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管理办法QEOHS/GXSJ – TX – 2010192010年12月20日发布 2010年12月20日实施02802Q10533R2L02803E10008R2L02803S10005R2L CNAS C028-Q CNAS C028-E CNAS C028-S02802Q10533R2L02803E10008R2L02803S10005R2LCNAS C028-QCNAS C028-E CNAS C028-S GB/T19001-2008 质 量 管 理 体 系 GB/T24001-2004 环 境 管 理 体 系 GB/T28001-2001 职 业 安 全 健 康 管 理 体 系目录1 总则 (1)2 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1)3 科技创新的范围 (2)4 项目的来源和实施 (2)5 创新资金来源 (2)6 项目的立项和实施 (2)7 申报资料要求 (4)8 成果的鉴定 (4)9 科技创新成果奖励 (4)10 附则 (6)科技创新管理办法1 总则为了更好的推动公司科技创新,提高工程施工的技术含量,提高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公司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应用、成果管理等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推动公司的科技进步,同时,也为了奖励在推动公司科技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结合公司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2 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2.1 为切实把科技创新工作落到实处,成立公司科技创新领导工作小组。
组长:常务副组长:副组长:组员:公司科技创新日常工作由公司质量技术处负责,统一归口管理。
2.2 职责2.2.1 贯彻执行党、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各种技术法规、标准、规程,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宣传、贯彻和落实。
2.2.2 负责组织制订公司的科技创新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开展科技交流和科技服务,及时总结存在的经验和教训。
2.2.3负责组织并管理公司的科技课题开发、科学研究、科研成果(主要包括技术成果、管理成果、QC成果、专利发明、创新成果、科技论文等)管理和新技术的推广工作,组织或参与新技术方案和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
2.2.4 负责组织科研项目的立项、监督实施、成果受理、组织鉴定(评议或验收)、申报评奖、资料归档及其他相关的日常工作。
2.2.5 对科技创新实行数据化管理。
一旦创新成果在公司推广后,所产生的效益要用数据作出分析、比较、评审,并记录在公司的科技创新记载簿中,将根据贡献大小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
3 科技创新的范围3.1 降低能源、用工、原材料以及低值易耗品的消耗,厉行节约,降低成本;3.2 施工工艺的改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工程质量的改善;3.3 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3.4 适用于施工生产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3.5 施工设备和机具的改造;3.6 管理方式和方法的改进。
4 项目的来源和实施4.1 根据公司战略发展和生产、经营需要提出的项目。
4.2 由公司有关部门或单位提出的技术支持需求。
4.3 项目部出于改进生产,提高质量等目的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包括“五小”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建议、小制作)。
5 创新资金来源公司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保证科研经费的资金来源。
公司每年按总产值的万分之六提取科研经费,用于科技创新活动、科研课题的开发与试验研究。
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争取国家或地方的科技经费支持。
6 项目的立项和实施6.1 立项原则:根据公司科技发展规划,结合公司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对生产经营影响面大、作用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推广。
6.2 立项申报6.2.1 科技创新小组根据公司科技发展规划,每年四季度提出下一年度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并制定公司年度科研课题开发计划书,经公司领导审查通过后,由公司统一下达科研计划。
公司所属各单位根据计划书,结合本单位或部门的生产实际情况组织申报。
6.2.2 公司科技创新课题分A、B、C类,每年下发年度计划时,对每个课题的类别加以明确。
A类课题研究经费由公司投资;B类课题科研经费,部分由申报单位自筹,公司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C类课题研究经费全部由申报单位自筹。
6.3 创新项目实施6.3.1 创新项目实行组长负责制,由课题组长全权负责课题的研究,公司负责对其实施监督检查。
课题承担单位应组织人员精干、稳定的课题组,课题组人数及主要成员应能满足课题研究开发工作的需要。
允许课题承担单位通过技术入股方式横向联合,跨部门、跨单位择优聘用课题组成员。
承担具体研究的课题负责人(组长)一般应具有中级技术职称,对承担课题的研究方面有一定的造诣,有一定的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有能力完成课题所规定的各项内容。
6.3.2 课题组长要拟定创新项目实施方案,做到措施、人员、资金、设备、仪器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认真组织实施,可以按照开展QC小组活动形式进行。
工作小组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控,及时了解、掌握、督促、协调立项项目的实施,提出指导性建议,保证立项项目按期完成。
对重点课题要组织评估,并根据检查评估结果,提出后续工作意见。
6.3.3 公司的科研课题开发为非赢利性的技术创新活动,拨付的课题经费实行专款专用。
由课题负责人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挪用,各级财务部门应严格按照合同,办理审批和拨款手续。
