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习题 岳麓版必修1

2021年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习题 岳麓版必修1

2021年高中历史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习题岳麓版必修1一、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原因。

(1)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政策。

(2)日本国内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2.导火线:朝鲜①________起义。

3.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②________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

4.1894年9月,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5.结果:清朝战败,被迫签订《③____________》。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④________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⑤________。

6.影响。

(1)《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

(3)宣告了⑥________的破产。

(4)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5)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⑦________的斗争。

答案:①东学党②丰岛③马关条约④台湾⑤在华设厂⑥洋务运动⑦救亡图存♨温馨提示《马关条约》签订前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所以说《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列强侵略中国新阶段的起点。

【应用提升】1.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C)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关键的信息“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东方小国”指日本,“条约”指《马关条约》,由此可推出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义和团运动。

(1)兴起:19世纪末,在反洋教斗争的推动下,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兴起。

(2)口号:“①________”。

(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因无力镇压,转而采用“抚而用之”的政策。

(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5)意义: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2)借口:以“救护驻华使馆,助中国剿匪”为名,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②________的率领下进犯中国。

(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③________》。

①主要内容: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④________、盐税作抵押;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惩办“首祸诸臣”等。

②危害:《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巨额的赔款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而且操纵控制了中国税收,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自此,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答案:①扶清灭洋②西摩尔③辛丑条约④关税♨温馨提示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保障其侵华权益,而不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因为当时中国的市场已经被打开。

【应用提升】2.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

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

”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C)A.1851年 B.1895年C.1898年 D.1906年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反对洋教、强占胶州、瓜分中国发生于19世纪末,中国人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是在1898年。

所以正确选项是C项。

一、选择题1.(xx·重庆文综)《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C)A.康熙帝 B.乾隆帝C.光绪帝 D.宣统帝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是指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光绪帝启用维新派,变法图强,故C项正确。

2.(xx·山东文综)“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D)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3.(xx·湖北荆州一模)19世纪末期,晚清朝臣和士大夫纷纷上折反对与日本议和,曰:“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

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

材料表明这些朝臣和士大夫( C) A.认为法、英、俄是继日后侵华的主要敌人B.变法图强的思潮已经开始兴起C.对当时中外时局的认识比较清醒D.“天朝上国”观念依然根深蒂固4.(xx·揭阳期末考)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

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

”这次战争是(D)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解析:解题关键在“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体现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而正是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三块领土大大刺激了列强的这一野心,故D项正确。

5.(xx·北京西城期中考)《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这首竹枝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包括( A)A.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C.洋务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D.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解析:这首竹枝词大意: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但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因此选A项。

6.(xx·山东济宁期末考)“当国际救援部队一路打到北京时,这场排外救国的努力即被证明是失败了,结果各国公使馆被救,朝廷出逃。

”上述“排外救国的努力”( C)A.以改良中国政治为核心目标B.以提升近代化水平为努力方向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使推翻专制统治成为时代潮流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国际救援部队一路打到北京”“各国公使馆被救,朝廷出逃”可知“排外救国的努力”是指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中拳民攻打北京各国使馆,最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以失败告终,慈禧和光绪出逃,但是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故C项正确。

7.(xx·安徽江淮十联考)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A.美国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C.中美两国义和团立场一致D.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解析:依据所学,义和团是中国反帝爱国运动,马克·吐温“和义和团站在一起”,是因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即反对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干涉与侵略,故D项正确。

8.(xx·湛江调研)“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旧中国就必须( C)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斗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解析:依据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思想界和政治界的变化,可知选择C项,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

9.(xx·北京海淀期中考)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

”这里所说的“匪徒”是( C)A.太平军 B.英法联军C.义和团 D.八国联军解析:提取出的信息是:由于匪徒仇教而致各国合而谋我,因而匪徒是国内的民众,故B、D两项不对;而从仇教分析,太平军也不对,因为太平军没有仇视洋教,故A项也不对。

义和团是由反洋教斗争发展而来,所以选C项。

10.(xx·浙江温州测试)古代中国历史撰写有的传统,如以“狩猎”来指代君王出逃。

据此推断,与近代著作《庚子西狩丛谈》记载的内容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C)A.鸦片战争 B.甲午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解析:由材料可知,为尊者讳用“狩猎”来指代君王出逃,则“近代著作《庚子西狩丛谈》”记载的是庚子年间君王出逃。

根据所学判断,A、B、D三项均与君主出逃无关;1900年为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慈禧携光绪帝逃到西安,故C项正确。

11.(xx·安徽示范性高中联考)梁启超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所作的《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中指出:“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庚子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同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恩,当夫乙未(1895年)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

”以下不符合梁启超意思的是( A) A.李鸿章在与列强交涉的过程中立场软弱,存在卖国行为B.与李鸿章相关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责任主要在于清政府C.攻击李鸿章的人,只不过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澈于义愤,徒快其口舌而已D.在处理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攻击者未必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12.(xx·北京西城期中考)“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下列的哪一条约( D)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其中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因此选D项。

13.(xx·北京西城期中考)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走到近代展馆前,导游向同学们介绍近代列强一步步侵略中国的经过时说:“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后来③各国派兵保护东胶民巷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最后④外国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

相关主题