培养过程中培 养液pH值的大 致变化趋势
培养时间
由此可见,在适合于菌生长及合成产物的环境条件下, 菌体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pH的能力,但是当外界条件变 化过于剧烈,菌体就失去了调节能力,培养液的pH就会 波动。
三、引起发酵液pH值异常波动的因素
pH值的变化决定于所用的菌种、培养基的成分和培养条件。
第七章 发酵条件及过程控制
第一节 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与控制参数
一、发酵工艺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微生物发酵的生产水平不仅取决于生产菌种本身的性能,而且要赋以合 适的环境条件才能使它的生产能力充分表达出来;
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如取样测定随时间变化的菌体浓度,糖、氮消耗及产 物,以及采用传感器测定发酵罐中的培养温度、pH、溶解氧等参数情 况,并予以有效地控制,使生产菌种处于产物合成的优化环境中。
二、溶解氧浓度单位
氧分压(mm Hg)
100%空气饱和水中氧分压是159mm Hg,多在 医疗单位中使用;
绝对浓度(mg O2/L或ppm)
用化学方法来测定,主要在环保单位使用;
饱和度百分数(%)
在发酵行业使用。
三、临界氧(C临界)
临界氧:满足微生物呼吸的最低氧浓度(呼吸临界氧)。对产物而言,
1、pH下降:
① 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碳源过多,特别是葡萄糖过量, 或者中间补糖过多加上溶氧不足,致使有机酸大量积累而pH下 降;
② 消泡剂加得过多;
③ 生理酸性物质的存在,铵被利用,pH下降。(糖类氧化不完全
时产生的有机酸,脂肪不完全氧化产生的脂肪酸、铵盐氧化后产生的 硫酸等 )
2、pH上升:

菌体 浓度





稳定期

衰亡期


指数期
时间(t)



延滞期

线
在分批培养过程中根据产物生成是否与菌体生长同步的关系,将 微生物产物形成动力学分为① 生长关联型 和② 非生长关联型。
对于非生长关A联(型葡产萄糖品异,构则酶) 宜缩短菌体的B对(数菌体生浓长度期),
对于生长关联型A产(品杀,念珠可菌素) 采用有利于细胞B生(长菌体的浓培度)
二、影响发酵温度变化的因素
产热因素:生物热(Q生物)、搅拌热(Q搅拌) 散热因素:蒸发热(Q蒸发)、辐射热(Q辐射)、显热(Q显)
发酵热(Q发酵)是发酵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Q发酵=Q生物+Q搅拌-Q蒸发-Q辐射-Q显
为了使发酵能在一定温度下进行,要设法进行控制。
三、温度的控制
1. 最适温度的选择
二、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规律
从产物形成来说,代谢变化就是反映发酵中的菌体 生长、发酵参数的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和产 物形成速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里介绍分批发酵、补料分批发酵、半连续发 酵及连续发酵四种类型的操作方式下的代谢特征。
(一)、分批发酵
指在一个封闭的培养系统内含有初始限制量的基质的发酵 方式。即一次性投料,一次性收获产品的发酵方式。
是不影响产物合成所允许的最低氧浓度(合成临界氧);
测定:先加强通氧,使溶解氧上升到最高值,然后中止通气,继续搅拌,
在罐顶部空间充氮,此时用溶氧电极测定,溶解氧会迅速直线下降,当直 线斜率开始减小时的溶解氧即呼吸临界氧值;通过在发酵中维持不同的溶 解氧,考查不同浓度对产物合成的影响,可求得合成临界氧;
① 维持低基质浓度: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 并维持适当的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
② 避免培养基积累有毒代谢物;
③ 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单位时间的产量,节省发酵罐的 非生产时间;
④ 便于自动控制。
连续培养的缺点:
➢长时间的连续培养难以保证纯种培养,并且菌种发生 变异的可能性较大,故在工业规模上很少采用。
(二)、补料分批发酵
是指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培 养方法。
与传统的分批发酵相比,优点在于使发酵系统中维持 很低的基质浓度。低基质浓度的优点: ① 可以除去快速利用碳源的阻遏效应,并维持适当的 菌体浓度,使不至于加剧供氧的矛盾; ② 克服养分的不足,避免发酵过早结束。
(三)、半连续发酵
➢生产上只有丙酮丁醇厌氧发酵、纸浆液生产饲料酵母、 以及活性污泥处理各种废水等才使用连续培养工艺,此 方法多数用于实验室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三、发酵过程的主要控制参数
1. pH值(酸碱度) 2. 温度(℃) 3. 溶解氧浓度 4. 基质含量 5. 空气流量 6. 压力 7. 搅拌转速 8. 搅拌功率 9. 粘度
① 培养基中碳、氮比例不当。氮源过多,氨基氮释放,使pH上 升;
② 生理碱性物质存在;(有机氮源、硝酸盐、有机酸 )
③ 中间补料氨水活尿素等碱性物质加入过多。
四、发酵pH值的确定和控制
(一). 发酵pH值的确定
微生物生长和生物合成都有其最适 和能够耐受的pH范围,大多数细 菌生长的最适pH范围在6.3~7.5, 霉菌和酵母生长的最适pH范围在 3~6,放线菌生长的最适pH范围 在7~8。
最适温度是一种相对概念,是指在该温度下最适于菌 的生长或发酵产物的生成。
选择最适温度应该考虑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和产物 合成的最适温度。
最适发酵温度与菌种,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和菌体 生长阶段有关。
例如,溶解氧浓度是受温度影响的,其溶解度随温度的 下降而增加。因此当通气条件较差时,可以适当降低温 度以增加溶解氧浓度。在较低的温度下,既可使氧的溶 解度相应大一些,又能降低菌体的生长速率,减少氧的 消耗量,这样可以弥补较差的通气条件造成的代谢异常。
3. 用同样的方法,可测得产物合成的合适pH值。 4. 同一产品的合适pH值,与所用的菌种、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有关。 5. 在确定合适发酵pH值时,不定期要考虑培养温度的影响,若温度提
高或降低,合适pH值也可能发生变动。
(二). pH值的控制
1. 首先考虑和试验发酵培养基的基础配方,使它们有个 适当的配比,使发酵过程中的pH值变化在合适的范 围内。
2. 在发酵过程中直接补加酸或碱和补料的方式来控制; 补充生理酸性物质(如(NH4)2SO4)和生理碱性物质 (控制
一、溶解氧(DO) 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溶解氧最易成为限制 因素; 溶解氧的高低取决于供氧、通气搅拌和需氧状 况的影响; 采用电极测定发酵液中的溶解氧; 溶解氧的变化可提示氧的供需规律及其对生长 和产物合成的影响;
第三节 pH值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
一、pH值对发酵的影响
1. 影响酶的活性,当pH值抑制菌体中某些酶的活性时, 会阻碍菌体的新陈代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