6.3.4 公司对A类和B类课题,实行课题合同制管理。
工作小组实施从合同签订到结算的全过程管理。
C类课题,到公司质量技术处备案,由课题承担单位自行管理。
对凡列入B类的科技研究课题,在签订课题合同时除注明公司拨款金额外,尚应注明自筹金额和本单位财务部门的证明。
在完成课题后,应及时按合同约定向公司提交相应的结算文件。
6.3.5 对评审不合格课题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评审意见整改,逾期不整改者,余款将不拨付,同时对已拨经费进行清理、回收并取消该课题承担单位下一个课题的申报资格。
7 申报资料要求7.1 申报科技成果,由各单位按规定填写《申报书》(格式见附件3),并附上成果相应的技术资料后,将全套资料一式二份于每年12月15前送交公司,逾期将不再受理。
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成果,由该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组织协调申报。
7.2 为便于公司在网上发布有关信息,请各申报单位将各项目申报书的电子文档同申报书一起报送公司质量技术处,也可发送电子邮件。
7.3 申报书及附件必须填写齐全,正式打印,符合档案管理要求。
对不符合要求的,将不予受理。
8 成果的鉴定8.1 科技成果以是否适应公司发展需要为主要检验依据。
项目主要承担人向直属创新领导小组提交项目申报书和附带技术资料后,由技术创新领导小组组长召集小组成员进行集体鉴定,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投票表决通过。
8.2 通过查新报告和有关技术部门权威鉴定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可以由质量技术处协助申报各种等级的专利鉴定或技术进步奖项。
9 科技创新成果奖励9.1 申请奖励的条件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申报公司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
9.1.1 应用于工程施工和产品生产的新科技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环境保护、劳动安全技术以及重大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研究成果)、优秀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先进、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显著的。
9.1.2 在推广应用已有的先进科技成果过程中,对解决关键技术、技术难点做出创造性贡献,从而使该项成果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9.1.3 在重大工程建设和公司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攻克技术难关,做出创造性贡献并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9.1.4 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或设备,经过消化、吸收,在施工生产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并已投入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9.2 奖励办法公司每年召开一次科技工作会议,对优秀科技成果、优秀技术创新工作者等进行表彰奖励。
原则上按项目经济效益的大小予以奖励,也可根据项目创造性大小、水平高低、难易程度和生产发展贡献大小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奖。
9.2.1 公司设立效益奖项。
对为本公司创造较大经济效益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重奖。
在创新项目完成时,计算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计算式见附件1),从项目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中提成20%奖励提出合理化建议的集体或个人。
9.2.2 对优化施工方案,产生明显效益的,经公司科技创新领导工作小组评审确定,可按创新效益的20%对有关人员给予奖励,奖励办法参照9.2.1执行。
9.2.3 对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进行奖励,除发给荣誉证书和通报表扬外,还根据获奖情况给予相应的奖金奖励。
具体见表一所示。
表一表论文必须提供获得稿酬的证明材料后方能按表一奖励。
9.2.4 质量管理活动优秀QC小组成果、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和施工工法奖励分别见桂建集团三建字[2009]63号的《QC小组活动管理办法》(QEOHS/GXSJ-TX-200905)、《科技示范工程实施管理办法》(QEOHS/GXSJ-TX-200903)、《施工工法管理办法》(QEOHS/GXSJ-TX-200904) 。
10 附则10.1 申报科技成果要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对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的,经查属实,将撤销其奖励,追回荣誉证书和奖金,并按情节轻重给予处分或通报批评。
10.2 本办法由公司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原发布的“桂建集团三建技字[2002]2号《技术创新制度》(QEMHS/TX-01)”同时废止。
广西建工集团第三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附件1: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计算方法附件2: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书附件1: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计算方法节约金额=现行预算定额×工程量—(采取技术进步措施后)实际施工费用或:节约金额=按施工图计算价—(采取技术进步措施后)实际施工费用在试行本计算办法期间,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计算,并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资料送交公司质量技术处,以便改进修订时参考。
附件2:六、技术总结材料(每个申报项目须附有,按工法格式要求编写)。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