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王希,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美术,我试讲的课题是《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判断》,下面我开始进行今天的讲课。
首先,根据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大家初步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
2、引导同学们认识到——主动参与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保证;
3、引导大家尊重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尊重不同类型的文化形态、尊重创造。
第二、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结合实例讲清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是多角度的,但并非任意。
第三,按美术教学常规,《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总共需要3个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主要讲授第1课时,下面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一段PPT,在PPT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幅中国画作品《晓雪山行图》与《渔笛清幽》,这两幅作品是宋代时期马远和夏圭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以“边角式”为特色,因此有“马一角,夏半边”的说法,受到后人的推崇,但是(呢),到明代时期朱棣却极其的反对,认为是“残山剩水”。
这说明美术鉴赏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意图,还要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
我们常听见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我们该怎样对美术作品的价值进行判断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来共同研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请大家翻到课本P41,欣赏作品《父亲》,并分析比较两幅《最后的晚餐》的不同?
(一)美术作品时代性与地域性(板书)
首先,我们来看罗中立的代表作品《父亲》,同学们,看到这幅作品,大家告诉我这体现的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形象呢?
同学:很老,善良,勤劳、朴实,贫穷
恩,大家说的不错,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中国最普通的农民形象。
他的手上、脸上都布满了皱纹,而开裂的嘴唇与深邃的眼神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人生故事。
画面十分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
这幅作品是作者在经历文革结束后不久之后创作的,主要是以人道主义的情感来诉说着对中国农民的关爱和对乡土的眷恋,以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使观众直接看到了自己身边的现实并引起人们的思考,从而引发人们的更深层次的情感。
这也说明了美术作品的产生和形成,都是受到时代性和地域性条件的限制。
在看左下方这两幅《最后的晚餐》,它们有什么异同点呢?
同样的主题,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法。
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采用的是横平竖直,左右对称的稳定构架的形式,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而文艺复兴之后的丁托列托的这幅《最后的晚餐》为了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选取别人很少采用的角度和构图,追求宏伟的气魄、强烈的戏剧性和突出的光感,忽视人物内在气质和性格的刻画,主要从画面效果出发。
这样同名同题材的作品
给人的感觉却完全不同,进一步说明美术作品的有它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了解了没事作品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我么接下来探讨探讨如何来判断没事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请大家翻到课本P42,比较三幅同名作品《大卫》(二)如何来判断没事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板书)
我们可以看出,这三幅雕塑都是刻画的同一个人,但是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形象确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观点:
多纳泰罗的《大卫》:是否太瘦弱,不像一个英雄?
符合故事中牧童少年的年龄和身份
米开朗基罗《大卫》:很结实,就像健美运动员。
很饱满,很英俊。
是否符合故事中牧童少年的年龄和身份?
像一位英雄
贝尼尼《大卫》:有点胖
动感非常强烈
有一种爆发力,很带劲
多纳太罗的《大卫》,表现的是少年大卫杀死敌人后用脚踩在巨人的头上,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神情。
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品《大卫》,他塑造出来的成年大卫,是临战前镇静的站在那里,左手紧握投石器,警惕的盯视着敌人,眉宇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有力的传达出临战前的高度紧张气氛以及那蕴蓄在大卫体内的巨大力量。
贝尼尼的《大卫》是一个正在艰苦搏斗的大卫,似乎更具生活的真实性。
他的大卫更像是一个身处逆境、坚忍不拔的斗士。
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家得以表现人体旋风般的运动和人物激越的感情。
而运动感则是巴洛克艺术的核心题材。
对一般观众而言,符合了我们对题材和图式的期待,影响面广,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其意义和价值就大,否则就不大。
这就是美术作品的题材和形式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的限制。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充分的发挥了视觉艺术的语言特征,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有了新的艺术创造,产生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所以艺术创新又成为我们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另一个方面。
从理论上说,任何美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不再属于艺术家,而是属于整个社会或观众,所以美术作品在不同的社会或观众眼里就会有意义和价值上的差异。
所以呢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判断就受到了时代性,地域性和艺术创新三个方面的制约。
学生:作品赏析《吹笛少年》、《艰苦岁月》、《吹笛女》,
《艰苦岁月》潘鹤
潘鹤真实地再现了万里长征那个“艰苦岁月”里红军的形象和精神风貌:残破的军帽,褴褛的军衣,裸露的脚丫,艰难的生活留下的粗壮的胸骨,如钢棍的手指上一支古色的长笛,干裂的嘴唇轻贴笛孔,快活地吹奏着悠扬的乐曲;脸上的粗皮舒展开来,嘴角露着会心的微笑,额上如壑的深沟中贮存着艰苦岁月里结成的苦难——这是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里老战士的形象。
而一个满脸稚气的小红军战士则蜷缩在他的身旁,一手抱着长枪,一手托着下颌,聆听着那美妙的笛声,微笑而遐想的双眸向上伸展,放逐于无限的长空,憧憬着未来的理想。
这个形象已超越了个别性,而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
《吹笛少年》马奈(法国)
这是一幅没有阴影、立体表现和深度的画,由于轮廓制造了前缩效果,人物仍有三度空间感。
《吹笛少年》为了加强画面的平面性,人物是在哪个地平线上,似乎已经不重要了,说他是浮在空中也行,目的全在于这个形象的平面的鲜明印象。
《吹笛女》布岱尔(法国)
既承袭了古典雕塑的传统,又力求发挥雕塑语言的长处,摆脱罗丹过分注重文学性的特点,寻求新的表现手法。
布岱尔的作品充满力量感,雕塑语言含蓄、深沉。
如果说罗丹终结了一个注重写实和心理刻划的雕塑时代,那么布岱尔则开始了一个重视雕塑空间表现力和力度感的时代。
他那雄伟、概括的雕塑开创了一代新风。
三、课堂小结:
好了,这节课我们主要对美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一定的认识,要懂得从各个方面去判断没事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时代性,地域性和艺术创新三个方面,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节课继续。
各位老师,我的试讲完毕,感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