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论文品牌塑造论文
生活空间艺术与城市视觉文化品牌的塑造
摘要:在当代城市面貌甘趋“同质化”的时代,一座城市如何能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中脱颖而出,彰显自己独特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竟争力已成为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因素之一。
而通过公共艺术的实施,来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意蕴的视觉文化品牌,已成为当代城市增强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和策略。
关键词:公共艺术视觉文化城市品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各国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座城市是否拥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与独特的城市品牌,己成为评判一座城市是否具有强大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象征与标志。
因此,改善城市形象、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从城市的视觉形态和文化形态上展现城市的个性与魅力,以区别于其他竞争者,成为当代城市在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取得胜券的关键因素。
城市的视觉文化品牌建设作为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一项系统工程,越来越引起城市建设者的关注。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在介入都市过程中为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争取在新世纪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发挥着中要的作用。
公共艺术概念的认知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或文化现象是当代大众美学以及日常生活美学的延伸和社会民主化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藩篱将艺术的概念扩大化,正如刘茵茵提出的公共艺术即是“那些在传统的画廊或美术馆系以外发生的当代艺术类型。
”公共艺术的范畴已然超越了传统的以满足人的审美体验或精神需求为主的雕塑、壁画等视觉艺术形式而扩展到了建筑、景观、公共设施和装置艺术等具有艺术性的视觉形态或艺术行为领域。
公共艺术概念的广泛性和兼容性特征决定了其价值属性的多元化与多义性。
公共艺术融入都市并不仅仅只是充当城市的“化妆品”,置于特定场域之中的公共艺术品在“妆点”和“美化”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化景物为情思,即升华为城市的“符号”或“标识”,承担起传承地域文脉、体现场所精神、追述城市记忆、形成地域认同、凝练城市特色和塑造城市形象的文化共同体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之功能。
即公共艺术的美学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与实用性,这四个方面是构成完整的公共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四者相合才能称之谓真正的公共艺术。
正如《周礼·考工记》所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也。
”公共艺术亦是如此,偏执于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对公共艺术精神的曲解。
品牌塑造介入城市建设
城市品牌的观念是近几年刚兴起的一种城市经营理念。
品牌一词最早缘于企业产品的营销策略,是企业为在产品“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中扩大影响力,促进产品销售和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的一种手段。
随着品牌概念的泛化,这一营销理念逐步被引入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之中。
事实上,经营城市与经营企业一样,正如老子所说:“治大国如烹小鲜。
”在“关注力”经济时代,尤其是在国际、城际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以及城市形态日渐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谁能以独特的城市形象和城市魅力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
因此,塑造城市品牌形象也就成为城市推广与营销的一种重要策略和方式。
受城市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正负两方面影响所驱动,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也开始中积极探索并着手引入城市品牌的理念。
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到2005年在全国655座城市中有182座明确提出要建国际化都市。
当一个个城市在均质化、程式化中乐此不疲的时候,当城市中那些弥足珍贵并不可复制的、被人们喻之为城市文化之魂的物质与精神遗存被所谓“现代城市符号”(如高楼大厦、快速道路)覆盖或取代的时候,许多城市原有的特色和性格日渐消隐,文化记忆也随之迭亡。
以至于著名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先生疾呼:“请不要再让城市失去记忆,不要再千城一面!”众所周知,一座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特色
的城市是没有竞争力的城市。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人们开始省恩那种无视人文传承,在城市化、国际化进程中,既不重视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又不重视用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城市建设的激进做法。
因而,改善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被作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经营理念提出来,并受到众多城市的青睐和追捧。
与此同时,城市化、国际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又催生了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心,加速城市化、国际化进程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正如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斯曾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将是深刻影响到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个主题”。
