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与人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与人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东亚分布黄人种,世界各地多华人。
人种没有优劣分,各个人种应平等。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
(1)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
(2)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人口稀疏。
三、不同的人种
1.人种划分的依据
2.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分布
3.人种都是平等的
作业布置
板书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讲授新课]
过渡
我们要准确地了解和说明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人口分布的特征,就需先知道什么是人口密度。
活动
1.让学生阅读课本P61活动1,根据人口密度的概念和举例,写出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板书
1.人口密度=
2.指导学生根据活动1所提供的资料,计算人口密度,并把计算所得的数据填入表中。
3.投影展示下表,反馈学生对“人口密度”的理解及计算的结果。
地区
面积/千米2
人口数/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A地
12500
1000000
80
B地
12500
2000000
160
4.投影展示课本P66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不要文字说明),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世界人口分布的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及其分布规律。
10.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交流评价后进行小结: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其中与经济条件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就稠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湿、冷、高的地区,不适合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口就稀少。X-k-b-1.-c-o-m
准备3
阅读:课文P71第3自然段。
目的:让学生认识当前世界上有些地区仍然存在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现象,树立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观念。
准备4
各组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和地区分布为重点内容,结合当前国际上发生的有关事件或事例,以及已有的知识,讨论、设计出要表演的剧情和台词,节目名称和表演的形式,各组自定。
说明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说明每组要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导、自演一个节目。要求各组要推荐三名以上善于表演的同学分别扮演白、黄、黑三种人进行表演,希望各组同学认真准备。
准备1
录像:播放“中—美”女足比赛录像片段。
投影:课本P71图4.10“世界上三个主要人种”
阅读:课文P71第1自然段;P72阅读材料“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知识和能力]
1.运用资料说出人口增长特点。
2.运用地图说出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知道世界三大人种特点。
5.在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6.学会利用世界人口统计数字,绘制人口增长统计图表。
7.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分析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
(1)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
(2)自然条件很差的地区人口稀疏。
过渡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东部沿海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到我国访问、经商、投资、留学、定居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抱着共同的心愿来到中国,但他们的皮肤、头发、面部特征确是不同的。
板书
三、不同的人种
7.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世界各地区人口密度的差别,使学生归纳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不均匀。
板书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
8.出示下表,以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为例,从地形、气候、降水三方面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讨论、边填表,分析影响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的自然原因。
人口分布地区
自然条件
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
(2)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5.教师先说明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200人以上的地区,是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然后引导学生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找出人口稠密地区及其分布规律。(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都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地带)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
6.教师再说明图中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千米1人以下的地区,是世界人口稀疏的地区。然后引导学生先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找出人口稀疏地区,并让学生注意观察这些地区分别有哪些特殊的纬线穿过。继而让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列举实例说明人口稀疏区及其分布的规律。(撤哈拉大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地区——沙漠地区,亚马孙平原——雨林地区,亚洲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地区——高纬度地区,青藏高原——高原山区)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
亚洲、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
<-10
<500
平原、山区
高原、山区
青藏高原
<-10
<1000
高原
(1)投影复合: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复合上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年平均气温状况,得出结论,填入表中。
(2)投影复合: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地区的年降水量的状况,得出结论,填入表中
9.引导学生认识各地区人口分布是稠密还是稀疏不仅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还要受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让学生阅读课本P66图4.5“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文字说明,结合自己的了解分析人口稠密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各组讨论统一认识后,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亚洲的东部和南部这两个地区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这里农业发展较早,历史悠久;欧洲和北美洲东部都是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经济发达)
有人说: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但是,黑种人不仅仅分布在非洲。结合下面的阅读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形成当今世界三大人种“大范围的集中分布”与“小范围的零星分布”这种空间分布特点的一些原因。
教学反思
年平均气温(℃)
年降水量(mm)
地形或地表特点
人口稠密地区
北半球低中纬度的近海地带
亚洲东部
10~20
>1000
平原
亚洲南部
>20
>1000
平原
欧洲
0~10
500~1000
平原
北美洲东部
10~20
>500
平原
人口稀疏地区
沙漠地区
撒哈拉沙漠
>20
<200
沙漠
雨林地区亚马孙平原> Nhomakorabea0>2000
平原
高纬度地区
今天我们主要探讨了二个问题:一是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二是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具体内容请看下面的地理歌:
自然优越经济兴,人口稠密要记清;
恶劣自然人稀少,世人分布不均匀。
三色都浅白种人,高高鼻梁薄嘴唇;
肤黄发黑黄种人,体毛中等面庞平;
皮黑发卷黑种人,体毛较少厚嘴唇。
欧北大洋多白人,非大美国有黑人;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与人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编号
第23号
备课时间
课题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第二课时)
课时安排
用三课时:
第二课时世界的人口分布
不同的人种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使学生树立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反对种族歧视的观念。
目的:使学生观察了解:①人种划分的依据,即皮肤、头发、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②世界上的主要人种,即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③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见板书设计);④人的体质特征与原居住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准备2
投影:课本P72图4.11“世界人种的分布”
阅读:课文P71第2自然段,P73活动2。
目的:让学生观察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及理解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零星分布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世界人口的增长在时间和地域上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我们一起走过人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历史长河,认识了世界人口数量随时间增长变化的规律。那么,在空间上,世界人口的数量又是如何变化、分布的呢?本节课我们再一起去走走看。
3.人种的区分只是身体外部的特征不同,没有优劣之分,任何种族歧视和压迫都是错误的,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4.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适当说明美洲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都属于黄种人,南亚的印度人则属于白种人。
5.投影展示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主要分布地区表(见板书设计),强调这是本节重点内容之一。
[课堂小结]
(3)引导学生对照“世界地形图”观察各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或地表特点,得出结论,填入表中。
(4)让学生以学习小组根据填入表中的结论,归纳出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各自的自然条件的特点,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人口稠密地区——平原广,气候温湿,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稀疏区——沙漠地区极端干旱,雨林地区过于潮湿,高纬度地区终年严寒,高原、山区地势高峻,自然条件恶劣)
表演
全班推荐一个节目主持人。三个组分别上讲台进行表演,全班同学评判,最后评选出一个优秀节目和2~3名表演优秀的同学。
总结
教师对每个组的讨论准备及节目表演给予肯定评价后,根据情况适当说明以下几点:
1.课文之所以说人类可以分为三个主要人种,是因为世界人种还有其他多种划分的方案。
2.三大人种的划分依据是人种的外部体质特征,包括肤色、头发、面部特征、体毛四个方面,这是同各人种原居地的自然条件有关,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绝不是什么“神的意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