由此可见,21世纪上半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运动必将集中在我国。
在“同质化”的城市环境中一座城市若要与其它城市相区别,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社会的关注,就必须依托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探索在城际、国际语境中的独立性和独特性,以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形象认知。
塑造城市品牌也就成为促进城市在日趋雷同的城市化、国际化环境中获得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因而,城市化、国际化进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成为加速城市品牌塑造的助推器。
公共艺术在塑造城市视觉文化品牌中的价值及意义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全球城市化普遍推进、国际市场品牌主导竞争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
标准。
区域、国际国内间的竞争越来越倾向于以城市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竞争。
尤其是在“同质化”城市时代,城市文化以及品牌形象的优劣将成为决定未来城市在竞争中胜负的至关重要因素。
据现代城市学研究揭示:现代城市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即:创新、品牌和环境。
在影响城市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品牌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但它在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竞争力、知名度上确是不容忽视的,在某种程度甚至起决定作用。
以公共艺术的形式来塑造城市视觉文化品牌,将公共艺术凝炼成城市的文化符号是当代城市建设的一种趋势。
当代,国内外的诸多城市对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意义都予以了高度的重视。
西方国家从“城市美丽运动”开始,就对城市文化建设和视觉品牌形象的塑造有所追求。
现在,几乎每一座欧美主要城市都有承载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城市雕塑、建筑或公共设施。
诸如布鲁塞尔的“撤尿小童”、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巴黎的“艾菲尔铁塔”、伦敦的“塔桥”等,这些置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作品已不再是单纯的人类审美对象,而是已升华至象征城市身份的品牌标识与视觉符号。
公共艺术自介入城市建设以来,在美化城市环境、形成身份认同感、归属感,塑造城市视觉文化品牌的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诸如,博伊斯在卡塞尔实施的《给卡塞尔7000
棵橡树》活动,不仅引发了城市的绿化运动,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吸
引了世界目光的关注,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在伦敦,通过当代公共艺术的实施为该市带来了超过50亿英镑以上的直接旅游收入;在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古根汉姆博物馆”的建成,使这座偏僻的小城一夜成名。
慕名前来旅游的人数从年均不足10万人次而一跃突破100万人次,仅该博物馆第一年的门票收入就占该地区GDP的0.5%。
目前,弗兰克·盖里(Frank·Gery)设计的这座“古根汉姆博物馆”已成为毕尔巴鄂市的标志和象征。
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公共艺术在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中的价值及意义。
近几年以来,随着公共艺术观念在我国的传播,国内的许多城市也逐渐认识到公共艺术在塑造城市品牌、构建城市文化以及形成身份认同方面的重要性。
诸如,北京在2006年组建了“公共艺术委员会”,为公共艺术在北京的导入及其健康、正常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名片,上海亦深谙此道,并已提出要在2010年世博会前完成相当数量的能代表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标识的公共
艺术作品,以切实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除此之外,天津、成都、杭州、昆明、大连、青岛、西安、哈尔滨等城市,也都在以不同形式积极挖掘自身竞争优势、探索适合自己城市特性的视觉文化品牌。
以公共艺术的形式塑造城市视觉文化品牌,让人们在艺术的观瞻中充分感悟城市的文化、享受城市的魅力,领略城市的意境是公共艺术介入都市建设并推动城市发展的价值所在。
一个城市能否在视觉上形成性格鲜明又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能否在城市空间形态和整体形象中带给人一种独一无二的感觉,已成为在“同质化”时代和“关注力”经济环境下城市能否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城市一旦建立了能体现自身特色和精神内涵的公共艺术品,就可以对人们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震撼力,可以把整个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充分阐扬出来,从而吸引人们的关注和记忆。
我国的城市在借助公共艺术来塑造视觉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积极整合城市的历史、人文、经济、环境等优势资源,着力探索能够体现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公共艺术,让公共艺术能真正地成为城市的“代言”、并使之视觉化、品牌化。
同时,不断丰富和提升城市视觉文化品牌的内涵与品质,并加大视觉文化品牌的推介力度与宣传力度,必将可以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新的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刘茵茵:《公众艺术及模式》,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2)郗海飞:《城市表情》,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3)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